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李金田

双月刊

1003-8450

gszyxyxb@163.com

0931-8765458

730000

兰州市定西东路35号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查看更多>>本刊1984年创刊,1987年批准为正式出版发行刊物,为季刊,限国内发行,1991年起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临床并重,普及与提高兼顾,突出中医特色,突出地方特色,反映中医药学界的医疗,科研新成果,交流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信息。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医院校师生、广大医务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祛毒防疫方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

    杨丽丽汪永锋刘东玲海洋...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祛毒防疫方(QDFYF)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在线分析工具(BATMAN-TCM)预测QDFYF中药物的活性成分及靶标蛋白.利用GeneCard、疗效药靶数据库(TTD)、Drugbank及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检索COVID-19的相关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借助Metascape平台对潜在治疗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及基因本体(GO)分析.检索多脏器损伤、免疫损伤的疾病靶点,将QDFYF与之做映射,计算交集靶点占QDFYF靶点的百分比.对核心成分及推荐药物与抗COVID-19药物潜在作用靶点3C类似蛋白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Ⅱ、Omicron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QDFYF共有活性成分286个,靶点1649个,防治COVID-19核心靶点37个,KEGG分析得到信号通路220条(P<0.05),GO分析得到生物过程2409个,细胞组成116个,分子功能221个(P<0.05).QDFYF与各脏器损伤靶点和免疫损伤靶点的共有靶点较多,且共有靶点占疾病靶点的百分比均高于20%.分子对接结果显示,3C类似蛋白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Ⅱ、Omicron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与槲皮素、甘草西定等结合能的绝对值均大于0.7 kcal/mol,具有较好的亲和力.结论 QDFYF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实现对机体心血管、免疫系统及各脏器的保护,进而达到防治COVID-19的作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祛毒防疫方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作用机制

    脾胃培源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黏膜炎症及COX-2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陈亮亮丁义侠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脾胃培源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炎症及环氧合酶-2(COX-2)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脾胃培源方治疗CAG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从54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中随机抽取8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大鼠通过饮用氨水联合脱氧胆酸钠溶液灌胃的方法制备CAG大鼠模型,10周后,将模型复制成功的40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胃复春组,脾胃培源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各组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连续灌胃4周后,比较各组大鼠体质量增长情况;取大鼠胃组织,镜下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学改变,并分别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免疫组化法及聚合酶链式反应3种方法检测大鼠胃组织中COX-2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长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脾胃培源方各剂量组大鼠体质量增长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中COX-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脾胃培源方各剂量组大鼠胃组织中COX-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变薄,固有腺体萎缩,炎性细胞全层浸润;脾胃培源方可明显改善及修复大鼠胃黏膜,减轻胃黏膜损伤.结论 脾胃培源方可促进CAG模型大鼠体质量增长,改善及修复大鼠胃黏膜,作用机制与其抑制COX-2的过度表达密切相关.

    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培源方胃黏膜病理改变炎症反应环氧合酶-2大鼠实验研究

    韩斐教授运用引经药治疗抽动障碍经验

    范菲张思王思蒙韩斐...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韩斐教授运用引经药治疗抽动障碍的临床经验,为抽动障碍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韩教授治疗抽动障碍,在心、肝、肺三脏同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患儿的抽动症状特点使用具有"引经报使"作用的药物,将辨病、辨证与辨症体现在引经药的使用中,使诸药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抽动障碍患儿眼部、头颈部、四肢等部位抽动以及喉咙发声的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附典型病案1则以验证.

    抽动障碍引经药名医经验韩斐

    《黄帝内经》"同气相求"观探微

    薛进旭毛慧芳李东顶葛开发...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中医学界对"同气相求"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的属性分类及内容划分方面,对《黄帝内经》"同气相求"观的来源与临床应用研究,特别是临床应用范式研究相对薄弱.故以《黄帝内经》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其"开阖枢"、"五运六气"及"三因观"理论为研究重点,综合探讨《黄帝内经》"同气相求"观的来源与临床运用规范形式,总结得出"三因观"理论是《黄帝内经》"同气相求"观临床应用较为规范的形式,以期为中医学理论的临床应用拓展思路.

    同气相求《黄帝内经》开阖枢五运六气三因观

    "五诊四辨"的中西医临床新思维

    黄汉超蔡伟才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细化中医诊病要点,凸显中医诊病的独到优势,提出了"五诊四辨"中西医临床新思维,并进行深入探讨."五诊"是在望、闻、问、切四诊基础上添加了"查诊","四辨"是以八纲辨证为基础,把辨证内容概括为辨病位、病性、病邪和病势4项内容.该诊病体系是对中医"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有益补充,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发掘中医经典古籍,反思临床治疗得失,更有利于构建更为系统完整、客观详细的中医诊病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

    五诊四辨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诊病体系

    基于经筋理论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针灸诊疗思路

    李健健姚小强董莉莉吕璐...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经典医籍及现代研究文献的整理发掘,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与三阳经筋密切相关,治疗方面应从经筋理论着手,从"以痛为腧""依脉引筋气""疏导阳气,濡筋养神"三方面立法选穴,直接施术于经筋病变局部,以期为临床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提供新的思路.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筋理论针灸疗法诊疗思路

    《针灸甲乙经》肩痛诊治特色探析

    李希贤徐彦龙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人工查阅的方法,对《针灸甲乙经》中论述肩痛的条目进行检索、统计、分析,探讨《针灸甲乙经》中肩痛的诊治特色.《针灸甲乙经》指出,肩痛的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邪气外袭,经络所过、病气所及,经筋失约、骨节失利,脏腑失和、肩部受累;治则治法为扶正祛邪、调和脏腑,舒筋活络、通利关节;选穴以手三阳经为主,重视局部选穴,强调特定穴;针刺法以普通针刺为主,配合缪刺法、火针法等特殊刺法.《针灸甲乙经》为临床治疗肩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肩痛《针灸甲乙经》病因病机选穴规律诊治特色

    黄芪脑通胶囊显微鉴别研究

    钱学荣陈国英高垚垚凌高忠...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黄芪脑通胶囊的显微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显微鉴别法对黄芪脑通胶囊内容物及组成成分粉末进行鉴定,分别对比3批镜检样品,每个样品进行20次平行试验,获取黄芪脑通胶囊内容物粉末的显微结构特征及各组成成分的显微结构特征,记录其典型的显微特征.结果 红花的花粉粒,地龙的表皮细胞、刚毛,全蝎的体壁碎片4个明显特征分别为对应药材的粉末特征,拟作为黄芪脑通胶囊中红花、地龙、全蝎的显微鉴别依据.结论 本研究中采用的显微鉴别方法稳定、可控、专属性强,可作为黄芪脑通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

    黄芪脑通胶囊显微特征质量控制鉴定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芩-黄连药对防治2型糖尿病作用机制

    任梦涵杨丽霞梁永林李次艳...
    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芩-黄连药对防治2型糖尿病(T2DM)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收集黄芩-黄连药对的有效成分及对应靶点,借助Perl脚本及UniProt数据库对所得成分及靶点进行分析、整理;从Drugbank数据库、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遗传药理学与药物基因组学数据库(PharmGKB)、疗效药靶数据库(TTD)中收集T2DM相关靶点,绘制韦恩图得药物作用于疾病的交集靶点,并利用Cytoscape 3.8.0软件中的CytoNCA插件筛选核心靶点;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最后使用Vina软件对关键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共筛选出黄芩-黄连药对有效成分50个,其中黄连14个,黄芩36个,相关靶点201个,与T2DM 425个靶点取交集得到交集靶点37个;通过"活性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共筛选出关键成分6个(豆甾醇、β-谷甾醇、汉黄芩素、千层纸素、槲皮素、小檗碱),度值前5位的核心靶点为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PTGS2)、白细胞介素1 B(IL1B)、细胞色素P450 1A1(CYP1A1)、趋势因子白细胞介素-8(CXCL8)、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G);GO富集分析发现黄芩-黄连药对治疗T2DM的基因功能主要富集在血管径调节、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活动蛋白连接、儿茶酚胺结合等过程;KEGG富集分析得到30条信号通路(P<0.05),主要涉及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环磷酸鸟苷-蛋白激酶G(cGMP-PKG)信号通路、脂肪细胞的脂分解调节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豆甾醇与核心靶点PTGS2、CYP1A1、IL1B、PPARG、CXCL8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黄芩-黄连药对主要通过活性成分豆甾醇、β-谷甾醇、汉黄芩素、千层纸素、槲皮素及小檗碱作用于PTGS2、CYP1A1、IL1B、PPARG、CXCL8等靶点,改善血液循环,调节炎症细胞因子、脂肪细胞内脂肪分解,调控cGMP-PKG信号通路以及作用于胰岛素受体起协同效应,从而发挥防治T2DM的作用.

    2型糖尿病葛根芩连汤黄芩-黄连药对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甘西鼠尾草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武瑞洁周秀芸唐韶华闫治攀...
    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甘西鼠尾草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国内外数据库结合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甘西鼠尾草的活性成分,采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Pharm Mapper数据库筛选活性成分的靶点,利用比较毒理基因组学(CTD)数据库收集靶点的相关信息,采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靶点-疾病网络,通过STRING 11.5数据库构建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最后使用DAVID、Bioconductor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并构建靶点-通路网络.结果 共筛选出甘西鼠尾草活性成分26个,活性成分对应靶点218个;GO功能富集结果233个,主要涉及药物结合、三磷酸腺苷(ATP)结合、类固醇结合等;KEGG通路富集结果161条,主要涉及癌症、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信号通路.结论 本研究从整体水平阐述了甘西鼠尾草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甘西鼠尾草药理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依据和基础.

    甘西鼠尾草网络药理学药理作用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