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路
公路

谭昌富

月刊

0451-0712

paper@chn-highway.com

010-52190555 82190535

1000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前炒面胡同33号D座

公路/Journal Highwa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56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创刊,是中国公路行业出版最早的中央级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公路》杂志的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办单位是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原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出版单位是《公路》杂志社。  《公路》杂志的办刊方针是:严格遵守国家出版及相关行业法规;宣传公路行业的科技方针、政策、法规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交流和推广国内、外公路建设与管理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报道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为提高公路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建设服务。  《公路》杂志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政策、理论和科学实验。《公路》杂志主要服务对象是:从事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养护、监理、管理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市政、铁路、林业、水利、机场、地质、煤矿、石油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掺量石粉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研究

    张君瑞黄前龙洪伟华蔡燕霞...
    31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石粉的资源化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以大掺量石粉制备的活性粉末混凝土(RPC)配合比为基体,结合宏观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分析了 RPC强度形成机理、受压破坏机理及影响强度的因素。通过紧密堆积密实模型优化集料掺比,研究了集料掺比、水胶比、阻泥剂、氟硅酸钠等对RPC性能的影响,得到大掺量石粉RPC优化方案。结果表明:优化集料配比(Y1)及在优化集料配比基础上调整水胶比(Y2)方案均有利于基体RPC强度的发展,力学性能出现明显改善,其中优化方案Y2对RPC强度影响最为显著。结合力学性能和经济性分析,优化方案Y2效果最佳,此时20~40目与80~120目石英砂掺比为0。7,用水量为207 kg/m3,水胶比为0。18。

    水泥混凝土大掺量石粉活性粉末混凝土强度机理力学性能微观结构配合比优化

    光热因素对环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劣化影响研究

    高剑峰车斌
    317-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分析光热因素对环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基于室内老化处理,开展了高温稳定性试验、抗裂性能试验、浸水稳定性试验和弯曲疲劳寿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环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会随着老化时间增加或老化因素叠加而受到明显的劣化影响;热氧老化对环氧沥青混合料所造成的性能损伤远超过光氧老化,因此在耦合老化中占据主导地位;耦合老化处理后的环氧沥青混合料在车辙深度、最大弯拉应变和断裂能等指标中仍能表现出良好的性能水平。

    道路工程沥青混合料环氧沥青光热耦合老化影响路用性能

    混凝土桥梁缺陷快速修复材料应用研究

    邢天明
    323-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桥梁混凝土缺陷的快速修复,采用环氧树脂、常规粗细集料及水泥填料,通过对环氧树脂胶凝浆液组分设计和修复材料组分优化设计试验,获得了一种能确保在4 h内开放交通,保证交通畅通的快速修复材料。该材料4 h抗压强度达80 MPa以上。修复材料弹性模量19。4 GPa,能保证和既有混凝土良好黏结、共同工作。

    桥梁工程混凝土破损缺陷快速修复环氧树脂基混凝土

    废旧无机水泥混合料再生利用性能研究

    辛懿韬刘学义
    329-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废旧无机材料作为再生集料与水泥进行配比拌和得到的混合料性能,为废旧无机混合料高效再生方案提供基础,通过室内试验,实现对强度、刚度以及疲劳特性等的测量并拟合其疲劳方程,分析HRA再生集料掺量对其各项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性能受到HRA掺量的影响变异性较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加强材料本身力学特性测试;CSHRA无侧限抗压强度和龄期二者之间是正比例函数关系,但是这种正比例是非线性的,最初期的强度增长速率比后期更大,并最终趋于平缓,在实际工作应用中应注意养生龄期对其工作性能的影响;通过不同可靠度下疲劳寿命的计算可知,HRA的掺入并没有缩短CSHRA的疲劳寿命,反而其寿命随HRA掺量的增加而略微增大,在不影响使用寿命和工作性能的前提下,可以有效提高废料的再生利用率。

    道路工程废旧无机材料再生利用力学性能疲劳方程

    预制UHPC构件环氧接缝受剪承载机制研究

    胡坤高光友周翔余坤...
    335-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预制UHPC环氧接缝剪切试验的受剪历程与破坏机理,采用ABAQUS建立预制UHPC环氧接缝剪切试件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结合已经开展的试验研究,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根据有限元模型分析预制UHPC环氧接缝的UHPC基体、黏结界面、环氧黏结剂的受剪历程和破坏机理。分析结果表明:预制UHPC环氧接缝剪切试验中,环氧黏结剂能够提供部分抗剪承载能力,因此在有限元分析中不可简化为零厚度内聚力单元分析;含阴-阳健齿的界面较于光滑界面抗剪承载力更高,在无约束情况下,健齿界面的极限抗剪强度是光滑界面的1。22倍,约束力作用下是1。19倍,因此更推荐健齿界面作为实际应用;被动约束的光滑、健齿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分别比无约束试件高11。92%、17。77%;所有试件的破坏形态均主要为UHPC界面黏结处破坏,环氧黏结剂脱黏后仅发生微量损伤,可忽略不计。

    桥面板接缝超高性能混凝土环氧黏结剂剪切性能有限元分析破坏机理

    高性能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

    刘嘉伟赵宇成
    343-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确保高RAP掺量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满足路用性能要求,通过开发高性能乳化沥青材料,选择合适的配合比对高性能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早期抗车辙性能、抗水损性能、早期强度增长特征及疲劳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抗车辙试验评价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通车路面性能,其动稳定度满足规范要求,乳化沥青再生混合料施工完成后可以开放交通;混合料水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且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自然养生7 d后的强度与加速养生后强度相当,随着应变水平的降低,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疲劳寿命逐渐提高,整体来说中粒式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优于粗粒式混合料,RAP掺量为100%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优于RAP掺量为80%的混合料。

    道路工程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早期强度疲劳性能

    适用于岩质边坡植被恢复的植生基材比选研究

    阳珍袁飞云严贤春刘华峰...
    351-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生基材是边坡生态恢复工程中植物生长的基础,为筛选出适宜于川西高海拔地区岩质边坡植被恢复的植生基材,选取我国4种常用植被恢复技术的代表性配比,测定其理化性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基材理化性质间的差异性,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厚层基材的最大持水量和总孔隙度最高,分别达到2 169。71 g/kg和80。70%,喷混植生基材最低,分别为265。13 g/kg、35。64%;4种基材pH值在7。31~9。73之间,厚层基材的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余3种,喷混植生基材养分含量最低;客土喷播基材和植被混凝土基材的各性质相近且介于前两者之间;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持水量、孔隙度和氮素养分是基材理化性质的主要影响因素,4种基材综合得分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厚层基材>客土喷播基材>植被混凝土基材>喷混植生基材。因此,厚层基材在各方面等均处于较好水平,适合于气候环境恶劣下的岩质边坡植被修复。

    岩质边坡边坡防护植生基材理化性质主成分分析

    适用于智能健康监测平台构建的Revit-ANSYS协同分析

    徐梅刘晨光田石柱
    358-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打造BIM数字模型与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相结合的智能健康监测平台,可更好地利用结构健康监测数据,实时掌握结构的工作状态。但BIM模型不能直接在结构层面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限制了智能健康监测平台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为将BIM数字模型与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交互融合,提出一种基于Revit与ANSYS软件的协同建模分析方法:首先建立结构BIM数字模型,并利用Revit API技术,实现Revit端BIM模型信息向ANSYS的有效传递,而后在ANSYS端将所获取BIM模型信息利用APDL语言二次处理,完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并进行结构数值模拟计算。基于此方法,以某三跨连续梁桥为例,对该协同分析方法的有效性与准确性进行了验证。

    桥梁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协同分析BIM模型数值模拟计算

    桥梁退化模型及维养决策研究和应用

    卜德江胡业荣郑晨刘施雨...
    364-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学者对桥梁性能退化规律和养护策略的研究成果,从基于机理的退化模型和基于统计规律的退化模型两个方面介绍了桥梁退化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桥梁养护维修决策模型的建立与解决方法;并从桥梁管理系统基本结构、评价与决策模块、维养对策与费用计算和维养方案优化等4个方面简述了优秀的桥梁管理系统。汇总的桥梁退化模型及维养养护管理决策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有助于帮助桥梁管理者在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与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获得最优策略,实现高效科学的桥梁管理。

    桥梁工程桥梁退化预测模型桥梁维修养护桥梁评价与决策桥梁管理系统

    基于生境因子的野生动物通道选址方法研究

    王李麒李滨杉邹恩杰王云...
    374-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在公路野生动物通道选址方面缺乏科学的、易操作性的方法。本研究提出基于生境因子的野生动物通道选址方法,主要包括5个步骤:筛选目标物种、建立生境评价指标体系、划分指标等级与路段适宜程度、筛选通行热区、评价路段适宜程度。以国道214线穿越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段K70~K90路段为例,应用本研究提出的方法指导了野生动物通道选址,基于工程应用的经验并参考国际发展前沿,提出了未来加强研究的三方面建议。

    公路工程公路选线动物通道公路生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