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周文贵

双月刊

1672-0962

gpxb306@mail.gdufs.edu.cn

020-36204656

510420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报。本刊旨在交流涉外型科研与教学的新成果、新经验,探讨双语教学、全英教学的新途径。本刊以学术创新为目标,理论联系实际,主要为语言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外交学、管理学、教育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学术成果和学术交流提供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建构与反思,传承与颠覆:文化记忆理论何为?——冯亚琳教授访谈录

    康琳冯亚琳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本次访谈中,冯亚琳教授围绕文化记忆概念的谱系关系和基本特征、文学文本与文化记忆的交汇、文学回忆的类别与特点、文化记忆理论的发展趋势等问题作出了深入的阐释.德国学者扬·阿斯曼和阿莱达·阿斯曼奠定了文化记忆的理论框架,将文学文本视为文化记忆的媒介和实践方式.阿斯特莉特·埃尔则将目光投向文学虚构世界中动态的、充满矛盾和断裂的记忆现象,将文化记忆变成了文学研究的理论.正是由于具有质疑本质的文学话语的进入,文化记忆的视野中就不仅只有建构与传承,更有了反思与颠覆.冯亚琳教授认为,包括文化记忆理论在内的文化学理论为文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们关注到文学文本中以往可能会被忽略的一些文化现象,但每个理论构想都会有其自身的矛盾性和局限性,因此文学研究者要借助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创造性地使用理论,借助理论照亮文本的深层架构的意义,以此挖掘更多阐释的可能性.

    文化记忆文学研究文学文本建构反思

    从共生叙事到叙事共同体的文本-类文本共生叙事诗学构建——许德金教授访谈录

    郭建飞许德金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是对中山大学许德金教授的访谈.在访谈中,许德金教授首先就文学作品中的类文本要素进行了介绍,回答了什么是类文本、如何从类文本视角切入文学研究的问题,解释了文本-类文本共生叙事的概念.最后,他在访谈中详细介绍了叙事共同体的概念、内涵和研究意义,并结合批评实践,从微观层面阐明了叙事共同体在文学研究中的可能运用.许德金教授还重点谈到共同体的"洋葱论":他认为文化共同体不是单一的、静止的概念,而是多层面、不断发展的概念隐喻.文化共同体包含五个维度:即创伤叙事共同体、民族政治共同体、精神/情感(心理学)共同体、意识形态共同体、全球生态共同体.

    类文本文本共生叙事叙事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五维度

    莎士比亚的文学价值

    罗益民
    2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莎士比亚有众多的身份,比如剧作家、诗人、演员等,但作为文学家的身份是他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一面.就他的戏剧而言,他究竟有什么样的文学价值,一直是学界不曾系统探讨的一个话题.莎士比亚作为文学家的价值是文学在历史的积淀中体现出来的,因为除他的诗歌以外,他的戏剧作品也具有文学性.这些主要体现在:(1)多姿多彩的文体;(2)丰富无比的主题;(3)超级大的词汇量和语言表现力;(4)精彩纷呈、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5)高山仰止的思想深度和智慧高度.这些因素构成了莎士比亚伟大的文学艺术大厦及其恒久的艺术魅力与价值.

    莎士比亚文学价值

    托马斯·怀亚特的多面人生

    高继海
    4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托马斯·怀亚特是英国亨利八世时期政治家、外交官、诗人.他将意大利十四行诗引入英国,开创了现代英语诗歌新纪元.怀亚特的一生,因与王室的关系受益或蒙损,随王国之间的博弈大起或大落.他将自己的政治生活和情感体验植入诗歌之中,使其充溢着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特征,映照出都铎宫廷的立体图景.本文以怀亚特的人生历程为经,诗歌创作为纬,在"诗"与"史"的交织中,探索文学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共生关系.

    托马斯·怀亚特诗歌情感政治

    阿尔贝·曼米笔下北非犹太人的身份困境

    刘成富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法籍突尼斯作家曼米为研究对象,通过其自传体小说《盐柱》的分析,从文化身份的视角对主人公亚历山大在突尼斯和法国的不幸遭遇进行全面的观照,在此基础上,充分肯定作家的创作倾向,对北非犹太人的文化身份困境进行深入反思.

    曼米犹太人身份困境《盐柱》

    体感渊深处,静透梦影风——自审感通论视域下的福瑟戏剧

    汪余礼
    6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约恩·福瑟在戏剧创作上的成功,看似偶然,其实跟他严格深邃的多重自审、新奇陌生的精准感通有密切的关系,而自审与感通的融合素来有助于造就经典作品.福瑟以严格的自审,直面人性的种种弱点,同时在静默中用心倾听人心深处的种种声音与天地之间的诸多信息,然后以新奇独特的形式将那渊深处的声音、那神秘而幽微的信息暗示出来,形成了高度诗化音乐化、以大量静场说不可说、以灵知叙事探询神性消息、以循环律动反向感通的新型极简戏剧.而且,福瑟所采用的戏剧形式,与易卜生、契诃夫、贝克特、品特、汉德克等人的相比,确有诸多新奇之处;正因新奇,反而愈能感通人心.进而言之,约恩·福瑟的成功表明,一个作家如果能将"深广的自审"与"新奇的感通"很好地融合起来,就有可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

    约恩·福瑟自审感通论多重自审新奇感通

    寂静的喧嚣——约恩·福瑟戏剧的内在观演互动

    夏纪雪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约恩·福瑟的戏剧作品以极简的风格见长,所传递的信息十分隐晦和有限,原因在于他的作品只是"情感的框架"——通过简化语言和故事背景设定,福瑟为观众和演员在代入人物、理解语言和情感体验上创造了自由的空间,让二者主动地、充分地参与作品、展露自我,同时受限于有限的语言和动作,观众和演员只能在沉默中"对峙",践行其"真实不宣于口"的宗旨.福瑟通过其特殊的写作技巧,唤起观众及演员的内在体验,并以作品为媒介体现出一种内在的互动方式.

    约恩·福瑟内在观演互动体验唤起主动参与对峙

    从《有人将至》看福瑟的极简戏剧新走向

    黄彦茜
    8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瑟在《有人将至》中所开创的新走向,不是指福瑟从诗歌与小说创作转向戏剧创作,而是指他独特审美追求下的极简主义戏剧新思维:一方面,在戏剧形式上化繁为简,注重留白与等待,让诗性与音乐性交融起来;另一方面,在戏剧内核上追求"少即是多",对生命存在与亲密关系进行反思,在反叛、自省中开拓新境.福瑟的极简戏剧新走向,既是对欧洲现当代戏剧的继承与革新,也是对时代情绪的敏锐捕捉,对于现当代戏剧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约恩·福瑟《有人将至》极简主义戏剧新走向

    外部思考与去殖民性

    何卫华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去殖民性理论是近年来在学界引起关注的理论思潮.作为一种来自欧洲"外部"的视角,去殖民性理论认为,尽管殖民主义已终结,但殖民性仍然存在,并对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关系持续地造成影响.结合阿尼巴尔·奎杰罗和瓦尔特·米尼奥罗等重要理论家的相关论述,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去殖民性理论进行了讨论:首先,作为一种"外部"视角,去殖民性理论从殖民性的角度对现代性进行了反思,指出现代性的背后藏匿着的是殖民性;其次,本文认为,与后殖民理论相比,去殖民性试图从现代性的话语体系中跳脱出来,实现知识上的去殖民化,而后殖民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仍局囿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最后,去殖民性理论提出了以对生命的呵护、共同体的成长与和谐作为 目标的一套替代性方案,强调全世界人类和谐共处,对当下和未来世界格局进行了重新构想.

    去殖民性现代性后殖民主义殖民权力矩阵多世性

    数字人文与文学研究

    庞玉厚
    104-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以纸质媒介为载体的人文学科面临着新的挑战,以计算机、数字媒介为基础的"数字人文"作为新兴的人文学科领域,日益受到瞩目.数字人文为人文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探索新方法、提出新问题和获得新发现提供了契机.然而,学界对数字人文的学科地位却一直争论不休.同时,数字人文也受到传统人文学者的激烈批评.本文主要考察数字人文的内涵、起源与发展、研究领域和实践活动及其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反思数字人文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希望对数字化时代的文学研究和新文科建设有所启示.

    数字人文文学研究量化分析计算方法数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