首页期刊导航|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陈松柏

双月刊

2096-7764

zsxb@163.com

020-38256627 38256432

510665

广州市中山大道293号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其中第1、2、3、5期为社会科学版,4、6期为自然科学版。具有学术性、职教性、师范性、民族性的特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品质

    龙柏林王咏怡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品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生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人民性、中华传统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人民取向和习近平文化工作人民性.以"为了人民"为理论起点,以"源自人民"为内生动力,以"造福人民"为价值归属,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品质的内涵要义.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形态之维彰显了人民性的本质特色,在民族复兴之维激发了人民主体自觉,在沟通世界之维消除了世界人民的文化隔阂,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在超越中开拓民主新路:人民民主与西方民主比较分析

    袁伟华
    9-1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主政治建设是政治问题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将西方民主包装为普世价值,垄断了对民主概念的阐释、民主道路的话语权,阻碍了民主政治发展.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践范式,实现了对西方民主的超越.从比较视域来看,西方民主一出场就是为了制衡,是少数精英的民主,充满了虚伪性,并逐步简化为"票选",是孤立的、阶段性民主;人民民主始终追求人们当家作主,是最广泛的、真正有效的民主,突出民主实践的联系性、全过程性.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书写了当今人类政治文明中最好的民主形式,也为其他国家民主发展提供了更加多样的选择.

    人民民主西方民主民主政治

    "特区精神"生成的文化底蕴

    林妙珊包嘉峻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区精神孕育于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特区实践的精神支柱.特区精神的文化底蕴主要表现为"民为邦本"的现代转化、"革故鼎新"的当代弘扬、"兼收并蓄"的时代诠释、"实干兴邦"的时代传承.从文化维度阐释"特区精神"的生成,有助于深化对特区精神的理解,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

    特区精神文化底蕴四重向度

    文化濡化视阈下增强香港青年国民身份认同研究

    曾煜东余国强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香港青年的国民身份认同课题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涉港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战略角度上讲,身份认同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关系密切,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增强国民凝聚力及促进国家长治久安起到积极作用,更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大意义.通过以文化濡化为研究视角,分析当前香港青年国民身份认同的研究现状,阐述香港青年国民身份认同的理论逻辑,探寻内地经历与香港青年国民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建构香港青年国民身份认同教育的实践路径,对新时代香港青年认同教育具有启迪意义.

    文化濡化香港青年国民身份认同教育

    如何理解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追求——关于文化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反思

    李萍
    32-3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文明形态和现代化之间具有某种内在的紧密联系,文化既是文明形态的有机部分,又是文明观念的形态凝结和人的内在的尺度."现代化"既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亦是促进传统社会转型向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演进的手段、目标和过程.理解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追求在某种意义上即是对文化特殊性与普遍性反思的历史过程、认知过程和实践过程.

    文化中国现代化文明

    城市民族学何为

    丁宏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民族学的定位是"应用性"+"交叉学科",服务社会及国家需要是该学科发展的目标,其建设内容既包括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更需要有符合学科发展目标的实证研究,特别是要围绕当前城市中的多民族现状、民族关系、流动人口、各民族宗教信仰、城市民族工作与民族事务治理、文化多样性与城市和谐社会建设、国际移民与跨文化交流、城市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等问题进行基础与应用研究.所谓"有为才能有位",城市民族学只有把研究方向嵌合在社会发展的需要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城市民族学学科建设人口流动和谐共生

    水族的生碑习俗初探

    张振江莫郑范陈怡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族的生碑习俗极为独特,在水族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含义与多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墓主本人或者其子女出于延年益寿等目的打制了生碑,立碑者以及立碑具体原因的不同影响了生碑的类型与具体内容.由于打制时墓主依然在世,存放以及最终使用生碑都有若干禁忌.

    水族生碑习俗禁忌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的"四条路向"

    熊华军魏星星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的实现,可从"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何种程度"和"什么时候讲"四条路向展开.针对"讲什么",可选择有生气、有人气、有新气的话语内容;针对"怎么讲",可确立真实、真诚和可被领会的对话式话语方式;针对"讲到何种程度",可通过"刚柔有度"的表达,"不偏不倚"的讲授,"宽严得体"的态度,合乎分寸地讲;针对"什么时候讲",可创设特定的情境,及时捕捉大学生的心理接受状态和紧跟社会热点事件,把握时机地讲.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路向

    论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意蕴和推进举措

    冯帮邓心旖黄岗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于 2023 年教师节前夕提出了教育家精神,其完整刻画了新时代教师的精神肖像,体现了国家教育政策新趋向与教育具体实践新境况.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描绘教师的价值底色,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彰显教师的专业魅力,仁爱之心与躬道追求体现教师的社会担当,能够针对性地破解现代教育中的三大困境:师德师风重建、教育强国建设和乡村与特殊教育发展.新时代教师需要在完整把握教育家精神涵义的基础上,认识育人环境的新变化,找寻超越经济人的新追求,丰富职业角色与发展路径,自觉将精神动力转化为教育实践,才能真正发挥教育家精神的巨大效能,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家精神价值意蕴推进举措

    乡村学生创新素养在地化培育的困境与突围

    付卫东刘怡帆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创新型人才发展是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推手,根植于乡土之中的教育是乡村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一剂良药.目前乡村学生创新素养的在地化培育仍存在重重困境:在培养对象方面,乡村师资短缺与乡村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存在矛盾问题;在培养途径方面,政策要求与乡村课堂实际教学情况之间存在差距问题;在培养方式方面,乡村传统教学方式与创新教育理念之间存在冲突问题.为破解人工智能背景下在地化培育乡村学生创新素养的多重困境,要遵循乡村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特点,因人而异;要多途径地培育乡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地制宜;要用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学方式革新,因势乘便.

    乡村学生创新素养在地化培育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