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朱冬三

双月刊

1673-4416

fmujuan@163.com

0731-84472665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30号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ology and NephrologyCSTPCD
查看更多>>1980年创刊,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惟一一本集泌尿外科和肾内科于一体的医学科技类期刊,主要介绍国外泌尿系统领域的最新理论、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直接为我国从事泌尿系统(含泌尿外科与肾内科)教学、科研与临床的专业人员服务。本刊栏目包括论著、临床报告、综述。本刊已进入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以及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腹腔镜辅助小切口睾丸鞘膜切除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睾丸鞘膜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李海英潘朝艳王书转
    617-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腹腔镜辅助小切口睾丸鞘膜切除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睾丸鞘膜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110例睾丸鞘膜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其中观察组行腹腔镜辅助小切口睾丸鞘膜切除术,对照组行传统开放手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术后疼痛水平、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更高、术中出血量更少、切口长度更短、手术时间更短(均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疼痛程度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小切口睾丸鞘膜切除术在治疗睾丸鞘膜积液方面,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具有更佳的安全性、更快的恢复速度以及更高的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睾丸鞘膜积液腹腔镜检查睾丸鞘膜切除术

    EGFR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发生风险及预后的关系分析

    朱陆军林清华丘勇超
    62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EGFR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PCa)发生风险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100例PCa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一时期本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男性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EGFR基因rs884419位点的基因型,采用Sanger法验证平衡,观察EGFR基因rs884419位点的GG型、AG型及AA型与PCa患者临床特征、前列腺癌易感性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EGFR基因rs884419基因型的GG型占比降低,AG型及AA型占比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GFR基因rs884419位点基因型GG型、AG型、AA型的PCa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及Gleason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临床分期和转移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G型患者的病理分期Ⅰ~Ⅱ期高于Ⅲ~Ⅳ期,AG型和AA型患者的病理分期Ⅰ~Ⅱ期低于Ⅲ~Ⅳ期,转移阶段GG型患者的M0高于M1,AG型及AA型患者的M.低于M1(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GFR基因rs884419位点基因型AG型、AA型与PCa发生风险存在关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Ca患者的2年生存率为80.00%,病死率为20.00%.结论 EGFR基因rs884419位点与PCa发生风险及预后存在关联,EGFR基因rs884419位点AA型可显著提高疾病易感性,增加病死率.

    前列腺肿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多态性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的临床意义

    郭毛毛许志斌卞浩王江平...
    625-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胱抑素C(CysC)、β2微球蛋白(β2-MG)对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63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1、3、6、12个月行胱抑素C和β2微球蛋白检测,分析胱抑素C及β2微球蛋白水平与前列腺癌根治术后肿瘤负荷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3、6、12个月的Cys C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3、6个月患者的β2-MG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ysC、β2-MG可作为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疗效的重要监测指标,可成为前列腺癌中判断肿瘤负荷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前列腺肿瘤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前列腺切除术

    卡介苗灌注联合经尿道红激光汽化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

    韦兴发李智强陈从其林云侨...
    628-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经尿道卡介苗膀胱灌注联合980 nm经尿道红激光汽化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110例NMIB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观察组行经尿道红激光汽化切除术,术后进行定期膀胱内卡介苗灌注;对照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给予定期膀胱内卡介苗灌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的复发情况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分泌型蛋白(DK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生长因子(FGF)的表达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手术前后的生存质量评分情况.结果 术后6、12个月,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ICAM-1、DKK、VEGF、FGF水平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卡介苗膀胱灌注联合980 nm经尿道红激光汽化切除术治疗NMI-BC患者,能够减轻肿瘤活力,预防肿瘤术后复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具有一定安全性.

    膀胱肿瘤卡介苗膀胱灌注激光

    基于CONUT评分构建预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后肿瘤复发的列线图模型

    杨晶蒋婉莹罗玉根
    63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控制营养状态(CONUT)评分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治疗后肿瘤复发的预测价值,并建立列线图模型评价其预测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164例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CONUT评分的最佳截断值.根据CONUT评分将患者分成高CONUT评分组(73例)和低CONUT评分(71例).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CONUT评分对NMIBC患者无复发生存(RFS)的预测价值.基于多变量Cox分析认定的显著变量,构建预测NMIBC患者RFS的列线图模型.采用C指数和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对肿瘤复发的预测能力.结果 CONUT评分预测NMIBC患者的RFS最佳截断值确定为2分[曲线下面积(AUC)=0.704,95%CI:0.626~0.782].高CONUT评分组的多发肿瘤数量、淋巴血管侵犯(LVI)高于低CONUT评分组,而血清白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血清总胆固醇低于低CONUT评分组(均P<0.05).随访期间共有77例(47.0%)患者观察到局部肿瘤复发,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术前高CONUT评分与NMIBC患者的不良RFS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低CONUT评分组与高CONUT评分组患者的3年RFS分别为60.3%和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219,P<0.001).肿瘤最大径、病理学分级、T分期、LVI以及CONUT评分均是NMIBC患者的RFS影响因素(均P<0.05).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3 cm、LVI与CO-NUT 评分≥2分是NMIBC患者的RFS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RFS的C指数为0.711(95%CI:0.649~0.823),其中预测1、3和5年RFS的AUC分别为0.748、0.720和0.695.校准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的1、3和5年的RFS与理想预测之间无明显偏差.结论 CONUT评分可作为预测NMIBC治疗后肿瘤复发的有效工具,基于CONUT评分的列线图模型有望实现对患者的个体化风险分层,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早期干预.

    膀胱肿瘤营养状态CONUT评分复发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肾癌根治术的镇痛效果比较

    刘群曹净净魏国张成栋...
    637-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肾癌根治术中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至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肾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不同麻醉方法将患者分为竖脊肌平面阻滞组与胸椎旁神经阻滞组,每组各6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镇痛效果、舒适度、血流动力学参数、应激反应、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药物输注总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2h(T1)、4 h(T2)、12 h(T3)、1 d(T4)、2d(T5)时,竖脊肌平面阻滞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胸椎旁神经阻滞组(均P<0.05),舒适度评分法(BCS)评分均高于胸椎旁神经阻滞组(均P<0.05),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胸椎旁神经阻滞组(均P<0.05).术后30 min、拔管时,竖脊肌平面阻滞组患者的血清皮质醇(Cor)、血糖(Glu)、白细胞介素-6(1L-6)水平均低于胸椎旁神经阻滞组(均P<0.05),血清Apelin-13水平均高于胸椎旁神经阻滞组(均P<0.05).竖脊肌平面阻滞组0~24 h的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药物输注总量均少于胸椎旁神经阻滞组(均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33%(14/60)]低于胸椎旁神经阻滞组[45.00%(27/60)](x2=6.261,P<0.05).结论 肾癌根治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镇痛效果较胸椎旁神经阻滞好.

    肾肿瘤超声检查竖脊肌平面阻滞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

    E-钙黏蛋白表达与膀胱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于湧刘智明许玲芬
    641-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E-钙黏蛋白表达与膀胱癌患者的疾病进展和生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泌尿外科行膀胱活检的153例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膀胱癌组织及距原发灶>5 cm的癌旁正常组织.对比膀胱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E-钙黏蛋白表达的阳性率,观察E-钙黏蛋白在初发膀胱癌和复发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膀胱癌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癌旁正常组织中的E-钙黏蛋白阳性率为90%(138/153),明显高于膀胱癌组织的阳性率[52%(80/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9,P<0.05).初发膀胱癌和复发膀胱癌患者的E-钙黏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5%(65/100)、30%(1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3,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E-钙黏蛋白阳性表达是膀胱癌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E-钙黏蛋白表达与膀胱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膀胱肿瘤E-钙黏蛋白复发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不同亚型肾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张欣欣郏立志邵焕军程刚...
    645-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亚型肾癌鉴别诊断中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入院的100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其中嫌色细胞癌23例,乳头状细胞癌31例,透明细胞癌46例.所有患者均于手术之前接受肾脏CT增强扫描检查,观察并分析其CT影像学特点,通过CT分型标准确定肾癌亚型,对比术后病理分型结果与CT分型结果的一致性,同时测定并比较各个亚型肾癌患者不同扫描期的CT值.结果 以手术病理分型为诊断金标准,CT诊断嫌色细胞癌的准确率为91.30%(21/23)、诊断乳头状细胞癌的准确率为74.19%(23/31)、诊断透明细胞癌的准确率为93.48%(43/46)、整体诊断的准确率为87.00%(87/100),CT诊断方式与手术病理诊断方式的检测一致性较高(Kappa=0.804).各亚型肾癌者的肾盂受压情况、边界清晰情况、直径、轮廓突出及分叶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患者比较,透明细胞癌患者的非均质强化、坏死囊变、假包膜征例数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嫌色细胞癌、透明细胞癌患者比较,乳头状细胞癌患者的肿瘤钙化例数更高(均P<0.05).与嫌色细胞癌、透明细胞癌患者比较,乳头状细胞癌患者的平扫期CT值更高(均P<0.05);与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患者比较,透明细胞癌患者的肾盂期、髓质期、皮质期CT值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嫌色细胞癌、乳头状及透明细胞癌患者的CT征象不尽相同,各亚型肾癌鉴别诊断中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具有重要价值.

    肾肿瘤多层螺旋CT外科手术

    肾透明细胞癌心源性死亡的危险影响因素分析

    张黄成昊王进奎杭宇计凤鸣...
    649-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肾透明细胞癌(ccRCC)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为提高ccRCC患者的生存率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SEER数据库中的60 508例ccR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心源性死亡将患者分为存活组(58 426例)和死亡组(2 08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TNM分期、肿瘤长径、手术情况、放化疗等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将组间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代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模型中,筛选出ccRCC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Log-rank检验和Kaplan-Meier曲线进行分析验证.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种族、性别、婚姻状况、诊断年份、肿瘤分级、T分期、N分期、M分期、手术情况、化疗及放疗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种族、婚姻情况、肿瘤长径、T分期、N分期和手术情况与ccRCC患者的心源性死亡风险有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男性、未婚和未手术是ccRCC患者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Log-rank检验分析的结果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年龄>60岁、男性、未婚和未手术是ccRCC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医生在临床诊治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用药,以降低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风险,提高患者生存率.

    癌,肾细胞心源性死亡SEER数据库

    超声波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和储尿功能的影响

    吴杨鹏林小英阮兢
    653-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波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和储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132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超声波.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膀胱功能积分、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的漏尿次数、导尿次数低于对照组,而排尿次数和单次排尿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膀胱初感觉尿量、最大膀胱容量和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而残余尿量、膀胱功能积分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09%(6/66)vs.25.76%(17/66),x2=6.371,P<0.05].结论 超声波可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和储尿功能恢复,改善膀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是一种无创、安全的新疗法.

    膀胱,神经原性超声波排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