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古建园林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古建园林技术
古建园林技术

马炳坚

季刊

1000-7237

010-84130668

100011

北京安德里北街甲20号

古建园林技术/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专业性期刊。报道古典园林管理经验,探讨古建园林艺术。栏目有古建筑、传统技术、古典园林工程、古建修缮经验、传统建筑与园林的设计施工、古建园林艺术研究、古建历史文献介绍、古建维修保护政策研究、古建文物集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振兴语境下小型公共建筑更新策略的再发展——以开平现龙公共卫生间改造项目为例

    彭耀根魏成路洲
    56-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迅速开展,规划先行,设计下乡等概念在政府、学界和市场等层面取得了共识,但在乡村风貌更新的方向和方法上存现百花齐放和迥异多姿的状态.本文以开平市现龙村公共卫生间改造项目为例,探讨了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小型公共建筑的更新和创新,保持"在地性"和"新乡土建筑"的理念,充分利用本地材料、场所精神、建造技艺,创造出具有在地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公共建筑作品.通过理论分析、案例展示、历史回顾、现实探索、传统继承和创新发展等方面,体现了作者对于乡村振兴中建设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文章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高乡村环境品质和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设计小型公共建筑更新现龙村公共卫生间

    关中近郊乡村宅院民居空间功能置换设计策略

    王怡琼杜柯成赵奕璠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的提出,以农耕产业为主导的乡村经济模式正在发生变革,其中近郊乡村农户的生计转型最为明显.目前大量的宅院民居需要在自主更新建设中对既有空间进行功能置换,以适应新的需求.综上,以关中地区为例,探究基于农户生计类型划分的宅院空间功能使用现状,并以院落、主体用房、附属用房作为宅院空间的构成要素构建"多类型、多层级"的功能置换设计策略,以期为关中近郊乡村的高质量更新提供依据.

    近郊乡村宅院民居功能置换关中地区

    技术与喻义:"榫卯"的术语演变史

    刘妍高攀玉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榫卯"一词在通俗理解与辞典释义间的矛盾切入,梳理"榫卯"及其前身"枘凿"两词的历史文献.重要结论:对于木构节点的凸凹相接,宋代之前文献称"枘凿/凿枘",唐宋以降称"榫""卯"."枘"为凸、"凿"为凹,但"卯"早期可表达凸凹双向,"榫"早期仅为凸,后期则表达凸凹双向.榫卯二字用法有地域差异(南方早期用卯,北方早期用榫),亦有匠作与辞书逻辑差异(匠人倾向于混用,辞书倾向于归类)."枘凿"与"榫卯"均由技术含义演化出比喻义,"枘凿"在先秦经典即进入成语,喻义影响力强大,贯通历史,同时文献喻义常与真实匠作不同.对两词的文献史梳理,有助于理解中国匠作传统的文化根基,并通过二者矛盾反思传统匠作的思维特征.

    建筑术语注释榫卯凿枘枘凿匠作思维

    鲁班尺样式和尺长研究

    邓玲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29种不同鲁班尺样式,28种不同鲁班尺尺长为探讨对象,认为一个整尺与半尺的模数关系及鲁班尺一尺的长度是其核心内涵,其复杂的尺面则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结论来自历史文献、实地调查、已有研究成果分析.

    鲁班尺门光尺样式尺长

    基于两宋界画的古建筑鸱尾研究

    王锦华张奕王海若
    8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宋时期绘画高度发展,并以写实著称.本文从现存两千余幅宋代界画资料中整理出其中绘有建筑图幅约一百三十余幅,通过梳理分析其中对屋脊鸱尾部件详细刻画的九幅界画资料,谋求真实呈现两宋时期鸱尾的实貌、纹样构成及其制式变迁,指出其背后所包含的主观意图,并分析理解其功能意义.最终,基于研究结果意图了解两宋时期的审美倾向,同时也为当前两宋建筑保护与修复提供了一些参考.

    鸱尾屋脊宋代建筑界画

    南宋扬州城防御空间形态研究

    熊博文赵茜刘炜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扬州城地处长江之北、两淮腹地,与国都临安隔江相望,在南宋与蒙、金对战中,其成为拱卫国都临安的战略性军事重镇.本文结合相关考古报告及地方志书,对扬州城的防御历史及形态演变历程进行研究,分析其古城战区、山水、城垣、街巷及建筑等多级防御空间,展现了扬州城三城串联、多维立体的军事防御空间特性.

    扬州古城防御空间形态演变

    吴匠客宅:浙江松阳后宅村依仁堂建筑研究

    饶译文谢姝婷詹鸿文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松阳县后宅村依仁堂建筑为例,以民系-语缘的风土建筑谱系研究思路,在精细测绘和家族历史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平面原型解读、营造尺系还原、构造体系比较和装饰特征归纳,论证石仓风土建筑与婺州建筑的匠作传承关系.通过与闽汀建筑以及客家生活习惯对比,论证石仓建筑独特空间形式的来源.探索方言岛风土建筑的形成因素和谱系归属问题,以期为全国范围内风土建筑谱系的完善和细化做补充和参考.

    石仓风土建筑依仁堂婺州建筑客家移民风土建筑谱系

    蓟州盘山东竺庵初探

    马曼倾朱蕾杨传贵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竺庵,原为盘山松树峪内的一座小型寺庙,后做帝王游憩盘山的临时歇脚之地,清代静寄山庄建成后,被列为山庄附载十六景之一.东竺庵经历两次重建:一次由民间营造;另一次由皇家敕造重修,增建"座落".现地面建筑已损毁,仅存遗址.本文以东竺庵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和整理东竺庵的相关图文资料,勘查遗址,对东竺庵的建置沿革、相地选址、空间布局特点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东竺庵在两次重修中园林空间布局与经营手法及特点的差异,挖掘其遗产价值,为盘山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学术支撑.

    东竺庵座落佛寺园林静寄山庄盘山

    丰台火车站现存北京城砖样本科学检测研究

    董紫艳贺蕾李辉坚张龙...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丰台火车站拆用北京城墙城砖的二十六块样本的铭文、尺寸、成分、物相及其力学特性分析与检测,并与已知南京城砖、临清城砖相关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明代北京城墙营建过程中存在从江南调用城砖的情况;指出北京城砖因产地不同、时代不同,其尺寸并不统一,长度从390~500毫米不等;佐证了明中期后后临清成为北方烧造中心,是北京城墙营修的主要材料供应地;临清所生产的城砖硬度高、强度大、质量好,符合北京城砖优中选优的特点.

    北京城城砖临清砖科学检测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北京文化探访路慢行空间品质感知研究——以故宫-北京大学红楼-王府井路径为例

    李勤张家伟吕双宁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文化探访路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其慢行空间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环境行为学视角,研究故宫-北京大学红楼-王府井文化探访路,以探访者感受为基础,构建北京文化探访路慢行空间品质感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空间行为、慢行环境、配套设施质量对探访者情感响应均正相关,配套设施质量对探访者情感响应影响最大;文化科普设施、空间景观、街道家具、安全性作用是影响探访者情感响应的主要因素.为北京文化探访路慢行空间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结构方程模型北京文化探访路慢行空间品质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