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戴牧民

双月刊

1001-7445

gxuzrb@gxu.edu.cn

0771-3235713

530004

广西南宁市大学路100号广西大学西校园学报编辑部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西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校内外有关数学、物理学、化学、化工、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食品工程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包括原始研究论文、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再生骨料生态混凝土的强度特性与降碱效果研究

    廖丽萍严裕佳马少坤庞兴志...
    1259-1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再生骨料生态混凝土过高的碱性制约其推广应用的问题,本文以工程渣土再生骨料为研究对象,通过L16(44)正交表设计生态混凝土配合比,研究了设计孔隙率、水胶比、粉煤灰掺量和硅灰掺量对生态混凝土的酸碱度、有效孔隙率、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这5个测试指标的影响规律,结合Z值综合评价法筛选得到最优配合比,研究了喷涂硅烷浸渍剂和质量分数为2%的过磷酸钙溶液、掺入过磷酸钙或氯化铝对生态混凝土的降碱效果.结果表明:①再生骨料生态混凝土的最优配合比:设计孔隙率为24%,水胶比为0.34,粉煤灰掺量为30%,硅灰掺量为6%.②设计孔隙率对生态混凝土的酸碱度、有效孔隙率、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程度大于水胶比、粉煤灰掺量和硅灰掺量分别对这5个测试指标的影响程度,是这5个测试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③喷涂1次硅烷浸渍剂可将生态混凝土的pH降至8.55,其降碱效果最好;其次是掺入6%氯化铝和6%过磷酸钙,生态混凝土 pH降至9.54和9.65;喷涂3次质量分数为2%的过磷酸钙溶液仅能将生态混凝土 pH降至10.26,其降碱效果较差.

    工程渣土再生骨料生态混凝土强度特性降碱效果

    群夯作用下深厚土石填料加固机理数值研究

    许水音沈铭龙郑金伙陈华晗...
    1272-1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强夯法加固地基效果对土石方安全处置与保障构筑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针对群夯加固效果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强夯模型,充分考虑夯击振动波衰减以及土石填料力学参数随夯击数变化的现象,得到夯击引起的材料非线性响应过程.通过与工程实测数据对比,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建立正方形和菱形2种群夯模型.结果表明,单点强夯应力集中,具有较大的加固深度,分别比2种群夯提高了 16.1%和24.1%;而夯点间叠加区域土石填料最大沉降量分别为2种群夯夯点下方最大沉降量的12.9%和27.6%,群夯表现出对地基填料加固更为均匀的特点.参数分析表明,夯锤质量和夯径均会使夯击效果增大,但增长速率减小,交叉夯击模式在控制中心点沉降、均衡能量分配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在工程地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使用菱形夯点布置.

    群夯作用土石填料数值模拟加固深度夯击参数

    基于精细化水文预测的绞吸船低扰动疏浚技术研究与应用

    郝宇驰林斌良张晴波张利国...
    1280-1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传统的绞吸挖泥船疏浚技术对环境影响较大,在环境保护区域开展疏浚作业存在较多限制,本文基于平陆运河茅尾海地区现场工程,通过水文预测、绞刀扰动数值模拟和现场示范应用等手段开展绞吸船低扰动疏浚技术研究,其中水文预测的潮流计算结果作为绞吸船绞刀扰动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建立施工参数下的绞刀扰动数学模型,随后进一步开展现场示范应用.结果表明,随着绞刀转速和横移速度的增加,泥沙最大扩散范围和悬浮物增量均会相应增大,在保证不明显影响施工效率的前提下,茅尾海地区疏浚工程选择绞刀转速为24~26 r/min,横移速度为9~10 m/min,可以将最大泥沙扩散范围控制在100 m以内,50 m处的最大悬浮物增量不超过50 mg/L,能够有效降低施工对周围水体的扰动.

    绞吸挖泥船水文预测数值模拟现场示范应用泥沙扩散悬浮物增量

    基于图像识别的开挖砂土含泥量快速检测技术

    杨汛陈煜安詹良通李金龙...
    1295-1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平陆运河开挖砂土工程量大、实验室检测含泥量的方法耗时长、操作复杂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泥浆快速配置、拍照图像识别的砂土含泥量快速检测技术.通过取样、配置泥浆、定时沉降后拍摄样品图像,以提取测试区与黑白对比区的颜色特征为输入,含泥量作为输出,建立一个包含254组数据的数据库,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含泥量预测训练、超参数的择优.最终测试集的预测结果与真实结果对比显示,该方法在低含泥量(10%以下)检测中具有较高的精度,误差在1%以内;对于高含泥量(10%~60%)检测平均误差在5%以内.这种技术简化了操作,提升了检测效率,可以在现场实时进行运输流向决策(直接资源化利用、洗砂后利用或堆填处置),显著提高施工效率.

    含泥量快速检测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

    基于离散元数值模拟的粉-砂混合物力学特性研究

    程耀飞张小磊黎瀚王陈志成...
    1304-1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粉砂土力学特性受细粒含量影响显著的问题,本文将粉砂土简化为由粗颗粒和细颗粒混合形成的二元介质混合物,开展固结排水剪切试验的离散元数值模拟,并从宏细观尺度分析了细粒含量对粉-砂二元介质混合物初始堆积状态、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的影响规律及相应的细观力学机制.模拟结果表明,二元介质混合物的初始堆积状态会在阈值细粒含量约40%处发生转变,使得二元介质混合物由粗颗粒包裹细颗粒向粗颗粒在细颗粒中呈悬浮状态转变,并分别呈现"类粗粒土"和"类细粒土"的力学特性.二元介质混合物的峰值强度会随着细粒含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残余强度受细粒含量的影响比较小.对于细粒含量小于60%的二元介质混合物,当试样从中小应变剪切发展到大应变时,混合物中存在复杂的粗-细颗粒相互作用和接触应力重分布;当二元介质混合物的细粒含量大于60%时,细颗粒的力链主导作用导致颗粒间接触应力的重分布相对较弱.

    粉砂土二元介质混合物离散元模拟固结排水剪切试验力学特性

    不同菌种发酵甘蔗渣改良渣土营养成分研究

    李卓峰王观赐牛经纬肖志祥...
    1314-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通过探究不同菌种在发酵甘蔗渣改良渣土营养成分中的作用效果,探索渣土处理的新方式.选取4种不同菌种作为发酵剂,分别发酵7、14、21 d,观察发酵现象,检测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确定发酵效率最高的菌种.结果表明,酵母菌组发酵14 d后,有机质达到标准要求,水解性氮相较于初始状态增加了 294%,有效磷相较于初始状态略微减少,但仍达到标准要求,速效钾相较于初始状态增加了119%,优于其他试验组.菌种发酵甘蔗渣改良渣土营养成分技术的经济成本低,碳排放少,不易造成污染,其中以酵母菌作为发酵剂能有效提高有机质、水解性氮和速效钾的含量.

    工程渣土营养成分甘蔗渣土壤改良菌种发酵

    红树林致死悬沙浓度研究——以广西铁山港死亡红树林为例

    刘莹陈维预刘涛潘良浩...
    1323-1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2020年,由于广西铁山港码头吹填导致高浓度悬沙输入红树林,发生了大片红树林死亡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红树林海岸日益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背景下,为了给海岸工程建设期间的红树林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数据,研究红树林致死悬沙浓度十分必要.本研究基于悬沙扩散方程推导和计算,基于现场实测和室内实验获取的关键参数,计算分析了在铁山港榄根码头吹填施工期间,一处死亡红树林斑块内的涨潮流中的悬沙沉降速率和悬沙浓度特征.结果表明:施工期间潮沟边缘的涨潮流悬沙浓度介于2.7~5.9 g/L,而死亡红树林-幸存红树林边界的涨潮流悬沙浓度介于2.0~4.6 g/L,因此2.0 g/L可以作为研究区内红树林致死悬沙浓度的一个保守参考值.在其他区域,在分析当地红树林植株淹没时间以及悬沙粒径特征与铁山港死亡红树林差异的基础上,该数值也可以为分析海岸工程施工期间红树林的安全性提供保护工作参考依据.

    红树林悬沙浓度悬沙沉降速率扩散方程

    运河工程对河口湿地的影响及保护对策研究

    韩兆兴刘滋菁张宁张利国...
    1331-1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平陆运河工程对河口湿地的影响为切入点,开展了运河对河口湿地影响及保护对策研究.结合区域生态环境调查结果,从水文过程、生源要素、湿地演变、河口生物等方面分析了平陆运河对广西茅尾海湿地的主要影响途径.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平陆运河河口湿地保护的主要对策,包括制定绿色运河建设标准、实施河口生态修复、提升环境生态风险应急能力、推动运河通航生态运行、构建生态环境监控体系等.未来可根据运河运行状况、生态调查和环境监测情况,深入研究分析运河胁迫下河口湿地变化过程,从而为湘桂、赣粤等运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多借鉴和参考.

    平陆运河河口湿地生态影响茅尾海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后插1页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9卷2024年总目次

    后插2-后插14,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