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梧州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梧州学院学报
梧州学院学报

杨奔

双月刊

1673-8535

wzfx@chinajournal.net.cn

0774-5839976

543002

广西梧州市富民三路82号

梧州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Wuzhou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梧州学院学报的前身是1991年创刊的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7年1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批准从2007年第1期开始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本刊系梧州学院主办和主管的省级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其中第1、2、4、5期刊发人文社科类文章,主要栏目有:经济与管理、政治与法律、文化与艺术、教育与教学;第3、6期刊发理工类文章,主要栏目有:基础理论、应用研究、教学研究等。本刊的办刊宗旨:培育民族精神,推介名家新论,追踪学术前沿,扶持新人新作,突出岭南特色,研究区域经济,面向国际和全国高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公开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劳动的剩余价值创造与分配问题探析

    李海龙彭富明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劳动作为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劳动形式,仍旧遵循着剩余价值理论.数字劳动中的剩余价值创造源于劳动者的智力、劳动时间和精力投入.然而,与传统劳动相比,其创造方式更加复杂且隐蔽,剥削形式亦发生了改变,从"他剥削"逐渐走向了"自剥削".而在分配方面,数字资本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仍然是剩余价值分配的操纵者,劳动者获得的回报与所创造的价值不成比例.但数字劳动者的活劳动依旧是数字劳动中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数字劳动中剩余价值创造与分配二者关系紧密且不平衡,数字劳动中的剩余价值创造是剩余价值分配的基础,而后者也对前者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二者紧密结合并且相互影响.通过对数字劳动的剩余价值创造与分配二者关系进行探讨,旨在为新时代下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发展创新提供资料.

    数字劳动剩余价值劳动者马克思

    新时代"枫桥经验"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法治逻辑与优化路径

    周楷珉周世中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面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基层治理需要先进的法治经验,而新时代"枫桥经验"经历法治化变迁成为一种先进法治经验,可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赋能.新时代"枫桥经验"对中国基层治理具有天然的本土性优势,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创新模板,其采用优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进一步推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在新时代"枫桥经验"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遇到现实挑战需要进行路径优化.

    新时代"枫桥经验"基层治理法治

    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基于CFPS 2020的分析

    刘大为苟钦钦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使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其对家庭收入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20年的微观数据为基础,利用分位数回归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不同收入分位家庭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一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互联网在提升低收入家庭收入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而对中高收入家庭的影响则相对有限;此外,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对互联网的经济效应也有显著影响,相对于乡村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家庭和东部地区家庭更能从互联网发展中获益.该研究可为理解互联网在不同收入层次家庭中的作用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为缩小数字鸿沟、推动经济平等化提供政策建议.

    互联网家庭收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分位数回归

    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以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例

    陈小辉
    2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2013-2022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超效率SBM模型测度区域绿色经济效率,并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如何影响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研究发现:研究期内,区域绿色经济效率呈上升趋势,并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与空间异质性;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呈现"U"型特征,且长期与短期的空间效应基本一致,但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在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中存在正向中介效应.因此,应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打造绿色产业体系;制定差异化战略,提升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科学布局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协同集聚.

    产业协同集聚绿色经济效率产业结构调整高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知识类短视频用户持续观看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熊玥毛炫懿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视频社会化时代,探究知识类短视频用户持续观看意愿的影响因素,对于提升知识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ECM-ISC),引入感知准确性、感知趣味性2个新的影响因素,构建知识类短视频用户持续观看意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准确性、感知趣味性以及期望确认度显著正向影响用户满意度;感知有用性、感知准确性、感知趣味性以及满意度显著正向影响用户持续观看意愿.基于研究结论,建议从寓教于乐、实用导向、严谨求真和满足预期等方面优化知识类短视频的传播效果.

    知识类短视频持续观看意愿用户满意度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

    梧州水上人家的亲属称谓词研究

    程敏敏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亲属称谓是反映社会关系和家族观念的重要载体,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梧州水上人家的语言属于粤语广府片,特殊的生活环境赋予了他们在语言上的独特性.该文通过对梧州水上人家亲属称谓词的构词方式、称谓特点、意义变化以及与汉语共同语的共性与差异等方面的分析,揭示梧州水上人家亲属称谓词所蕴含的独特语言现象及文化内涵,对于深入了解梧州水上人家的文化、保护其语言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水上人家亲属称谓词粤语梧州

    王昌龄的边塞游历与诗歌创作探析

    罗碧牙王奕祯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昌龄曾经漫游过东北和西北边塞,他的游历与创作具有典型性.漫长的游历不仅为诗人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也影响到他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从而形成了极具个性的艺术特色.此外,随着对边营生活认知的日益深化,诗歌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主题从歌颂偏向暴露,风格则由明快劲健转为沉郁悲慨,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故研究王昌龄的边塞游历与诗歌创作,不仅能展现出王昌龄诗歌特色的形成与发展,还能挖掘其深广的思想内涵,给后世文学创作以启迪,并将其雍容自信、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一直传承下去.

    王昌龄边塞游历边塞诗

    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基于移动学习的同伴辅导对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的影响

    张妤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提升英语专业新生的口语能力,并推动其英语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该研究立足于社会文化理论的内化理论,分析了在移动学习环境下,运用科大讯飞口语训练平台进行同伴辅导对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的影响训练.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结合定量数据分析与定性访谈结果,评估了教学模式的成效.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参与学生的口语任务表现在时长控制、发音准确度以及语言流利度等关键维度上均有显著进步.研究不仅证实了同伴辅导在提升口语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还进一步探讨了在社会文化理论内化视角下,同伴辅导与移动学习技术融合的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学生口语能力内化的有效性.该研究结果可为英语口语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也为外语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社会文化理论移动学习同伴辅导英语口语能力

    基于UTAUT模型的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实证研究及"4S"路径探析

    卢金荣孙静雯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网络使用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网络使用行为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大学生的网络使用动机、习惯、频率、特点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规范和科学地进行网络的使用,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该研究首先对我国大学生当前网络使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动机和特点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采用UTAUT理论模型对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促进因素、感知信任对使用意愿均有显著正向影响(P<0.001),而且使用意愿对使用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P<0.001).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我国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的"4S"(Society、State、School、Self)路径.

    UTAUT模型大学生网络"4S"路径

    人工智能时代工科应用型课程人机协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邸臻炜谭洁霞刘树先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该研究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工科应用型课程人机协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通过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挑战,设计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人机协同学习理论模型.采用准实验研究法,以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为例,进行了两学期的人机协同教学模式应用实践.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在WEB前端技术、创新思维和工程素养方面的表现,验证了该模式在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人机协同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工程问题解决能力,该结果可为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提供参考.

    人工智能人机协同教学模式应用型课程新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