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李金田

双月刊

1003-8450

gszyxyxb@163.com

0931-8765458

730000

兰州市定西东路35号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查看更多>>本刊1984年创刊,1987年批准为正式出版发行刊物,为季刊,限国内发行,1991年起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临床并重,普及与提高兼顾,突出中医特色,突出地方特色,反映中医药学界的医疗,科研新成果,交流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信息。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医院校师生、广大医务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益肾培元方辅助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两虚证39例临床观察

    夏祖生任雪迪毛永炎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益肾培元方辅助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脾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肾功能、肾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将78例CRF脾肾两虚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予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予益肾培元方辅助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水平、肾纤维化指标[胱抑素C(CysC)、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4%(35/39),对照组为74.36%(29/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血清BUN、Scr、CysC、TGF-β1水平明显降低,Ccr明显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益肾培元方辅助治疗CRF脾肾两虚证可提高临床疗效,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肾功能,抑制肾纤维化.

    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两虚证益肾培元方中医症候积分肾功能肾纤维化临床疗效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耳穴痛敏反应临床观察

    阙淬林王晨林叶英菱林鑫雨...
    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与健康者经期内分泌、皮质下、肝、肾、艇角、交感、内生殖器、神门8个耳穴的压痛反应,分析耳穴与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之间的关联.方法 于在校女大学生中征集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30例(脱落2例,最终完成观察28例)作为痛经组,健康者30例作为健康组.选取内分泌、皮质下、肝、肾、艇角、交感、内生殖器、神门8个耳穴,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8个耳穴的压痛反应,采用手持式疼痛阈值测试仪器探查以上8个耳穴的机械痛阈值,探究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上述8个耳穴的疼痛反应规律.结果 痛经组患者经期内分泌、皮质下、肝、肾、艇角、交感、内生殖器、神门8个耳穴的压痛VAS评分均高于健康组,其中艇角穴压痛VAS评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经组患者经期艇角、内生殖器穴的压痛VAS评分与非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经期艇角穴痛敏程度高于健康者,且患者经期艇角穴的痛敏程度高于非经期,可为原发性痛经的诊疗提供重要参考.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耳穴痛敏反应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机械痛阈值

    毫针深刺、浅刺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对比研究

    张欣悦秦小永韩聪郑伟莉...
    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并比较毫针深刺与常规浅刺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6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深刺组和浅刺组,各31例.深刺组选取C1~7双侧夹脊穴为主穴,行毫针深刺,深度35~40 mm,得气后行捻转、提插补法操作;选取双侧肝俞、肾俞、风池,患侧肩井、曲垣、曲池、外关、合谷、后溪等穴为配穴,施以常规浅刺,深度20~30 mm.浅刺组取穴同深刺组,均行常规浅刺,深度20~30 mm.2组均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30 min,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1 d.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评分.结果 治疗后2组VAS评分明显降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评分明显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深刺组作用更明显,与浅刺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刺组总有效率为93.55%(29/31),浅刺组为83.87%(26/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毫针深刺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麻木等不适症状,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提高其生活、工作能力,且对深层组织基本无损伤,疗效优于常规浅刺治疗,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神经根型颈椎病颈夹脊穴深刺浅刺随机对照试验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评分临床疗效

    当归药食两用安全性研究概述

    王一杰王瑞琼杜丽东吴国泰...
    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查阅相关文献,从毒性本草考证、食用历史考证、临床不良反应考证、毒性实验研究等方面对有关当归药用及食用的安全性研究进行概述.发现当归在传统药膳和食品添加剂方面的应用历史悠久,未见安全问题的报道;当归存在偶发的过敏反应、光敏反应和生殖系统不良反应;当归流浸膏、挥发油、多糖复合物存在一定的毒性反应,使用剂量和时间需要严格评估.当归作为药食两用物质,安全性较高,为其相关健康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当归药食两用不良反应安全性

    龙胆药用资源研究进展

    焦文星李富云南丽丽杨锡仓...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查阅相关文献,从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评价4个方面对龙胆药用资源进行概述,从而为进一步完善中药龙胆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提供参考,并为中药龙胆药用植物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以保障龙胆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龙胆药用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控制综述

    武威汉代医简所载"甘逐"本草考证

    石开玉丁莹叶青赵丽...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对武威汉代医简所载"甘逐"进行名称、原植物、产地、采收与炮制等方面的考证."甘逐"即中药甘遂,以产地得名,作为药品正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直至今日;甘遂的原植物来源是大戟科大戟属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N.Liou ex T.P.Wang.;隋唐以前,甘遂主产于陕西、河南、山西,唐宋后扩展至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现广泛分布于全国温带半湿润气候区;甘遂在春、秋两季采挖其根,干燥后药用,其炮制方法在古代多种多样,今天主要沿用了宋时的醋制法;甘遂药用价值较大,药用史近两千年.

    武威汉代医简甘遂药用本草考证

    中药七情"相恶"配伍的历史变迁及现代研究进展

    张瑞欣杨志军杨秀娟黄蓉...
    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查阅相关文献,从相恶内涵的沿革考证、相恶配伍临床应用、相恶药对的研究概况等3个方面对中药七情之"相恶"配伍进行概述.发现相恶内涵在历代本草中存在药效制约与毒性制约2种不同观点,目前普遍认为相恶是二药合用后,一种药物的某一种功效被另一种药物削弱.然而,相恶配伍在经方及现代临床中却有一定应用,且疗效显著.通过现代研究,发现相恶药对拮抗减效与药物炮制、配伍比例、组方中其他药物作用等有一定关联性.因此,相恶配伍是临床可用的一种特殊配伍关系,应辨证配伍,合理应用.

    中药七情相恶配伍历史变迁现代研究综述

    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进展

    孙梅香邹玲孙培养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查阅近些年关于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相关文献,从普通针法、特色针法2个方面对针刺治疗VD的临床研究进行概述,认为各种针法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可能导致VD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显示出针刺治疗该病的特色和优势.同时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针刺方法缺乏统一标准、样本说服力不足、机制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意在完善VD的临床治疗体系.

    针刺血管性痴呆脑卒中综述

    近10年中医疗法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柯义泽秦晓光
    9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查阅相关文献,从针刺、推拿、中药、针刀疗法4个方面对近10年中医疗法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行概述,从而为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中医疗法治疗本病具有较大优势,但大多数临床研究缺少对患者的随访,且未指出治疗点与病症诱发、加重的直接联系,存在治疗部位选择不充分的问题.今后临床研究应完善对患者远期疗效的观察,深入开展与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相关的基础研究,使治疗选点更充分、更精确.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针刺推拿中药针刀临床研究综述

    死脉的现代临床研究概况

    刘洪颖王小荣曹熙李喜云...
    10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查阅相关文献,从死脉与心律失常、死脉与高血压病及其危象、死脉与其他急危重症3个方面对死脉的现代临床研究进行概述,指出"死脉"并非"必死之脉",而是疾病恶化、由安转危的一个重要提示,只要及时施救亦可度过险情.今后临床应重视死脉的脉象研究,并将中医脉诊更多地运用到临床诊疗中,以提高临床辨证水平,早期发现险情,及时治疗,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

    死脉心律失常急危重症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