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汪久文

月刊

1003-7578

GHZH@chinajournal.net.cn

0471-4313634

010019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247信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自创刊近20年来,始终服务于我国西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刊物属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发表研究成果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的动态演化与时空收敛——以陕西省为例

    杨万平牟牧戈李冬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要求摆脱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促进生产要素创新配置,进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陕西省是中国西部发展的经济引擎,但长期以来的"陕西现象"使其陷入高质量发展困境.文中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同时纳入投入结构优化与环境福利非减性双重约束构建陕西省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的测度模型,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与核密度估计法全面揭示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的区域差异及演化特征,并使用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检验时空收敛性.研究发现:1)陕西省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呈上升趋势,主要源自于发展不足,以"资本-生态建设-能源-劳动"的贡献率递减,并以"陕南-陕北-关中"依次降低.2)陕西省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的整体差异逐渐下降,以区域内差异为主,出现中心右移和左拖尾现象,相对差异逐渐扩大,关中与陕北区域内差异缩小,陕南区域内差异扩大,区域间差异以陕南-陕北为主.3)陕西省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存在β条件收敛,收敛速度以"关中-陕北-陕南"依次递减.研究结果可为化解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提供有益视角,并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

    2022年中国粮食损失浪费的资源环境效应评估

    胡永浩胡南燕武拉平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全面测度粮食损失浪费的资源环境效应,是制定优化节粮减损政策、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基于生命周期法、投入产出法和排放系数法,对2022 年中国粮食损失浪费的资源环境效应以及节粮减损潜力下的资源环境效益进行评估.研究表明:1)2022 年中国粮食损失浪费直接造成了 17.30 百万 hm2(10.18%)耕地、657.79 亿m3(10.97%)水资源以及大量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源的浪费(直接效应).2)粮食损失浪费还造成了其他部门煤炭、原油、电力等共计1304.03 万t标准煤能源的间接浪费(间接效应).3)综合来看,粮食损失浪费导致了12704.62 万t二氧化碳当量的额外碳排放,相当于中国粮食生产碳排放总量的20%.4)若粮食损失浪费降低5.46%(静态预测潜力),则可以节约5.24 百万hm2 耕地和181.06 亿m3 水资源,减少199.35 万t化肥等农用物资投入和386.61 万t标准煤能源消耗,并相当于减少3766.60 万t二氧化碳当量碳排放,从而获得巨大的资源环境效益.未来应当通过科技创新、宣传教育、法律规制等手段加强节粮减损工作,从而保障粮食安全、助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粮食损失浪费资源环境效应碳排放粮食安全

    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水平的测度、时空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刘佳付鹏举林春艳王肇铧...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构建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水平评价体系,考察其地区差异、时空演变及收敛性.具体为,以2011-2020 年黄河九省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法测度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水平,运用Theil指数法、Kernel密度估计分析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水平的时空差异,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和β收敛模型检验其影响因素及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时间阶段性、地区异质性特征明显.2)全流域空间差异的发展进程存在反复,在考察期内呈W型走势,主要差异来源为流域内部.3)动态演进呈现右移拖尾、尖窄峰到扁宽峰,全流域由双峰演变为三峰,分流域呈双峰俱乐部化,是空间非均衡性的表现.4)地区经济水平、技术创新、人口密度是影响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水平的重要因素,具有空间溢出性.观察期内的水权制度实施对水资源节约集约水平的提升产生了政策因果效应.文中客观衡量了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情况,为因时因地施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与量化基础.

    水资源节约集约统计测度时空差异动态演进收敛性政策因果效应

    西部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效能评价—基于西部四省(区)735个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调查研究

    范国华张自尧张文政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西部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户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易地扶贫搬迁效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西部四省(区)735 个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和基于专家评价法—熵权法的组合赋权法,对其易地扶贫搬迁效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西部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效能总体上是显著的.2)从效果类指标的评价结果看,西部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社会效益最为明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中的医疗服务、搬迁户的政府活动参与以及对政府政策的满意度三项指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3)从能力类指标的评价结果看,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最为明显,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尤其是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4)西部四省(区)民族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效能存在明显差异,四川民族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效能要明显高于西北三省(区).

    西部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效能评价组合赋权法

    创业韧性对返乡入乡人员农业绿色创业行为的影响

    莫经梅张社梅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绿色创业是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这一世界性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文中基于返乡入乡人员这一农业绿色创业"主力军",以四川省 10 个区(市、县)424 名绿色创业者为样本,运用OLS模型和QR模型探讨资源拼凑视角下创业韧性对返乡入乡人员农业绿色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创业韧性显著影响返乡入乡人员农业绿色创业行为,且随着农业绿色创业水平的提升,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倒U型;资源拼凑在创业韧性与返乡入乡人员农业绿色创业行为之间发挥中介效应.因此,创业者要具有认知农业绿色创业活动的能力,重视创业韧性的提升,支持构筑包容性乡村创业氛围进而提升农业绿色创业水平.

    创业韧性返乡入乡人员农业绿色创业资源拼凑

    地理标志品牌参与对生态养殖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品牌收益激励和质量监管约束的中介作用

    李翠霞潘雨桐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理标志是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减少粗放式生产所引起环境污染问题的现代化手段.文中对"巴彦猪肉"地理标志生猪养殖户展开微观调查,采用准自然实验的PSM法与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地理标志品牌参与对生态养殖行为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参与地理标志品牌的养殖户相对未参与养殖户的养殖收入、养殖成本、养殖净收益均有所提高,地理标志品牌收益激励效果为9.13%.2)地理标志品牌参与对养殖户生态养殖行为采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对农牧结合养殖行为、粪污资源化利用行为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行为的促进作用分别是24.7%、26.7%和20.3%.3)地理标志品牌参与通过品牌收益激励和质量监管约束两条路径,促进养殖户进行农牧结合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由此,提出地理标志经营部门应合理调配青粗饲料比例、开展生态养殖技术培训,提高产品净收益,激励养殖户进行生态养殖;政府部门应增加粪污处理及病死畜处理设施投入、提高养殖监管力度,倒逼养殖户生态养殖.

    地理标志生态养殖行为倾向得分匹配中介效应

    外来农户与本地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互动效应研究

    宋亮王志杰王珂刘聪...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云南省腾冲市524 份规模农户(其中外来农户224 份,本地农户300 份)数据,采用二元选择模型探讨外来农户与本地农户绿色生产行为采纳的差异及其互动效应.研究显示:1)外来农户技术密集型、成本节约型绿色生产行为的采纳水平更高,本地农户传统惯性型、资源依赖型绿色生产行为的采纳水平更高.2)与外来农户互动能够显著提高本地农户技术密集型、成本节约型绿色生产行为的采纳水平.3)与本地农户互动不能显著提高外来农户传统惯性型、资源依赖型绿色生产行为的采纳水平.在土地跨域流转规模扩大背景下,相关政策制定主体要意识到外来农户与本地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差异与互补,制定针对性和多样化对策,促进两种农户的互学互鉴,提高农业生产绿色水平.

    外来农户本地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社会资本

    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农户参与农渠修建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陈明睿陈英谢保鹏裴婷婷...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户参与意愿的形成和影响因素是决定公共物品供给和治理效果的关键.为探究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意愿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文中以农渠修建为例,基于古浪县土门镇 452 份农户的调查数据,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农户参与农渠修建的意愿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正向影响,其中个人收益预期、家人或朋友态度以及信息透明度感知是关键因素.2)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两两相互正相关影响,表明农户对自身能力和资源的评估会受社会期望和他人观点认同程度的影响.建议政府和相关机构应改进信息传递和政策宣传方式,引导个体发挥主观规范的正向影响,通过提供农资补贴、低息贷款和技术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户参与农渠修建的意愿,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农户农渠修建意愿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方程模型

    特大山地城市活力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的相关性研究—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

    潘捷李斌钱焱杰
    7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活力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优化城市土地利用对于提升城市活力至关重要.文中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以百度人口热力数据表征城市活力,采集兴趣点、建筑和路网矢量数据、夜间灯光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多源大数据,采用热点分析、最小二乘法回归(OLS)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究城市活力的空间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功能类型、强度和混合度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作为典型的特大山地城市,重庆中心城区活力呈现出内环以内和外围次级组团中心高值集中、外围地区较低的空间格局,活力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2)土地利用功能类型维度,在内环以内和人口集聚区,各功能类型设施的集聚能显著提升城市活力水平,而在边缘区域表现不明显.3)土地利用强度维度,提升路网密度、基础设施完善度有助于全局活力提升,而建筑密度则因区位对活力产生促进或抑制的双重作用.4)土地利用混合度维度,较高的功能混合度在组团中心能促进活力提升,但在外围地区并不明显.针对特大山地城市的活力空间格局优化,应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科学引导功能布局;加强各组团间的土地功能衔接;构建各组团差异化的土地利用策略,结合山地特色,营造与山地环境相协调的人居场景.

    城市活力土地利用多源数据地理加权回归空间异质性

    基于MGWR模型的太行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异格局与影响机制研究

    牛彦龙王毅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太行山区875 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聚类和异常值分析等方法精细识别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格局,从4 大类18 个影响因子中筛选出8 个显著性的影响因子,进而借助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揭示影响因子的空间异质性和深层机制.研究发现,MGWR模型相比经典GWR模型有更强的解释力和稳健性.太行山区传统村落是由"自然生态—区位交通—人文历史—社会经济"多元因子交互作用、协同驱动的人地关系演化系统,空间格局上呈现"一带多核边域"的结构特征.文保单位集中度、古道文化线路、非遗集中度、景区密度、年均日照、平均坡度、城镇化率、道路密度等因子对太行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异产生显著影响.

    太行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异格局影响机制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