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封孝伦

双月刊

1000-5099

gdxbs@163.com

0851-3621772 8292939 3621810

550025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北区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贵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主要登载政治、经济、哲学、法律、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为校内外优秀科研成果提供发表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实然"与"应然"互动视角下的"合理即现实,现实即合理"命题

    刘清平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格尔的命题"合理即现实,现实即合理"原本是在实然与应然互动的语境中提出来的。一方面,它不仅肯定了现实与理性的实然统一,而且讨论了应然如何变成实然的深刻问题,包含着值得汲取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除了忽视现实与感性和非理性的实然统一外,由于不了解认知需要与非认知需要的区分对实然与应然关系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由于片面夸大了理性思维的意义,它不仅直接赋予了现实与理性的实然统一"应当如此"的应然意蕴,而且主张"应当如此"的诉求能够因为"合乎理性"的缘故直接成为"真实如此"的现实,结果在实然与应然的混淆中体现出"理性自负"的自败悖论。

    黑格尔现实理性实然和应然认知需要和非认知需要

    技术理性批判的理路转向——从马尔库塞到哈贝马斯

    林子赛戎兰兰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逐渐成为全新的"理性"统治方式并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为一种"意识形态"。从马尔库塞等早期批判理论到哈贝马斯及其交往行为理论,技术理性批判在转向过程中显露出一定的逻辑困境。马尔库塞在以往意识形态批判的基础上试图构建具有否定维度的"新理性"以消解异化现实;哈贝马斯则在继承科技意识形态批判的同时以"生活世界殖民化"为切入点,以语言为中介重建"交往理性"限制工具理性扩张。然而,哈贝马斯同样未能正确认识技术理性内在的"工具性"和"价值性"的双重属性,脱离现实制度和生产关系单纯否定技术理性,使批判的总体理路向对技术本身的否定滑坡,其理想的话语状态也只能是乌托邦式的愿景。

    马尔库塞技术理性哈贝马斯工具理性交往理性

    数字赋能的共同富裕效应研究

    刘魏夏誉凤
    1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景。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要素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动能。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2019年的微观面板数据,通过基于神经网络赋权的A-F方法构建共同富裕指数、熵值法构建数字赋能指数,并运用混合Tobit、随机效应Tobit、工具变量CMP等多种方法,分析数字赋能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数字赋能指数每增加1%,共同富裕的发生概率增加14。9%,表明数字赋能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且数字创造维度赋能的共同富裕效应远高于接入维度赋能和使用维度赋能,主要是由于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使多数家庭在数字接入维度和使用维度已无明显差异,而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各种创造性和创新性活动的差异将日益凸显。数字赋能对共同富裕的助推效应主要体现在数字赋能提高了家庭创业的概率,提高了家庭外出非农就业的概率,增加了家庭获得信贷的机会。不过研究也发现,数字赋能的共同富裕效应存在不同富裕程度、不同人力资本以及城乡之间的异质性,数字赋能在亟需提升共同富裕水平的群体中助推效应较小,而在共同富裕水平较高的群体中助推效应却较大,存在"马太效应",数字赋能对低技能和高技能群体共同富裕状况的助推效果要大于中等技能群体,数字赋能对农村居民的共同富裕效应要大于城镇居民。本文的研究拓展了共同富裕理论的研究范畴,并为推动数字经济与个体资源有效耦合,进而为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证据。

    数字赋能共同富裕数字鸿沟家庭创业非农就业条件混合回归

    公共数据开放对数字营商环境的影响机制——基于2017-2021年16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

    张电电谭志乾牟姿建
    3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推动数据等数字经济时代关键生产要素流转、配置的重要抓手,公共数据开放为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建设更为规范、有序的数字营商环境提供了坚实保障。本研究基于2017-2021年我国166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公共数据开放对数字营商环境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公共数据开放显著促进了数字营商环境建设,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公共数据开放除直接影响数字营商环境外,还可通过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间接提升数字营商环境水平;公共数据开放对数字营商环境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城市所处区域、财力水平、政治地位等因素均可导致影响效应差异。

    公共数据开放数字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

    参与·地方·情感联结:贵州村BA的传播学解读

    洪长晖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村BA的持续走红获得极大的关注,此前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相关研究解答了村BA走红的机制路径,却尚未进一步剖析村BA的影响超越所在的黔东南地区扩展至全省、全国乃至海外的原因。鉴于此,引入传播研究的视角就至为关键。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尽管台盘村地处乡村,但借助当下的融媒环境、平台社会,推动村BA成为了一项"新媒体事件",体现出参与、地方、情感联结的属性,是"新媒体事件"的生动注脚。

    村BA参与地方情感联结

    共情传播:贵州"村超"出圈的策略及效应

    杨波张焕焕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村超"出圈,成为现象级的乡村嘉年华文化盛事,其出圈的过程是一个交流、沟通、传播的过程,是共同或相似的情绪、情感、态度、认知、思想等的形成、表达、传递、分享、扩散的过程,即是共情传播的过程。贵州"村超"之所以火爆出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卓有成效的共情传播。共情传播视角下,"村超"出圈的策略包括四个方面:整合多元的共情传播主体,选取激发共情的传播内容,选择合适的共情传播媒介,选用引发共情的传播话语。"村超"的共情传播引发了受众由知到情再到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共情过程,催生了足球运动热潮,促进了民族团结,带动了榕江"超经济"。但是"村超"共情传播仍需进一步优化,需进一步将共情融入"村超"传播平台建设,用精准共情营造有利于"村超"的舆论环境,以共情议题提升"村超"品牌的议程设置能力,确保传播内容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从而进一步助力"村超"持续发展。

    贵州"村超"共情共情传播策略足球文化民族文化

    企业合规对单位刑事责任影响的理论澄清与理论展开

    陈冉
    6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企业合规实践呈现出单位犯罪法定性的突破、单位与单位内自然人责任处理标准不明的问题,从合规犯罪学意义上预防价值的体现,提出突破刑事实体法对单位犯罪的限定,违法犯罪一体化的单位犯罪范围划定。立足法秩序统一,对"单位犯罪"进行实质化界定。在合规与单位刑事责任的关系上,将合规所附随的奖励政策从刑事诉讼效率和刑法效果两个方面分析,提出合规与单位刑事责任契合的理论基础,否定单纯因合规义务追究单位刑事责任,对事前合规从"预防刑"的角度以传统单位犯罪意志为基础,分析合规对单位刑事责任影响,提出合规并不创设或者否定刑事责任,只是对传统单位犯罪刑事责任认定的方法性践行。合规的奖励,实质上是其内在"合作"执法与司法的诉讼效率影响下的刑事政策的从宽。对单位犯罪中单位内自然人责任,从合规建设以及合规有效性判断提出追究"高层人员"责任的特殊要求,严格企业高层人员刑事责任判断。

    企业合规单位犯罪刑事责任自然人

    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实践的刑法教义学反思及展望

    毛乃纯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推动下,经过试点基层检察院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我国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对我国企业合规典型案例的分析:一方面可以发现企业合规广泛适用于大中小微型企业和轻罪重罪案件等本土化举措;另一方面也暴露合规不起诉有违刑法基本原则,进而危及刑事法治的问题。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要求法院参与刑事涉企合规的大背景下,必须为企业合规作为刑事激励措施的正当性提供刑法教义学根据。此时,就需要将合规案件的处理模式作为方法论课题,构建相应的单位犯罪论;在此基础上,将企业合规的出罪根据作为本体论课题,阐明其阻却犯罪成立的机制。

    企业合规典型案例刑法教义学刑法基本原则正当性根据

    从入罪迈向出罪:我国企业犯罪归责原理与刑事合规制度的交互耦合

    曹波刘芳伶
    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97年我国刑法专章规定企业(单位)犯罪后,通过刑法修正案不断拓展企业犯罪圈,业已形成较为严密的刑事法网。企业犯罪与企业合规,是企业不法与责任的一体两面,企业犯罪归责原理与刑事合规制度具有交互耦合的实质属性:企业刑事合规制度本质上系事后制裁向事前预防转化的回应性机制,属于企业犯罪归责原理的延伸或深化,是企业刑事归责的"否定"或"反面"。借由组织体责任论,确定企业犯罪是企业自身的犯罪,企业、企业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根据不同归责原则予以入罪,既能为追究企业犯罪的正当性提供理论依据,又能寻求借助刑事合规为企业"松绑"的实体法路径。有效的企业刑事合规建设,理应摒弃单纯依靠严厉的制裁手段应对企业犯罪,通过贯彻外部激励与威慑和内部自警与自监并重等理念举措,推进企业犯罪的规制视角从事后规制向事中监督和事前防范转变。

    企业犯罪刑事合规归责原理组织体责任论

    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实证研究——以浙江省T市五区县调研数据为分析样本

    徐宏沈烨娜
    10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涉案企业合规改革驶入深水区,合规实践整体稳中向好,但在实际启动、机制运行、监督审查、行刑衔接、司法协同等方面存在问题与不足。究其原因,企业合规涉及立法政策、制度架构、体系配套、关键主体等多个层面。因此,应当立足我国现实国情,持续推进规范设计与实践试炼相结合,为企业合规开展刑事一体化立法完善,挖掘既有刑法资源;健全差异化、动态化的涉案企业合规整改机制;重点补足第三方机制短板,落实监管质效;着力释放行刑合作与司法协同的体系化效能,以行业合规和刑事司法全流程合规共同促进检察主导的中国特色涉案企业合规司法制度完善发展。

    涉案企业合规改革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行刑衔接司法协同检察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