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马方

双月刊

1009-4997

gsxzxyxb@sina.com

0931-8552004

730010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2926号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an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定位为政府研究,刊文集中于行政学、政治学和行政法研究与政府法治建设等三个板块。我刊遵循政府研究的办刊定位,正努力提高办刊水平。主要栏目有“政府管理与改革”、“政治学研究”、“行政法研究”、“行政学基础研究”、“政府绩效研究”、“公共论丛”、“公共经济研究”、“中华文化研究”等,期以展示我国政府研究和行政学领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我学报矢志成为我国行政学和政府研究领域学术交流与发展的重要的高水准平台,为学界与政界搭建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交流桥梁。期望学界同仁共同呵护和大力支持,推动我刊向更高水平发展。我刊刊稿,选用具有原创性或实证性、具有较高理论价值或社会效应的稿件。“求真”是我学报的办刊精神和学术理念。“求真”体现在四个“真”上,“运用真方法,解决真问题,追求真文章,研究真学问”。《吕氏春秋》愿增损一字予千金,杜甫又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真文章、真学问”是可为我等治学经文的境界与追求,也是学报用稿的热忱期待。征稿重点:政府管理改革、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政策重大选题应策研究和实证分析;行政学、政治学和行政法学理论前沿探讨和原创研究。本刊认为,作为学术研究,文章的必要长度是学术质量和水准的基本保障。本刊原则上要求来稿不少于8000字,不超过20000字,并请以电子邮件方式发至本刊邮箱(gsxzxyxb@sina.co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营商环境优化的影响因素及驱动路径——基于31个省份数据的实证研究

    胡税根林静芬操乐融
    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营商环境对激活市场、释放经济潜力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数字治理理论与资源依赖理论,构建了"数字制度-数字资源-数字能力"分析框架.通过对全国31个省份数据的定性比较分析发现:政务数据治理能力是重要影响因素;数字法治、普惠金融、技术创新的不足是发展瓶颈;数字法治与数字人力资源可以协同作用;数字经济政策关注度不能直接促进数字营商环境优化;优化数字营商环境存在多条有效驱动路径,包括"技术创新型""法治-人力资源型""法治-人力资源-技术创新型"与"法治-金融-治理型".因此,我国数字营商环境优化需发挥数字制度、资源与能力各要素的耦合协同效应;协同发展数字法治与数字人力资源;鼓励金融创新;确保政策落地生效.

    数字营商环境驱动路径定性比较分析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大市场建设研究——基于集中交易采纳力度的实证分析

    门理想王丛虎王萌星
    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我国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关键举措.作为连接政府和企业的特殊市场领域,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体量巨大,其集中统一建设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各地公共资源交易市场集中交易项目类型和数量呈现较大差异,严重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推进.为探究成因,本文从集中交易主体和集中交易环境两个维度构建了集中交易采纳力度影响因素模型,以180个地市为样本,通过负二项回归对相关因素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集中交易主体方面的交易平台整合能力和市场集中交易诉求、集中交易环境维度的潜在权威压力、控制变量中的经济开放水平显著正向影响各地集中交易采纳力度,其他变量的影响则不显著.为更好建设全国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大市场,未来我国应完善制度体系,形成公平、统一的集中交易顶层设计;推动平台整合,建设联通、智慧的集中交易基础设施;改善政商关系,塑造包容、开放的集中交易营商环境.

    高质量发展公共资源交易国内大循环统一大市场

    多源流框架、话语构建与政策制定——以个人信息保护政策为例

    倪星崔冠云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政策过程的经典理论,多源流框架在应用中日趋完善,其理论解释力与适用领域不断拓展,但关于多源流框架后实证面向的探讨仍然不足.为了挖掘多源流框架的后实证潜力,本研究引入话语联盟理论框架,构建多源流框架的话语建构模型,选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作为分析案例.研究发现,在话语竞争中,存在"合法性话语""发展话语"等话语束,焦点事件触发问题源流,开启政策之窗,围绕政策备选方案,形成"监管"和"行业"两个话语联盟并进行意义竞争.最终,在政治源流中元话语的引领下,监管联盟占据主导地位,进入决策场域,达成话语制度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多源流框架与话语联盟框架的整合,拓展了多源流框架的后实证面向,充实了从政策话语视角分析政策制定的本土性研究,同时也为我国政策制定的协商过程提供了实践参照.

    多源流框架话语联盟框架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后实证主义政策分析

    "找回绩效":政府购买服务研究十年回顾与前瞻(2013-2023年)

    句华彭珮文俞彬
    3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年来,国内各领域学者对政府购买服务进行了大量探索.然而,部分研究似乎背离了购买服务改善政府绩效的"初衷",借购买服务之背景言国家—社会关系、行动者博弈策略.本文对2013-2023年间国内代表性期刊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发现政府购买服务主要存在"政治过程""组织过程"和"项目管理"三条研究路径,而只有第三条路径才更契合公共行政"绩效"初心.随着政府财政持续处于"紧平衡"的态势,"找回绩效"尤为必要.通过进一步对第三条路径研究进行全面分析,本文发现其在理论、案例、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学者结合前两条路径以及政府实践的新要求不断深化理论思考、加强同实务界合作,为丰富学术研究、改进购买实践提供真知灼见.

    政府购买服务研究路径合同管理找回绩效

    脱嵌互动:基层考核耗损治理效能现象研究——基于"制度—场域"交互框架

    陈廷栋
    4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对基层政府组织及其工作的评价、监督和指导的一项制度安排,基层考核并非总是发挥"以考促治"的正向功能,在脱嵌互动中会耗损基层治理效能,具体表征为抑制或阻碍基层治理能力和效果的正常发挥.因此,以考核促进治理的研究解释受到现实的挑战,冲击了学界传统的考核正向功能认识观.基于"制度—场域"交互视角,结合J镇案例研究发现,基层考核耗损治理效能的成因归结为考核制度和治理场域二者间的脱嵌互动.具言之,在静态层面呈现为"制度层"的表层触发机制和"场域层"的深层驱动机制,在动态层面呈现为"制度—场域交互层"的交互过程转化机制,遵循"环境要素塑造—基础要素定型—中介要素传导—驱动要素生成"的链条理路.回归基层考核促进治理效能提升的价值旨归,需着力解决基层考核制度与治理场域二者动态匹配的张力问题,使基层考核在合理预期的轨道内运行.

    基层治理基层考核制度—场域治理效能

    协商何以促安全?社区纠纷非诉化解的"分级协商"策略

    王铮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全与秩序是现代政府行政的价值寻求,也是公共管理研究的大问题.对社会纠纷的治理效果关系到社会安全的实现程度.既有研究分析了制度建构和技术赋能促成安全秩序的"硬性"维度,但对"协商何以促安全"这一"柔性"路径讨论较少.研究将视角拉长至议事会的构建阶段,详细呈现了议事协商的制度背景、构建过程和运行机理,从整体上探析了为何协商、协商如何构建和协商如何促安全这些关键议题.在资源约束、安全考核剧增的情境下,基层构建出"分级协商"模式,以协商这一柔性机制将部分发生在邻里个体之间、个体与物业之间的细事纠纷化解在社区、小区乃至楼栋,发挥了分流和过滤的治理效果,使得正式系统得以"腾出"资源应对那些法律关系复杂和社会影响严重的纠纷事件.分级协商不仅有助于补充安全秩序达成的柔性视角,从而全面和真实把握当下中国促成社会安全的新路径,还有助于对"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统筹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命题提供学理参照.

    分级协商社会纠纷社会安全基层治理党建引领

    容错机制何以有效运行?——基于30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

    张艳丽周润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容错机制是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创新举措.容错机制何以有效运行?本研究引入行政生态学理论,构建整合性理论分析框架,基于30个典型容错案例,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究推动容错机制有效运行的核心影响因素极其复杂因果.研究发现,制度执行是影响容错机制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且容错机制有效运行存在双向驱动-财政优势型、三方联动-地方先行型、双向驱动-制度加持型、制度驱动-执行加持型、制度驱动-双重保障型五种组态,地方政府可以对标相应组态,在自身资源禀赋基础上精准施策,推动容错机制有效运行.

    容错机制有效运行行政生态学定性比较分析

    治理黏度、嵌入路径与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

    韩万渠任子辛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时代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数字技术以何种形式嵌入不同类型的社区成为考察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变量.基于社区治理黏度和技术嵌入路径建立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类型矩阵,通过比较案例分析发现:不论数字技术以何路径嵌入社区,治理黏度较高的社区会借助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遵循内化策略推动数字化转型有效落地.相对而言,治理黏度较低的社区不得不外求于科层压力资源,以运动式治理应对数字化转型,或者遵循个体理性逻辑,重回"闹大"逻辑诉诸科层机制回应民众诉求,限制了数字赋能社区协同治理的可能性.以社区治理黏度差异为起点采取差别化的嵌入策略,有助于推动在地化、实质性、可持续的数字治理创新.

    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治理黏度

    数字化赋能协同治理的过程机制研究——基于多案例分析

    姚清晨黄璜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协同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行动方向,回答数字化如何赋能协同治理,对推进数字化协同广泛开展,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协同治理综合分析框架(IFCG)和数字化为协同提供系统化支持的既有研究,构建解释数字化赋能协同治理的"过程—机制"分析框架,采用多重个案研究方法,选取"城市大脑""越秀先锋""腾讯文档"和数字赋能志愿服务作为案例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在协同治理的不同过程阶段中,数字化以不同的赋能机制发挥作用,表现为:启动阶段的依赖激活与场景生产机制;运行阶段的双层嵌入、信任强化与知识增长机制;产出阶段的行动赋能、结果扩展与内外适应机制.

    数字化协同数字赋能城市治理协同治理

    适配性数字服务保障乡村数字弱势群体权益研究

    沈费伟赵济雨
    100-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障乡村数字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不受侵害,是完善乡村数字治理体系的关键措施,也是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构建了适配性数字服务的理论框架,从服务目标、服务理念、服务结构和服务价值四方面深入剖析乡村数字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优化策略.研究发现,当前适配性数字服务保障乡村数字弱势群体权益的实践主要是包括新理念引领、差异化定位、场景化设计和高品质运营,其内在机理体现为数字服务的技术适配、情感适配、机制适配和价值适配.然而受数字乡村发展进程的影响,实践中适配性数字服务在保障乡村数字弱势群体权益方面仍存在服务覆盖度不高、普惠度不够、回应度不足、满意度不高的现实问题.基于此,未来应从提高适配性数字服务覆盖度、增强适配性数字服务普惠度、增进适配性数字服务回应度、提高适配性数字服务满意度等方面切实保障乡村数字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真正实现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目标.

    数字乡村适配性数字服务数字弱势群体权益保障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