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管理现代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管理现代化
管理现代化

谢绍明

双月刊

1003-1154

010-64249510 64263335-3212

100011

北京市朝阳区安华西里一区13号楼求实饭店212号

管理现代化/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理论和管理类刊物。综述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及走向,探讨中国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途径,宣传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政策与法规,介绍国内外现代化管理的经验和进展,普及管理知识,为深化改革提供急需的现代管理信息。适合各类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管理专业师生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管团队稳定性与企业数字创新——基于风险防御视角的研究

    马连福王博
    105-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 2012-2020 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风险防御视角检验了高管团队稳定性对企业数字创新的影响。稳健性检验后的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创新水平随高管团队稳定性的提高而显著增强。后续检验发现,高管团队稳定性能够通过降低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来促进企业数字创新,验证了高管团队稳定性在增强企业数字创新的过程中存在风险防御效应。此外,当行业垄断地位较高、融资约束水平较高、信息不对称水平较高、媒体情绪更加消极,以及投资者情绪更加消极时,高管团队稳定性对企业数字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为高管团队稳定性在促进企业数字创新过程中发挥的风险防御效应提供了佐证。本研究旨在探究高管团队稳定性对企业数字创新的作用机理,揭示了高管团队稳定性能够在企业数字创新活动中发挥重要的风险缓冲作用,为数字经济时代企业高管团队建设和创新战略实施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高管团队稳定性数字经济数字创新风险防御

    基于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的质量管理与企业创新关系研究

    宋永涛吴明哲
    120-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已成为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策略,现有研究将质量管理应用于创新过程以提供创新效率,但质量管理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仍存在模糊性。基于企业能力理论,本研究引入新产品开发能力作为中介变量,评估贝叶斯网络和结构方程模型因果关系处理的等价性并进行潜在类分析,构建质量管理实践与创新的贝叶斯网络模型,深入探讨质量管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理及其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基础质量管理实践、核心质量管理实践与新产品开发能力和企业创新绩效间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论一方面检验了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的影响机理,以及不同类型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差异性;另一方面验证了质量管理实践与创新绩效间的非线性关系。

    质量管理实践创新贝叶斯网络结构方程模型

    传统工艺企业创新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的提升?

    地丽格娜·地里夏提
    131-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技艺作为创新活动的稀有资源,是传统工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基于创新获利理论,将 463 个已上市的传统工艺企业和 33 个获得非遗生产性保护试点资格的传统工艺企业纳入同一研究框架中,深入探讨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以及非遗生产性保护水平的中介作用,并观测人力资源配置和财政补贴支持在不同样本中对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的调节效果。研究表明:传统工艺企业的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生产性保护水平在获得非遗生产性保护资格的传统工艺企业的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中均存在中介效应。此外,员工人力资本配置和财政补贴支持在非遗生产性保护企业中存在显著的调节效果,但均为负向关系,而在其他传统工艺企业中的调节效果不明显。

    创新资源传统工艺企业企业绩效生产性保护水平人力资源配置财政补贴支持

    区块链技术助力下创新生态系统如何影响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及内部平衡度?——基于fsQCA的组态研究

    史佳凝关忠诚郑毅郑海军...
    14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对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出新的要求。区块链等新型数字技术是工业数据要素流动汇聚、绿色创新生态系统重组优化、实现工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本研究构建"政府-市场-企业"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聚焦中国 29 个省份,分析政策需求度、政府干预度、技术市场活跃度、外商直接投资、区块链技术应用程度、企业规模等区块链技术助力下创新生态系统构成因素与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和内部平衡度的复杂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工业绿色技术创新高效率与高平衡度适合的政府制度环境相反,高区块链技术应用程度以及活跃的技术市场对二者均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对中小型企业而言,并未发现非高效率以及非高平衡度的共同模式;(2)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存在 2 个提升路径"政府-网络驱动型"和"营商环境-网络驱动型";2 个抑制路径"政策-规模抑制型"和"技术-网络抑制型";(3)工业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平衡存在"营商环境-网络驱动型"和"政府-市场-网络驱动型"2 条驱动路径,以及"营商环境-规模抑制型"1 条抑制路径。研究丰富了对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应用下的工业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平衡度的认识,为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地方政府形成差异化的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提升路径提供有益启示。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创新平衡数字技术两阶段网络SBM-DEA模型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碳配额分配策略对绿色与非绿色产品制造商竞争的影响

    尚文芳谷鑫涛李涛
    157-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碳交易政策背景下,考虑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和绿色与非绿色产品制造商之间的价格博弈,引入不同碳配额分配方式,研究其对两制造商减排和定价决策的影响。通过构建并对比分析不同碳配额分配方式下绿色与非绿色产品制造商的博弈模型,得出如下结论:(1)历史法和基准线法下,市场规模越大,减排难度越低,单位产品的碳减排量就越高,且市场规模增大对绿色产品需求的促进作用大于非绿色产品。(2)历史基准线混合法下单位产品的碳减排量介于历史法和基准线法之间,且随着基准线法所占比重的增大而增大。奖惩机制下单位产品的碳减排量随着奖惩系数的增大呈现先增后减的凹性变化,且始终大于历史法下的减排量。(3)历史法下绿色产品的市场份额小于基准线法下,历史基准线混合法下的市场份额介于二者之间。奖惩机制可以在增大绿色产品需求的同时降低非绿色产品的需求,使其获得大于基准线法的市场份额。论文研究有助于为政府碳配额分配策略制订提供参考,为供应链成员的决策提供依据。

    历史法基准线法历史基准线混合法制造商竞争

    绿色金融发展能缓解"资源诅咒"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徐烜杨正勇孙天慧
    16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 2000-2022 年中国 25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绿色金融发展对资源诅咒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发展对于资源诅咒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按地理区位分,其缓解资源诅咒的效果强度依次为东部、西部和中部。其次,绿色金融可以通过促进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开放的方式缓解资源诅咒。此外,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水平在绿色金融缓解资源诅咒的作用中均发挥了单一门槛效应,只有当其跨过相应门槛值时,其影响效果才能得到更显著和更大程度的体现。因此,建议加强宣传推广,因地制宜地制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具体政策,优先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同时提升环保、低碳类信贷产品和债券产品在金融市场相对规模和市场接受度,使绿色金融缓解"资源诅咒"的效应更充分发挥,加快地区经济生态化转型及健康、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资源诅咒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对外开放

    团队工作旺盛感: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

    姚凯李霞
    177-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团队成员之间的高度依赖与频繁互动,使团队成了激发工作旺盛感的理想环境。作为积极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概念,对工作旺盛感这一概念的研究已从个体层面逐渐扩展至团队层面。本文系统地综述了团队工作旺盛感的概念与测量方法,并总结了其前因要素及效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团队工作旺盛感的概念尚未得到明确界定,现有测量工具与涌现理论的假设之间仍存在偏差。同时,对前因要素和形成机制的研究仍然有限,而对效应机制的探讨也未得到充分关注。基于此,本文从性质、结构、内容域和表现四个方面对团队工作旺盛感进行了定义,并构建了一个综合分析框架,建议未来研究应致力于开发更为精确的测量工具,深入探讨影响因素及其在不同组织情境中的作用,并验证相关效应机制,从而为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团队工作旺盛感测量前因要素效应机制

    员工创造力效应的研究述评

    李鑫黄亮
    187-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员工创造力所产生的影响是理论界的一个热点研究话题。近年来,这类研究的成果增长较快,但仍相对零散且缺乏系统的梳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笔者总结了个体、团队和组织层面的员工创造力效应研究成果,归纳了员工创造力在个体层面及团队层面效应的中介作用理论机制,总结了员工创造力效应的个体、人际、团队、组织、环境层面调节因素,进而构建了员工创造力效应的因果关系图。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未来研究提出了一个包含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面的员工创造力多层次双刃剑效应的研究框架图,这不仅为辩证和系统地拓展员工创造力效应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依据和基础,也为组织改进对员工创造力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员工创造力多层次分析双刃剑效应作用机制因果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