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Modernization Studie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研究

    王浦劬尹俊刘蓝予何贝...
    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主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分析为逻辑起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历史方位和理论涵义,阐发了新时代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和重要意义,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科学指引.

    中国式现代化生成逻辑理论体系实践要求哲学意蕴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

    安钰峰
    3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相结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本文从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正确方向、新时代经济工作的发展思路和推进新时代经济工作的重要举措等方面入手,阐述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经济思想核心要义内在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理解原则——基于马克思人学变革的阐释

    蔺庆春
    4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方思想史上,"个人"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近代社会和近代哲学诞生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摒弃了近代西方哲学的"抽象的人"的传统,批判了人学的形而上学,吸收了黑格尔关于人的现实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建构的积极成果,提出了"现实的诸个人"概念,并将其作为历史的起点."现实的诸个人"概念具有世界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对于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联系和差别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变革,为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人及其本质提供了根本原则.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人学中国式现代化人的现代化

    "传统—现代"逻辑重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研究

    刘作奎
    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没有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清晰界定,就没有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而只有对现代与传统关系进行科学反思,在融通东西方的语境下切入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才能成功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叙事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本文深入分析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文化思潮,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探讨经典现代化理论在"去文化"或"文化中性"方面的不足,挖掘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在此基础上,努力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深入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破解"传统—现代"之间的二元对立,由此确立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发展范式.

    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第二个结合"经典现代化理论

    中国传统心理的现代转变研究

    谢心翔傅安国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理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领域,它涉及个体—群体心理结构的质态变化.探索心理现代化,首先需要置身近百年来中西思想之争与古今差异之辩的背景之中.中国传统心理作为影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传统力量,对今天的国民心态、认知范式以及行为模式仍然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中国传统心理的现代转变,需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沃土,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的融合路径.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也能为现代心理学的本土化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传统心理心理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土心理学体系

    民族国家的历史演变及面临的挑战

    周平
    7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梳理民族国家形成和演变的历史会发现,民族国家并非某个民族的国家,而是一个取代王朝国家的国家类型,其本质在于民族拥有国家的主权,并通过国家机构来行使.因此,民族国家是一种嵌入了民族因素的国家体制类型,被世界上众多国家采纳,成为世界范围内主导性的国家类型,进而成为"现代国家"概念指称的对象.中国辛亥革命推翻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以民族国家体制取而代之,并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完成了民族国家构建.民族国家出现后,一直面临着各种挑战.近年来,欧美国家出现的主观性身份对国民身份产生了侵蚀,对民族国家形成空前严峻的挑战,需要认真关注和深入研究.

    王朝国家民族国家国家类型国家伦理多民族国家国民身份

    国家治理单元:理解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视角

    锁利铭冷雪忠
    9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超大城市视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空间治理单元,从而超越仅在超大城市治理内部探讨静态、分散化、技术型治理议题的理论进路,并从国家权力与超大城市空间的交互与重构视角,探讨超大城市的元治理路径.本文认为,理顺超大城市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权力、制度与空间关系,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治理变革:向下赋权,嵌入国家治理平台、优化超大城市治理职责体系;向上增能,提升服务国家能力、创新超大城市发展理念与方式;向内减负,统筹发展安全双线、推进超大城市"瘦身健体";向外"强基",链接多重发展资源、释放超大城市双循环潜能.

    超大城市国家治理单元国家城市城市治理空间权力

    基层治理中复合动员制的实践形态

    方木欢
    10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党、政府、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中的三大动员主体."复合动员制"是在政党动员与行政动员"双管齐下"、行政动员和社会动员"双层结构"的基础上,从"政党—政府—社会"三维关系出发形成的政党动员、行政动员与社会动员并存互动的复合实践形态.复合动员制体现了政党—群众、政府—公民、社会—个体三重关系的高度交集,蕴含着群众、公民和个体三重逻辑内在张力的调适平衡,反映出基层社会政治、管理和生活三重秩序的构建努力.复合动员制的实质,就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政党动员、行政动员、社会动员的合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激发社会自治活力的有机统一.

    复合动员制核心引领治理有效社会协同

    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周绍东
    12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是三个独立的分配环节.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三次分配实际上呈现密切联系、协调配套的特征.不过,在当前的实践中,三次分配的协同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论述,结合我国收入分配总体格局的变化,完善三次分配协调配置的关键制度路径,包括以保障劳动就业为先导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多种途径实现国有资本收益的全民共享,以直接税为核心构建三次分配的联动调节机制等.为此,需要以系统思维把握收入分配制度体系的构建工作,将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融入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治理政策体系.

    三次分配制度体系协同性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逻辑机理、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

    叶建亮吕阳
    136-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进一步深度融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存在着数据要素流动不通畅、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不均衡、技术支撑要素储备不充足、数字经济生态体系不健全等制约因素.未来的优化路径主要在于: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据要素流通、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完善政策体系和监管机制.

    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