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汪久文

月刊

1003-7578

GHZH@chinajournal.net.cn

0471-4313634

010019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247信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自创刊近20年来,始终服务于我国西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刊物属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发表研究成果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协同治理视域下生物入侵防治的法理阐释与进路优化

    杨哲杜辉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协同治理已经成为我国建构生物入侵防治法治体系的底层逻辑和关键切口.运用规范研究、文献研究、归纳推理以及比较分析研究等方法,基于生物入侵防治与协同治理的关系,对生物入侵防治的法制体系与法治困境进行系统性检视.研究结果表明:在规范维度,生物入侵防治立法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但还面临着结构碎片化和价值融贯性缺失等体系化难题;在主体维度,跨部门和跨区域治理主体间缺乏协同性,且多元治理主体的参与性不足;在制度运行维度,部分防控制度内容不健全,且制度之间整合性不足;在责任维度,还存在责任形式单一、适用规则不明、责任衔接不畅的问题.据此,提出增强规范体系的协同性、促进多元主体的沟通协作、推动制度体系的有序运行、促进法律责任的合理配置等建议.

    生物安全生物入侵协同治理体系化

    滇中城市群工业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互动特征时空格局演化及交互响应关系

    樊艳翔贺灿飞
    1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关乎地区高质量发展命脉,对推动地区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以滇中城市群为例,使用 2000-2022 年县域面板数据,整合脱钩模型、耦合协调模型、PVAR模型深入探讨了其工业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互动特征及交互响应关系.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滇中城市群工业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发展模式以低效扩张型为主,占比为 60.85%,其次是集约扩张型,占比为25.14%,两者合计为86%,但仍然有12.24%的为粗放扩张型,而衰退收缩型发展模式占比不高.2)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演变趋势,绝大多数地区均向更高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跃进,但研究期内仅有五华区、罗平县、楚雄市、弥勒市、禄丰县耦合协调度大于0.5,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上升空间大.3)工业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内工业用地扩张受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较为明显,但工业用地扩张冲击对经济增长影响效果不理想,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程度较低.

    滇中城市群工业用地扩张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模型PVAR模型

    财政分权对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驱动效应

    张帅宋成镇王成新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顺利实现的关键环节.文中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对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采用面板Tobit模型探究财政分权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驱动效应,并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技术创新和外商投资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21 年,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发生转移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中上游地区,保持稳定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下游地区.2)财政分权对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影响效果存在区域异质性.3)技术创新和外商投资在财政分权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存在部分正向中介效应,财政分权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和外商投资促进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

    财政分权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转移中介效应黄河流域

    数字化视角下县城城镇化发展范式研究

    李燕凌蔡湘杰
    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标志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文中立足于数字化建设背景的"三农三变"的发展范式,从组态视角构建驱动县城城镇化建设的理论模型,对我国83 个县(市、区)案例进行定性比较分析.基于空间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治理结构变革的因素条件,揭示县城城镇化建设的组态路径及路径差异.研究结果证实了县城城镇化建设路径的多元性,以及因素条件组合的复杂性,获得了空间、产业、治理层面的多条驱动路径.研究有助于深化学界对数字化背景下多层次因素条件与县城城镇化之间存在的非对称因果关系的认识,为驱动县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数字化县城空间县城产业县城治理发展范式

    数字农技推广服务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研究

    温素悦陈哲夏显力张济舟...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技推广服务数字化转型加速,不仅转变了农户的传统农业生产观念,还重塑了其行为选择方式.那么,数字农技推广服务能否成为推动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关键因素,值得进一步探讨.文中利用陕西、山东两省618 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检验了数字农技推广服务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农技推广服务使用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决策,具体而言,数字农技推广服务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提升幅度为25.8%.2)不同类型的数字农技推广服务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提升幅度不同,表现为社交通讯类服务(25.4%)>短视频类服务(23.2%)>内容聚合类服务(15.7%).3)数字农技推广服务对不同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存在差异.4)数字农技推广服务可以通过增强农户生态环境认知、提高产品价值感知、提升农户信息应用能力三条路径促进农户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因此,政府应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推广赋能效果,提供形式丰富的数字农技推广服务,激发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动力,共享绿色发展效益.

    数字农技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技术采纳资本禀赋

    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韧性差异化提升对策研究—以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

    杨婕妤陈强强崔秀娟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典型农牧交错区天祝藏族自治县309 户农牧民实地调研数据,通过构建包含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及学习能力三维度的农牧民生计韧性分析框架,运用生计韧性综合指数法和方差分析法比较分析不同生计类型生计韧性差异及差异来源.结果表明:1)该区域农牧民生计类型主要有纯牧型、半农半牧型、农工兼业型及非农型4 类,其中纯牧型和半农半牧型较多.2)农牧民生计韧性指数平均值为0.3689,整体水平偏低.生计韧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非农型(0.4974)>农工兼业型(0.3688)>半农半牧型(0.3292)>纯牧型(0.3203),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生计类型农牧民生计韧性提升的制约因素不同.纯牧型核心制约因素为人力资本薄弱、生计类型单一;半农半牧型主要受限于家庭教育投入不足、信息获取能力弱;而农工兼业型和非农型的主要制约因素为资金补助不足、社会参与度低.据此,针对纯牧型,提出应强化人力资本,引导农牧民参与草原生态旅游、特色畜产品电商等新兴产业,实现生计多元化;针对半农半牧型,应加大教育资本投入,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及岗位推荐等信息服务;针对农工兼业型和非农型,应配套必要的政策与专项补助,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提升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和自我提升意识,充分挖掘创业潜力.

    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韧性生计类型天祝藏族自治县

    高校餐厅食物供给的碳足迹特征与影响因素

    王效琴肖文琰张楷宜王宇霏...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院校餐厅食物供给与消费集中且规模大,精准评估其温室气体排放并寻求减排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应用碳足迹评估方法,通过调研某高校 6 个餐厅窗口 2019~2021 年食物供给相关的投入、产出数据,评估了高校餐厅食物生产和供给的碳足迹,分析了主要影响过程与因素,以及减排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餐厅6 个窗口三年平均的食物碳足迹为1.72~2.76kgCO2eq/kg;食材生产和烹饪过程是餐厅食物碳足迹的主要贡献环节,食材初加工、餐具消洗阶段和运输过程的贡献率较小.餐厅食材结构是影响餐厅食物碳足迹的主要因素,食材中面粉的比例与其呈显著负相关,而动物性食材占比与其呈显著正相关.餐厅6 个窗口食材中动物性食物比例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的比例,谷物比例则相反.在满足人体营养需求的前提下,减少食材中动物性食材的比例,增加谷物比例,可降低餐厅食物碳足迹.

    高校餐厅食物供给碳足迹可持续饮食

    北京文物时空分布特征与规律探究

    周坤朋李友琪王鹏宇初子敬...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物古迹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金名片",全面掌握区域文物古迹时空分布特征与规律,是推动其系统保护的基础和前提.对此,基于北京市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北京市文物局统计数据,利用图示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重点探究了区域文物古迹的空间、类型和年代分布特征与规律,以期为其保护利用提供参考借鉴.研究表明:北京文物古迹空间分布规律,中心城区文物古迹密度最高;呈大聚集、成片区的格局,成片分布于山前平原、盆地和谷地等平坦地带,并明显聚集于三大文化带和几个典型区域.类型多样,涵盖文物古迹所有遗产形态,以古建筑数量最多,约占总量 41%;年代和空间分布根据文物类型而不同.年代跨度大、完整性和聚集性强,以明清两代数量最多,约占总量60%;随着年代变迁,类型由古遗址、古墓葬向古建筑和近现代文物转变,空间分布由周边山区向中心城区过渡.

    北京文物古迹GIS时空分布特征与规律

    河湟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网络结构的演变特征

    黄万状石培基尹君锋
    8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合理的区域城市体系空间网络结构有助于城市间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文中采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模型对河湟地区2005-2022 年城市体系空间网络结构的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5-2022 年,河湟地区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是以兰州市区和西宁市区为"双核心"的空间结构,呈现从相对独立的"弱双核心"向协同组团的"强双核心"空间网络结构演变的特征;同时,亦呈现从"双核心"的"点-轴"系统向"多核心"的"点-轴-集聚区"网络系统演变的趋势.未来河湟地区要在强化"双核心"的引领能力的同时加快打造东南部的第三核心,并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县城和重点城镇镇区的城镇化承载能力和引导乡村适度集中发展,进而促进其城市体系结构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网络结构演变特征河湟地区

    青海湟水西宁段二级阶地细粒沉积物源区特征及古环境分析

    唐书君赵文强杨庆坤贾君...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海省湟水流域二级阶地形成于晚更新世,通过对其开展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可以有效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第四纪末次冰期事件.湟水西宁段二级阶地细粒沉积物主要为岩屑砂,其主量元素含量与兰州更新统Q3 黄土相近.样品投点于元素示踪物源三角图中,显示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英质源区、上地壳、花岗岩以及黄土区域,并具有沉积物再循环趋势,说明研究区沉积物可能经历了二次搬运过程:上地壳(长英质源区)→风成沉积(黄土)→河流沉积,源区可能为柴达木沙漠.化学蚀变指数CIA值 59~64,成分变异指数ICV值1.43~2.10,预示着湟水二级阶地沉积时期处于寒冷干燥环境,与前人对该地区的孢粉研究结果一致.在大地构造背景图解中,大多数样品落入大陆岛弧及活动大陆边缘物源区域内,说明研究区沉积物物源构造背景复杂,而柴达木地体南缘的东昆仑造山带具有明显的活动陆缘和岛弧属性,晚渐新世以来东昆仑造山带的主要构造隆升事件与亚洲内陆干旱化在关键时间点方面高度契合,因此推断研究区样品的初始源区主要来自于东昆仑造山带.

    古环境物源主微量元素二级阶地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