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教育信息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教育信息化
中国教育信息化

董晶

月刊

1673-8454

mis@moe.edu.cn

010-66096696

100816

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 教育业务楼417室

中国教育信息化/Journal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ct in Education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变革时代的学校设计

    斯蒂芬·格哈德·胡贝尔徐凤洁陈丹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变革时代,需利用数字技术进一步推进学校工作,并在教育使命的框架内,培养学生适应数字世界的技能.鉴于此,探讨数字变革时代如何进行学校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新冠疫情是学校数字变革的助推器.学校管理者与教职工在应对数字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保障和推进学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对持续、优化和创新三个方面的整合,通过学校设计行为模型,为数字教育、学习和学校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在实践检验和学校设计行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前提、建议、概括性主张及其包含的主题范围.随后,根据经验水平和学校类型,对数字变革、学校和教育的关系进行解析,阐明学校领导自身专业化的各个方面,探讨数字化和行政管理的潜力,概述网络在数字化中的重要性,并倡导在数字变革方面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逐步在持续、创新和优化之间取得平衡,以促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学校设计行为模型数字化数字变革教育数字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监管路线图——UNESCO《教育和研究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解读与启示

    刘军雷亮钟昌振熊立春...
    1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问世及快速迭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和研究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2023年9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首部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全球指导性文件——《教育和研究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通过对该指南的文本分析,介绍文件的出台背景和内容梗概,讨论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引发的争议和负面影响,呈现了教育和研究领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监管框架,绘制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应用监管"路线图",最后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我国教育和研究中的使用现状,向政府部门、科技公司、学校等教育机构、教师、研究人员、学生分别提出相关建议:政府部门要完善政策框架,加强公众参与;科技公司要坚持以人为本,维护数字正义;学校等教育机构要优化校本政策,重塑学习环境,开展AI培训;教师要变革教学方式,开展人机合作,进行伦理示范;研究人员要拓展研究领域,提升研究效能;学生要合理使用工具,强化传统技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指南监管路线图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挑战与展望

    江哲涵奉世聪王维民
    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对医学教育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测量评估等方面均产生了推动作用.作为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一环,AIGC的应用、挑战与未来发展值得关注.为推进新医科建设,更好地将AIGC融入我国医学教育,汇总AIGC在国内外医学教育中的创新应用,为我国医学教育提供借鉴,并进一步探讨AIGC的应用风险与伦理挑战,提出AIGC在医学教育中的三个先进案例,探讨AIGC相关技术如何运用于不同阶段的医学教育,进而促进AIGC技术对我国医学教育的赋能作用.最后,展望检索增强生成、多智能体、Sora等AIGC相关技术在未来医学教育中的运用可能,基于此提出以下启示:AIGC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其发展和应用需要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伦理标准、社会接受度、法律法规、教育效果等多维度的因素.医学教育界既应积极把握AIGC技术所带来的机遇,也要做好准备以充分应对其挑战,以此来最大化AIGC对医学教育的价值和效果.

    AIGC医学教育GPT大语言模型数字化卫生健康事业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逻辑、问题透视与实践进路

    王健蔡国春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我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系统性跃迁的必然选择.然而实践表明,由于高等教育场景的复杂性和数字技术的不确定性,导致数字技术融入高等教育变革时,存在技术基础视域下智能服务一体化效能低、价值创造视域下"人机融合"力度不足、制度体系视域下文化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围绕不同视域出现的转型问题,应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回溯分析转型的价值意蕴,强化以技术为物质实现基础、以行动为价值创造过程、以制度为文化体系的复合式推进逻辑.进而根据该逻辑框架,针对性地提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进路:注重技术赋能,全方位优化升级智能化基础设施;强化场景驱动,全过程推动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各要素深度融合;优化制度规范,全维度构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文化生成机制.

    高等教育教育数字化数字化转型教育强国新一代人工智能

    学校数据文化建设:内涵、要点及建议

    李运福王斐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文化是创建数据驱动型组织的重要内驱力.学校数据文化是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在数字化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全员认可、积极参与的数据驱动学校全面、系统革新的教育治理方式,是学校质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基础支撑、数据治理、持续改进、价值追求四个维度.其形成要点包括智能数据终端、数据平台等设施因素,愿景规划、组织制度、数据质量等制度因素,数据人才、数据领导力、数据素养、沟通协作等人力因素.为形成学校数据文化,学校应做好顶层规划,明确发展愿景,围绕形成要点确定重点任务;理性借鉴企业经验,健全数据治理规范,落实数据质量自我评估制度,保障数据质量;明确不同阶段关键绩效指标,开展学校教育发展质量、数据文化成熟度监测评估,动态掌握数据驱动对教育质量改善的贡献度,推进数据文化持续改进;通过加强组织协同、创新内容供给、建立数据胜任力框架、延伸培训评估链条等方式,深化培训体系改革,建成高质量培训体系.

    教育数字化数据文化数据治理行动建议高质量教育体系

    新加坡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经验与启示

    滕志妍马亚杰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素养培育是全球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核心议题,也是塑造中小学生数字知识结构和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新加坡作为全球教育领先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便致力于推动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培育进程,对教育数字化战略内容进行适应时代要求的更新,明确基础教育阶段师生应具备的数字素养.在实施策略上,新加坡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推动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持续发展:将数字素养深度融入学生学习过程、营造高端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投入资金支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培养教师的数字素养.分析上述经验对我国教育改革提出四点启示:一是优化先导性数字素养教育框架,强化顶层设计;二是将数字素养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丰富教学方式;三是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硬件支持;四是培训教师的数字教学能力,提升其数字素养水平.

    新加坡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数字素养教育教育数字化

    我国高校教师数字技能研究图景、趋势与展望

    吴龙凯张珊黄啟御赵笃庆...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在政策层面主动引领,为提升高校教师数字技能指明方向.为深入探索我国高校教师数字技能研究领域的整体概况、前沿热点和未来趋势,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CSSCI来源期刊论文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高校教师数字技能的研究热度有所上升,但研究学者和机构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仍需加强;高校教师数字技能的构成要素、影响因素、推进路径及其与教学改革的联系是关注焦点;教师数字技能测评框架明晰了高校教师未来发展方向与目标,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关注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数字素养向数字技能的研究转变已成为重要趋势,高校教师数字技能发展提升策略与推进路径成为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分析结果可以为我国高校教师数字技能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和镜鉴,未来应深化团体合作、推进研究落地、完善评估保障、坚持问题导向、助力教师成长,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推动我国高校教师数字技能研究领域的持续发展.

    数字技能高等教育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教师专业发展

    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何以助力教师队伍建设

    雷励华陆盈莹罗艳石
    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为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新的方法手段.针对如何应用人工智能助力教师队伍建设问题,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122篇CSSCI期刊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赋能价值不断得到认可,当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教师职业身份反思、人工智能促进教师专业特质重构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成长机制探究、人工智能助力课堂教学变革探索等方面.但研究议题尚未响应国家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战略部署;研究视角局限于教育学领域;研究方法以理论思辨为主,缺乏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对教师队伍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价值没有充分体现,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做法.结合当前研究与实践现状、教育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最新动向以及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以高质量发展目标为引领,以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从研究重心、研究视角、研究范式等方面对该领域后续研究进行展望,提出人工智能时代高质量、生态化与证据导向的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价值取向.

    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生态化循证教育

    面向在线学习孤寂感纾解的游戏化学习情境设计与实践研究

    马秀麟田淑敏多强凡雨...
    95-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2.0的推进,在线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大量学习行为基于在线学习发生.然而教学实践发现,在长期完全依赖于在线学习的情境中,部分学生存在着强烈的学习倦怠感和孤寂感,致使自主学习动机难以保持、参与度不足.基于在线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结合游戏化学习理念,以自我决定理论、游戏化学习理论为指导,分别从学习活动组织和学习内容设计的视角入手,设计针对在线自主学习活动的游戏化学习情境和学习行为有效反馈机制,以实现对在线学习过程的调节,并基于为期两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验证学习情境设计在减少学生在线学习孤寂感、提升在线学习者动机方面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一是正视在线学习中的学生焦虑现象;二是警惕游戏中被频繁催促者的逆反心理;三是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倦怠感.对此,教师需要及时干预并防止其蔓延.

    在线学习游戏化学习情境孤寂感线上资源混合式学习

    合作问题解决视角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研究

    李冰邵萍湘黄静蕾
    10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科技课程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育人目标为导向进行知识选择和内容组织,对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具有指导性作用.以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探究合作问题解决能力在课程标准中的呈现情况和渗透力度,将有助于在信息科技课程中更好地落实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于PISA2015合作问题解决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合作问题解决视角下课程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呈现分成6种情况,采用内容分析法,定量刻画、定性诠释课程标准中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呈现水平、方式及其效果.通过分析发现:课程标准有意渗透合作问题解决能力,其中合作问题解决能力以显性呈现为主,整体呈现水平处于中上,并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附录"中的呈现效果较好;课程标准中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呈现具有适切性,符合课程内容特点和学习者认知水平;课程标准对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渗透虽较有成效,但并不彻底,仍有完善空间.据此,为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发展合作问题解决能力,提出相关建议:进一步提高课程标准中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呈现效果;强化合作问题解决能力在高中课程标准中计算思维部分的呈现;强化过程性评价,提高合作问题解决能力测评的有效性;从课程资源出发,进一步优化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教师从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视角解读课程标准;紧扣信息科技学科的本质开展合作问题解决活动.

    合作问题解决信息科技课程标准CPS呈现量化分析P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