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路
公路

谭昌富

月刊

0451-0712

paper@chn-highway.com

010-52190555 82190535

1000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前炒面胡同33号D座

公路/Journal Highwa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56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创刊,是中国公路行业出版最早的中央级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公路》杂志的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办单位是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原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出版单位是《公路》杂志社。  《公路》杂志的办刊方针是:严格遵守国家出版及相关行业法规;宣传公路行业的科技方针、政策、法规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交流和推广国内、外公路建设与管理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报道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为提高公路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建设服务。  《公路》杂志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政策、理论和科学实验。《公路》杂志主要服务对象是:从事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养护、监理、管理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市政、铁路、林业、水利、机场、地质、煤矿、石油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大跨径悬索桥在随机车流和风荷载作用下的纵向运动特性与控制研究

    王仁贵陈智封周权魏乐永...
    13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跨径悬索桥在运营状态下,加劲梁的往复运动极易引发梁端伸缩装置、支座、阻尼器的耐久性问题。针对大跨径公路悬索桥在复杂随机荷载作用下加劲梁纵向运动特征及控制措施不明确的问题,以某在建超大跨径悬索桥为工程背景,研究了随机车流和风荷载作用下加劲梁梁端的纵向运动特性以及采用黏滞阻尼器和电涡流—摩擦组合型阻尼器为纵向阻尼系统共同控制下的减振效果,并考虑了阻尼器性能退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运营阶段大桥梁端纵向运动由车致拟静态运动和风致低阶纵飘模态振动共同产生;在风速较低时,梁端纵向运动以车流荷载引起的拟静态运动为主,随着风速的增大,风致低阶纵飘模态振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与拟静态运动共存;纵向阻尼系统对梁端纵向运动的控制效果良好,但随着电涡流—摩擦组合型阻尼器最大摩擦力的减小,以及黏滞阻尼器漏油百分比的增大,控制效果逐渐下降;当黏滞阻尼器的漏油百分比达到 20%后,其控制效果以及两种阻尼器的耗能功率比均趋于稳定,此时控制效果仍然较好,说明混合型梁端纵向阻尼系统具有优越的鲁棒性。

    大跨径悬索桥加劲梁纵向运动黏滞阻尼器电涡流—摩擦组合型阻尼器阻尼器性能退化控制水平

    厚钢混组合结构浇筑缺陷识别技术应用对比试验研究

    胡伟宋向荣黄修平彭成明...
    14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张靖皋长江大桥,通过亚克力缩尺模型试验分析了30mm厚钢板混凝土中的小尺度浇筑缺陷的质量检测方法。为明确现有检测方法在本工程中的适用性,调研并选取了冲击回波法、冲击映像法与压电陶瓷法,用于开展无损检测方法对比试验研究。提出了缺陷识别率与误判率的评价指标,通过在钢管混凝土足尺模型内布设的人为缺陷,分别将 3种方法盲检的结果与缺陷实际布置位置比对,从而分析各方法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压电陶瓷法的检测能力更强,检测结果的可靠度更高,7 mm厚缺陷的识别率达到 83。3%,更适用于小尺度的缺陷检测;冲击映像法的检测效率高、经济性好,工程实用性更强,小尺度缺陷的检测能力介于压电陶瓷法与冲击回波法之间。

    钢混组合结构无损检测浇筑缺陷压电陶瓷法冲击映像法冲击回波法

    不同脱空缺陷对栓焊连接钢管混凝土轴压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黄蓉何发青于思柳云惟经...
    149-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跨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过程中,钢管与核芯混凝土之间容易存在初始缺陷。本研究基于天峨龙滩特大桥拱肋栓焊节点拟设计方案,以栓焊连接钢管混凝土中球冠形与月牙形两种脱空缺陷为研究对象,从破坏形态、荷载~竖向位移曲线、荷载~应变曲线等方面分析两种缺陷对钢管混凝土短柱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缺陷试件相比,球冠形脱空率分别为 2。3%、4。6%和 6。9%时,栓焊节点短柱的极限强度分别降低了 7。63%、8。40%和15。41%;月牙形环向脱空角度为 90°、180°、270°对应的构件承载力分别降低了 2。52%、5。88%及 7。56%;月牙形环向脱空缺陷对承载力的降低程度低于球冠形脱空缺陷,且轴压作用下,栓焊节点的存在使短柱中部鼓曲位置转移至节点偏上或偏下位置。

    桥梁工程钢管混凝土脱空缺陷栓焊连接节点轴压力学性能

    基于轮式加载的钢板组合梁桥面板负弯矩区开裂性能试验研究

    曹素功陈艾荣田浩
    156-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真实模拟车辆在桥面上的行走特征,研究轮载作用下钢板组合梁桥面板在墩顶负弯矩区的开裂特性,制作了 2×6 m两跨连续钢板组合梁模型试件,采用自主研发的轮胎式疲劳加载机往复行走进行疲劳加载,获得钢板组合梁桥面板裂缝发展和钢筋应力变化规律,对轮式往复加载与正弦加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钢板组合梁桥面板在墩顶负弯矩区会出现多条横向裂缝,同时在钢主梁顶部对应位置出现纵向裂缝;在 40~140 kN各级轮载作用下,桥面板墩顶上层横向钢筋应力最大值为 43 M Pa且比纵向钢筋应力大;混凝土应力最大值为 0。69 MPa,误差为4。17%,表明桥面板力学性能良好。真实轮载作用比正弦加载更为接近实际受力状态,体现了作用力在不同作用位置之间进行传递的过程,更能体现实桥上车辆的刹车和启动带来的冲击效应。

    桥梁工程钢板组合梁轮式加载墩顶负弯矩区疲劳裂缝冲击效应

    多年冻土退化对桩基础竖向承载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董金科王志文谢晨鑫成昊...
    161-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全球升温明显,多年冻土退化趋势显著。为研究多年冻土退化对桩基础竖向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建立了考虑多年冻土退化效应的桩基础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多年冻土区季节活动层厚度的改变对桩基础竖向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季节活动层厚度的增加,桩基础的竖向极限承载力呈现减小的变化趋势;不同季节活动层厚度工况下桩基础的最大应力均出现在桩头位置,最小应力均出现在桩底位置,并且随着荷载的增大,桩基础最大应力出现的区域呈现出由桩头位置逐渐向桩底位置扩大的趋势;当季节活动层厚度相同时,随着荷载的增加,土体应力整体呈增大的趋势,且最大应力出现位置均呈现出随着荷载的增大从桩身周围土体向桩底土体转移的趋势。

    桥梁工程桩基础多年冻土退化竖向承载特性有限元分析

    全固结预制拼装混凝土桥梁合理构造及其受力性能研究

    李福鼎
    16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地满足城市立交桥梁建设需求,提出全固结预制拼装混凝土桥梁建设方案。以某城市立交项目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全固结预制拼装混凝土桥梁的静力动力特性,包括跨径组合和联长分析、立柱高度和尺寸分析、主梁线形影响分析、单项荷载效应分析、桩土效应分析、边墩布置形式分析和抗震性能分析等,提出该桥型的适用条件及结构受力改善措施,给出相关的设计和施工要点。研究内容具有工程示范意义,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桥梁工程预制拼装混凝土桥梁全固结体系双薄壁墩单项荷载效应桩—土效应

    波形钢板组合梁无支架架设技术研究

    刘浪邓莎莎田波易志宏...
    174-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云阳东互通工程提出了波形钢板组合梁无支架架设技术,通过波形钢板组合梁和钢筋混凝土梁的静力荷载试验对比了两者的受力性能,同时开展了波形钢板试安装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波形钢板组合梁的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波形钢板与混凝土工作性能良好,钢筋剪力键能有效传递水平剪力,波形钢板刚度及强度能满足混凝土桥面板浇筑的要求;波形钢板组合梁无支架架设技术能满足高墩、曲线、变宽桥梁的施工要求。

    桥梁工程无支架架设波形钢板钢筋剪力键预制I梁

    悬索桥锚碇基底岩石滑动摩擦系数快速测试装备研发与现场应用研究

    励彦德李剑刘晓锋黄志涵...
    180-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动量矩定理出发,推导了可变正压力的基岩与混凝土滑动摩擦系数计算理论公式,通过测量混凝土滑块与地面的接触正压力和摆臂角度,可实现滑动摩擦系数的精确计算。通过对预载弹簧、高频测力传感器、光电解码器、工控主机的开发与集成,实现对测试数据的高精度采集、分析与展示,完成了装备开发。使用室内大型直剪试验对装备进行标定,测试偏差小于2%。依托狮子洋大桥东、西锚碇项目开展现场应用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新装备测试结果与现场直剪试验偏差<3%,测试精度高,用时节省95%以上,测试速度快。

    桥梁工程狮子洋大桥锚碇基岩滑动摩擦系数快速测试装备大型直剪试验

    预制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在车辆撞击下的损伤行为研究

    苟建汶严猛何苗苗
    190-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某预制装配式高架桥运营期间,下部结构受到重型车辆撞击。为了研究结构在车撞作用下的损伤程度,开展损伤检测;为了研究结构受损之后的承载能力,开展性能评估分析;以检测和评估结果为依据,提出修复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下部结构车撞损伤主要为桥墩受撞区域的混凝土破损和桥墩盖梁相连区域的混凝土破损,桥墩受损后仍满足承载能力的设计要求,建议采用环氧树脂对下部结构受损区域进行修复。

    桥梁工程预制装配式高架桥下部结构防碰撞损伤检测性能评估

    独塔斜拉桥抗震约束体系研究

    白晓宇冯昭刘海亮陈宏...
    196-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某大桥为 2×168 m独塔双索面组合梁斜拉桥。为研究该桥的合理结构体系,使大桥在两水准地震作用下满足规范要求的抗震性能目标,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分析了纵、横向不同抗震体系对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塔梁、墩梁纵向活动,横向均设置软钢阻尼器,塔梁间纵向设置黏滞阻尼器,是较为合理的约束体系,可明显改善该桥的抗震性能。同时,通过参数优化分析得到最优阻尼参数,其中黏滞阻尼器参数为 5 000 kN/(m/s)0。3,塔梁、墩梁间软钢阻尼器的屈服强度分别取 4 000 kN和3 000 kN。采用推荐的约束体系及设计参数,地震下梁端位移可降低约60%,塔底纵向内力可降低 46%以上,过渡墩横向内力可降低约 30%。

    桥梁工程独塔斜拉桥约束体系黏滞阻尼器软钢阻尼器阻尼参数桥梁抗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