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陈松柏

双月刊

2096-7764

zsxb@163.com

020-38256627 38256432

510665

广州市中山大道293号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其中第1、2、3、5期为社会科学版,4、6期为自然科学版。具有学术性、职教性、师范性、民族性的特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基因——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探赜

    唐土红林湘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理论的重大创新,深植于悠久的历史文脉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思想精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在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念上,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了高度的契合性,二者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继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民生之道,"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尚中贵和"的协调思想,"天下大同"的外交智慧,"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牵引和思想浸润,要继续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契合性

    文化润疆视角下推进中华文化符号建设的价值关切与实践进路

    王艺桦李乐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润疆工程深嵌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民族地区治理及发展的整体过程中,是在新疆地区持续发挥中华文化凝聚整合功能的运行框架,服务于巩固和强化中华民族的身份确认和中华文化的心理认同.以中华文化符号建设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突出"共享"以强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认知、强调"共同"以深化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营造"共赏"以再现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达到"共情"以凝聚中华民族的情感力量、实现"共振"以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想信念.在实践探索中注重中华文化符号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确建设目标与主线,优化整合中华文化符号资源,创新展现形式与传播方式,以此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持续性和稳固性的深厚根基,标定不断深入文化润疆工程新实践的价值坐标.

    文化润疆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

    人类学研究的传承与扩展——纪念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培养四十年

    周大鸣
    19-2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是中国人类学的一面旗帜,自1981年人类学学科恢复重建以来,构建了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内最早的人类学博士、硕士和学士三级学位授予单位.截至今日,已培养了近两百名博士.通过博士学位论文这一视角回顾、透析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乃至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历程,颇具意义,亦可为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思考的进路.

    人类学博士论文学科发展研究领域问题导向

    岭南文化研究与广师大民族学的重要奠基者——韩伯泉先生的学术人生

    谷宇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韩伯泉先生是岭南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者,曾被前苏联社科院主任研究员鲍·李福清誉为"岭南民族文化研究之星".本文回顾了他的学术人生历程和学术成就,他将民俗学和民族文化学相结合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应用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前身广东民族学院)民族学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中,为推动岭南文化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突出贡献,更是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学科的拓荒人、建设者和奠基人之一.

    韩伯泉民俗学民族民间文学岭南文化

    传统仪式的实践与村落共同体重塑——以清潭村"舞草把龙"仪式为例

    李静李玉雄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仪式具有凝聚社会团结和强化集体力量的作用.清潭村"舞草把龙"仪式的田野调查与研究表明,传统仪式具有连接社会亲属关系网络、强化村落共同体集体记忆、激发文化自觉与内生动力、维护村落共同体社会秩序等功能,为重塑村落共同体提供了活动空间、认同基础、文化逻辑、秩序规范等基本性要素.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着重从互动仪式核心要素运行前、运行时、运行后,析毫剖厘互动仪式链视域下重塑村落共同体意识的叙事脉络,为多维度探究传统仪式的功能发挥与村落共同体的重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传统仪式村落共同体互动仪式链"舞草把龙"仪式

    民族村寨旅游文化空间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连山县蒙洞村为例

    郭璇瑄陈少榕黄文浩
    42-4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村寨旅游文化空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空间.基于三元空间理论,民族村寨旅游文化空间生产中形成了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三位一体的空间辩证关系.物质空间作为民族交流的物质载体,精神空间作为民族交流的精神内核,社会空间作为民族交流的实践场所,三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民族村寨旅游文化空间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复杂图景.本研究通过对连山县蒙洞村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民族村寨旅游文化空间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作用,分别体现为物质空间的直观感知、精神空间的情感联结和社会空间的共融共促,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实践案例和路径指引.

    民族村寨旅游文化空间交往交流交融连山县蒙洞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办学能力研究史的回眸与展望

    全守杰徐莹莹
    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的办学能力是衡量高校发展的关键标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办学能力的研究经历了政策经验为导向、质量提升为导向、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内涵式发展为导向四个阶段的演进历程.高校办学能力框架体系由办学规划、办学实施、办学效益与办学优化构成.未来,我国高校办学能力在理论研究层面将呈现主题多元化、研究方法科学化、研究视角国际化的趋势.在实践探索层面,高校应构建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建设跨学科研究平台,提升办学效能;加强质量监控机制,提高办学质量;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增强办学实力,由此提升办学能力.

    办学能力演进历程框架体系未来展望

    普惠性幼儿园政策的广东实践与优化方略——基于PMC指数模型的量化分析

    谢德新张夏钒陈懿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惠性政策是地方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的重要保障,影响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广东省28项地级市普惠性幼儿园政策为样本,运用文本挖掘和PMC指数模型建构对应的政策评价体系,对选取的8项政策文本绘制曲面图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发现,广东省各地市普惠性幼儿园政策总体合理但区域差异明显、前瞻性与预测性不足、地方创新性和特色不明显.为此,应从持续修订完善政策内容、兼顾统一性与特殊性、提高政策执行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等方面,提高普惠性幼儿园政策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为推动广东省学前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普惠性幼儿园政策质量PMC指数模型量化评价

    "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生态系统——基于扎根理论的模型建构

    杨蕾戎晓红黄键玲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兼具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的短缺,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基于扎根理论研究范式,通过对22位中职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理论模型构建,探索"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受个体微观生态系统、组织中观生态系统、社会宏观生态系统的影响.当前应营造微观生态,发挥"双师型"教师的内生发展动力;加强组织支撑,打造产教融合的中观生态;健全发展政策体系,构建社会促进的宏观生态,提升"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生态系统扎根理论

    晚清民国报刊《阿房宫赋》拟作述论

    管新福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效仿西方办设报刊,文学创作纷纷依托报刊发表,传统辞赋等旧体文学也时有见刊,但原创性作品极少,大多是对经典赋篇的模拟和戏仿.其中以杜牧《阿房宫赋》的拟作最具代表性.虽然这些拟作在艺术体式上未取得突破和创新,但其关注世界历史变迁,书写现代题旨,阐发新的价值理念,批判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不良社会风气,拓宽了传统辞赋的阐释空间,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文献史料意义,值得学界认真梳读汲取.

    晚清民国报刊《阿房宫赋》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