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汪久文

月刊

1003-7578

GHZH@chinajournal.net.cn

0471-4313634

010019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247信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自创刊近20年来,始终服务于我国西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刊物属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发表研究成果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安市典型河流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

    廖依琳严雪溶杨涛李海燕...
    1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西安市典型河流的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分别于2020 年 10 月(枯水期)和 2021 年 6 月(丰水期)对西安市灞河、浐河、黑河和沣河流域范围内23 个样点的底栖动物群落和水体理化性质进行了调查.两次采样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05 个分类单元,包括4 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以及扇形动物门,其中节肢动物最多共72 种.不同水期优势种不同,枯水期优势类群为蜉蝣属(Ephemera)、短脉纹石蛾属(Cheu-matopsyche)、直突摇蚊属(Orthocladius);丰水期优势类群为水丝蚓属(Limnodrilus)、四节蜉属(Baetis)和多足摇蚊属(Polypedilum),摇蚊科底栖动物在枯水期和丰水期都占据优势地位.4 条河流在生物量、生物密度和多样性上大多表现为枯水期大于丰水期,只有浐河的生物密度出现丰水期大于枯水期的反常现象,这与浐河丰水期水丝蚓属的大量繁殖有关.冗余结果表明,枯水期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叶绿素含量、蓝绿藻藻蓝蛋白、流速、氨氮、总溶解性固体和温度,丰水期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氨氮、蓝绿藻藻蓝蛋白、叶绿素、盐度、总溶解性固体、电导率温度和流速.研究表明,西安市典型河流未来治理应着重于降低氨氮污染、增加河道生境多样性.

    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指数环境影响因子

    西藏年楚河流域不同季节土壤原生动物优势种及其种间联结性

    李明燕朱时应黄倩李天顺...
    11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年楚河流域不同季节土壤原生动物优势种及其种间联结性,于 2020 年 5 月(春)、8 月(夏)和10 月(秋)根据年楚河流域地理环境特征进行三次采样,共获得285 个土壤样品.采用"非淹没培养皿法"和"活体观察法"对土壤原生动物进行培养与鉴定,共鉴定出土壤原生动物 327 种,隶属于 2 门 5 纲 6 目 7科7 属,优势种共8 种.三个季节均无绝对优势种(Y>0.1)土壤原生动物出现,大弹跳虫(Halteria grandinel-la)和膨胀肾形虫(Colpoda inflata)为三个季节共有优势种.总体生态位重叠程度处于较低水平,种间竞争不强,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共性小,群落结构稳定,生态响应速率显示土壤原生动物群落总体处于发展趋势.总体联结性结果显示物种不具有显著(χ2<3.85)关联性,种间联结不紧密,物种之间或者物种与环境之间尚未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群落物种之间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用保持着相互独立状态.

    土壤原生动物优势种生态位种间联结年楚河流域

    耐盐好氧颗粒污泥胞外聚合物组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肖飞贾壮壮刘鹏元王世民...
    12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耐盐好氧颗粒污泥具有降解超高盐废水的能力,但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对颗粒污泥的影响机制尚不明晰.采用3 个序批式反应器(SBR,非盐不补泥(E)、高盐间歇补泥(A)、高盐非补泥(S))培养耐盐好氧颗粒污泥,进水盐度为10%,分析SBR运行过程中污泥元素含量、EPS组分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间歇补泥的运行策略下,污泥中碳的质量分数和氨基酸总质量分别提高到30.51%和260.98mg/g(疏水性94.46mg/g,亲水性166.52mg/g),并富集盐单胞菌属(Halomonas,26.44%)和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24.07%)等聚磷菌,以及未分类菌属(unclassified_f_Rhodobacteraceae,10.82%)的反硝化菌.EPS和盐度是诱发微生物群落变化的主导因素.通过逐步间歇补泥的方式可以缩短耐盐颗粒污泥的颗粒化时间,保证污泥系统的稳定运行,为高盐废水中污染物的降解提供了新的思路.

    耐盐好氧颗粒污泥EPS间歇补泥微生物群落超高盐废水

    黄土高原东部山地林下不同植物功能群地上生物量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于秀立降瑞娇徐满厚
    13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暖在山地尤为明显,山地林下草本群落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成为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的新方向.文中以黄土高原东部山地林下草本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式生长室进行模拟增温实验,设置对照、低度增温和高度增温3 种实验处理,探究黄土高原东部山地林下草本群落水热因子和不同植物功能群地上生物量对模拟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增温处理下,空气温度分别增加 0.23℃和 0.83℃,空气湿度分别增加1.06%和1.82%,土壤湿度分别减小0.54%和2.10%,但土壤温度在低度增温处理下减小0.10℃,在高度增温处理下增加0.09℃.2)莎草地上生物量分别增加 7.34g/m2 和 4.28g/m2,杂草地上生物量分别增加 12.27g/m2 和10.34g/m2,但禾草地上生物量在低度增温处理下减小1.05g/m2,在高度增温处理下增加3.46g/m2.3)不同植物功能群地上生物量与温度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分别增加105.92%和150.51%,与水分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分别增加20.73%和42.28%.综上,增温改变了黄土高原东部山地林下草本群落的水热条件,导致草本群落不同植物功能群发生改变,使之朝向杂草植物进行演替.研究有助于理解山地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吕梁山禾草莎草杂草地上生物量增温

    不同煤泥添加量对紫花苜蓿根际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的影响

    张少卓王征刘志昌杨志新...
    14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泥特殊的结构和组成使其在保水蓄肥和土壤生境构建方面有积极作用,这为煤泥在退化土地生态修复、农林牧业上的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明确煤泥对植物、微生物及其土壤生物环境的作用利弊是煤泥生态利用的前提.为此,为了探究煤泥生物环境特征,探索煤泥资源化利用的新方向,提高煤泥利用率,文中设计了煤泥与沙土0:4(CK)、2:2(CS-1)、3:1(CS-2)和4:0(CS-3)的4 种混合比例,进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盆栽种植试验,分析煤泥对苜蓿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煤泥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脱氢酶活性随煤泥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CS-1 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2)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随煤泥添加量增加而降低.CS-1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最高.3)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均为各处理中细菌群落的优势菌门.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各处理中真菌群落的优势菌门.NMDS分析表明煤泥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4)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脱氢酶活性与细菌多样性指标相关性显著(P<0.05),土壤酶活性与真菌群落相关性不显著(P>0.05).冗余分析表明多个土壤微生物优势种群与土壤酶活性显著相关(P<0.05).综上,煤泥的添加提高了苜蓿根际真菌物种丰度和多样性,降低了细菌物种丰度和多样性,促使细菌种群出现特异性分化.CS-1 处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相对较高,为煤泥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煤泥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

    烤烟连作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汤宏王建伟曾掌权刘伦沛...
    154-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探讨贵州省麻江县烟区(研究区)烤烟连作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通过野外实地调查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对研究区不同连作年限(0、1、2、3、5 和 9a)和非植烟区(对照区)的土壤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了土壤pH、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的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随连作年限的增加,烟田SOM、TN呈增加的变化趋势,而TP、TK和pH分别呈波动式增加、降低和降低;同一植烟年限,根际土壤养分含量一般要高于非根际,非根际一般要高于对照区;对照区土壤养分含量呈增加的趋势.与C0(正茬)相比,除TK外,而其他养分均有增加的趋势,根际和非根际土壤C/N无明显差异,而其他计量比值波动式增加.SOC和TN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化学计量比;SOC与TN(除对P/K外)及TP对非植烟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有类似的影响.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出现养分间的比例失衡和土壤酸化,钾可能是研究区连作烤烟土壤中的限制性养分,同时应注意氮素的供应;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主要受控于土壤TN、TP和TK及SOC,并与其变化幅度密切相关.

    烤烟连作根际土壤非根际土壤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比

    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环境效率了吗—基于西南、西北和黄淮海地区的农户调研数据

    杨钰莹司伟陈哲冯晓龙...
    166-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提供了农业可持续与粮油稳产保供的途径,但在大范围推广中能否促进农业绿色高效发展仍待验证.文中利用西南、西北和黄淮海地区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村的农户调研数据,测算当前大豆玉米生产的环境效率,并运用内生转换模型实证分析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前大豆玉米生产的环境效率整体存在改进空间,同时考虑碳排放、氮盈余和碳吸收,才能充分衡量采纳该技术带来的效益.2)农户采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环境效率.基于反事实假设,复合种植户若未采纳复合种植技术,其农业环境效率将下降5.01%.3)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对农业环境效率的提升作用在不同推广区域、农户与技术采纳规范度之间存在差异.据此,可以采取优化技术推广布局、增强推广政策精准性以及强化技术示范和培训的措施,促使技术进一步发挥效果.

    粮食生产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农业环境效率异质性内生转换模型

    供需视角下养殖废弃物还田利用的种养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江光辉王颖闵继胜
    177-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养协同治理是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效率关键.依据"谁污染,谁付费"原则,将具有粪污还田利用需求的养殖户视为补偿主体,供给消纳农田的种植户作为补偿客体,利用江苏省生猪养殖户和粮食种植户的选择实验数据,识别种养双方的异质性供需偏好和意愿支付/受偿价格,并模拟养殖废弃物还田市场及其均衡.研究发现:1)较高的粪污还田价格激励了种植户的参与意愿,但抑制了养殖户的参与意愿,且呈现显著的农户异质性.2)种养双方均偏好粪污还田利用的源头环节和末端环节服务,养殖户对此的边际支付意愿超过种植户的边际受偿意愿,单一属性激励情境下的畜禽粪污还田市场能够自发形成.3)不同政策组合激励情境下,畜禽粪污还田市场能够达到均衡,均衡价格为29~76 元/t,样本对应的市场份额占江苏省畜禽粪污市场规模的2.28%~2.15%.因此,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策制定要兼顾种养双方偏好,推进粪污治理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和市场培育,探索构建市场化补偿制度.

    养殖废弃物还田利用种养适配协同治理离散选择实验市场模拟

    差错管理氛围对社区居民持续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

    宋云涛胥兴安肖洪磊
    191-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差错难以避免,而在旅游社区中,如何妥善应对居民在旅游服务过程中的差错,不仅关系着居民能否持续参与旅游发展,更是决定当地旅游能否实现永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文中聚焦云南石林,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良性的差错管理氛围能够激励居民持续地参与社区旅游发展;建设性责任知觉和角色宽度自我效能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主动性人格在差错管理氛围与建设性责任知觉之间起到负向调节作用.研究对于提升旅游社区管理水平以及激励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

    差错管理氛围持续参与旅游发展建设性责任知觉角色宽度自我效能主动性人格

    消费信心重塑期的旅游消费脆弱性评价及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左文超胡北明邱雪梅马文宇...
    199-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消费群体的消费脆弱性变化程度和趋势是研判面临重大危机事件冲击后旅游市场消费恢复进程的重要参考,对在消费信心重塑期把控消费恢复政策的推进节点和政策设计要点具有重要价值.文中以旅游消费脆弱性评价模型为基础,选取新十条颁布后2022-2024 年三个重要时间段进行数据收集,构建函数模型测量31 省区市居民的旅游消费脆弱性指数,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在时序上:客观限制条件基本解除后,中国民众的旅游消费脆弱性虽整体下降,但反应-应对能力的恢复却具有滞后效应,补偿性消费行为在研究期内并没有发生.2)在时空上:风险认知地图反映出具有空间同一性的旅游消费群体对消费风险认知呈现"心理台风眼"效应、"涟漪效应"向"凹地中心"效应的过度及演变,映射了旅游者在危机发生后群体认知失调、矫正的全动态过程.

    旅游消费脆弱性时空特征消费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