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光学精密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光学精密工程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光学精密工程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曹健林

月刊

1004-924X

gxjmgc@ciomp.ac.cn;gxjmgc@sina.com

0431-86176855

130033

长春市东南湖大路3888号

光学精密工程/Journal Optics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光学 精密工程》学报简介 《光学 精密工程》(Optics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共同主办的国际性学术期刊。本刊于1959年创刊《光学机械》,1966年停刊,1975年复刊,1993年更名为《光学 精密工程》。现为16开本,双月刊,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光学 精密工程》首任主编为我国第一代著名光学家王大珩,随后担任主编的有张作梅、唐九华和陈星旦,现任主编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院长曹健林。50余年的变迁,《光学 精密工程》从初创到成长、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国现代应用光学与微纳米技术和精密工程交叉学科崛起与发展的梗概和脉络。现在,《光学 精密工程》已成为目前中国历史最悠久、在国内外发行量较大、影响面相对广泛的现代应用光学与微纳米技术和精密工程交叉学科的学术期刊,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认同和信誉,受到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Charles H.Townes教授在内的一些著名国际学者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有中国特色的刊物”,奠定了它在中国科技期刊中的重要地位。 《光学 精密工程》自创刊以来,为本学科科研工作的正确开展,为加速科研成果的诞生,为发挥预见与导向作用,为我国现代应用光学与微纳米技术和精密工程赶超国际先进行列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这几年来,《光学 精密工程》继续以提高学术质量来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办刊理念、学术品位、编辑质量、出版发行与宣传,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光学 精密工程》的编辑委员会由世界各地有权威的学者组成,编辑部设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光学 精密工程》刊载现代应用光学与微纳米技术和精密工程领域的高水平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科研成果,内容包括:1)空间光学;2)光学材料和纳米材料;3)光学设计和系统;4)激光和激光技术应用;5)光通讯;6)微纳技术与精密机械;7)医用光学;8)先进加工制造技术;9)信息理论与信息处理技术10)测试技术与设备以及有关交叉学科等。    《光学 精密工程》的读者对象为相关专业从事科研、教学、生产、运行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研究生等。面向国际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以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为依托,跟踪热点课题加强组织和征集优秀稿件,优先发表具有创新性、导向性和权威性的学术论文。所有录用稿件均以印刷版、光盘版、网络版等同时出版。《光学 精密工程》被国外著名检索系统,如美国工程索引(EI)、英国科学文摘(INSPEC)、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多种检索刊物和数据库收录。 《光学 精密工程》编辑委员会期望与科学家、作者、读者、出版社和信息系统团结起来,在共同的目标下相互支持与合作,在我国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组织和协调下,共同营造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优良环境,为创办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不懈努力,让中国科技期刊加快融入国际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二维混合式位置编码的高精度测角

    赵会宁闻杰夏豪杰
    635-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具有精密旋转轴系类的高端制造装备或精密测量仪器,其旋转角度采用传统圆光栅难以消除偏心误差对测量角度精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二维混合式位置编码的旋转角度高精度测量方法.该测角系统由一个二维混合式位置编码盘、两个CCD相机和远心镜头组成,二维混合式位置编码盘被固定在精密旋转轴系上以获得其旋转角度.然后,建立了测角模型并从数学上证明了测角精度与安装偏心无关.利用多齿分度台对已提出测角系统精度进行检测,测量角度误差在±1″.最后,利用已提出测量方法对直驱转台的角度定位精度进行测量,角度定位误差在±5″内.与传统圆光栅测角相比,该方法不需要考虑安装偏心误差对测角精度的影响,具有稳定性好、使用简单等特点,可用于角度定位误差的检测.

    二维混合式位置编码偏心误差旋转角度多齿分度台

    Ga掺杂ZnO微米棒紫外光探测器的制备与特性

    袁兆林吴永炜余璐瑶何剑锋...
    643-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获得高性能和低成本的氧化锌(ZnO)基紫外光探测器,使用Ga掺杂ZnO(ZnO∶Ga)作为光敏层,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不同Ga掺杂浓度ZnO∶Ga微米棒,Ga与Zn的原子比分别为0%(未掺杂),0.5%,1%,2%和4%.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测试所有样品的晶体结构,发现它们都为六方纤锌矿结构的ZnO.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它们的形貌,都呈现棒状结构.进一步,制备叉指图案氟掺杂的氧化锡(FTO)导电玻璃基底,将不同Ga掺杂浓度ZnO∶Ga微米棒分别涂覆在FTO上,得到5种简单结构的紫外光探测器,系统研究了它们的性能.结果表明:所有ZnO∶Ga微米棒紫外光探测器对365 nm紫外光表现出良好的响应.其中,1%Ga掺杂ZnO∶Ga微米棒紫外光探测器性能最佳,经计算,在365 nm波长处,它的响应度、增益和比探测率分别为13.13 A/W(5 V),44.63(5 V),3.31×1012 Jones,响应时间和衰减时间分别为12.3 s和36.4 s.说明在ZnO微米棒中进行合适Ga掺杂能有效提高紫外光探测器的性能.该研究有助于基于ZnO∶Ga材料的紫外光探测器及相关器件发展.

    紫外光探测器镓掺杂氧化锌微米棒水热法响应度

    Ag/Bi2O3纳米块自供能紫外探测器的制备及性能

    方向明周起成孙宇乔志铭...
    653-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在无外部供能下对紫外光的有效探测,基于Ag修饰的Bi2O3纳米块(Ag/Bi2O3)纳米块制备了自供能紫外探测器.通过煅烧法制备Bi2O3 纳米块,随后采用室温溶液法在其表面沉积Ag纳米粒子,进而成功制备了Ag/Bi2O3 纳米块,且对所制备样品的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g/Bi2O3 纳米块的平均尺寸约为1 μm,且Ag纳米粒子随机分布在Bi2O3纳米块表面.将涂覆Ag/Bi2O3纳米块的FTO作为工作电极,并进一步构建了自供能紫外探测器.在365 nm的紫外光照射下,Ag/Bi2O3纳米块紫外探测器能在零偏压下实现对紫外光的快速检测,这证实其具有自供能特性.相比于Bi2O3纳米块紫外探测器,Ag/Bi2O3纳米块紫外探测器的光电流得到明显提升,上升和下降时间分别缩短至29.1 ms和40.2 ms,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紫外探测器Bi2O3纳米块Ag纳米粒子自供能探测

    柔性浅埋物的声-振智能探测

    王驰曹鹏黄庆王超...
    661-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一种基于目标检测算法的柔性浅埋物的声-振智能探测方法,将声波激励、激光散斑干涉测振和目标检测算法有机结合,用以柔性浅埋物的大范围快速探测.在论述YOLO系列目标检测算法原理的基础上,选择并优化柔性浅埋物的智能探测网络模型;然后,搭建声-光融合智能探测系统,构建不同柔性浅埋物的激光散斑干涉条纹图数据集;最后,对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测试,验证该算法用于干涉条纹图识别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在给定实验条件下,柔性浅埋物智能探测网络模型的精确率为98.39%,召回率为84.72%,平均识别精度为99.66%.该声-振智能探测方法可以在给定实验环境下对多种柔性浅埋物的激光散斑干涉条纹图进行智能识别,适用于浅层地下柔性掩埋物的大面积快速探测.

    声-光融合探测柔性浅埋物YOLOv5声-地震耦合干涉条纹

    煤热解中痕量乙烯在线激光吸收光谱检测

    段政孟星星李凯亮孙小聪...
    670-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煤热解过程中痕量乙烯(C2H4)标识气体的在线识别与检测,结合波长调制与长光程技术,搭建了煤热解乙烯在线激光吸收光谱检测装置.采用中心波长为1 620 nm通信波段DFB激光器作为激光光源,有效光程为15 m的多光程吸收池为样品吸收池,利用SR830进行波长解调,通过二次谐波信号反演得到乙烯浓度.使用高精度流量控制器,利用高纯氮气稀释乙烯配比,制备得到10×10-6到90×10-6的标准乙烯样气,其线性拟合的相关系数R2为0.998 9;对浓度为20×10-6 的乙烯进行连续4 000 s的Allan方差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检测极限为121×10-9.为了研究不同气体氛围下煤热解过程中乙烯浓度的演化规律,控制气体流速为150 mL/min,分别在氮气、空气以及合成空气中对乙烯标识气体的释放过程进行热重分析实验.研究发现,当温度小于500℃时,3种气体环境下乙烯释放量较少且基本一致,当温度在500~700℃时,氮气环境中乙烯释放量要远高于其他两种气体,但空气中乙烯释放的增速最快,最大释放量约为40×10-6,温度高于700℃时乙烯释放量均开始减少.这一结果为进一步探索煤热解中乙烯的生成机理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乙烯Allan方差波长调制煤热解

    光学遥感卫星精密敏捷成像控制技术综述

    曲友阳钟兴戴路范林东...
    67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控制的角度综述了多功能、高质量成像需求下,超稳定、超精确、超敏捷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精密敏捷控制的关键技术和研究进展.以卫星成像与姿态控制系统性能的关系为基础,从姿态机动能力与多功能成像、姿态确定精度与成像质量和姿态控制精度与成像质量三个方面论述了精密敏捷控制技术对光学遥感卫星成像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光学遥感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原理,分析了影响姿态控制精度和姿态机动能力的主要因素,对高精度姿态确定、精密姿态控制和敏捷姿态控制三个关键技术方向进行了讨论和总结.最后,综合当前技术的发展趋势,围绕一体化成像控制的设计思想展望了精密敏捷控制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实现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多功能、高质量成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程参考.

    光学遥感卫星多功能成像高质量成像精密敏捷控制一体化成像控制

    微振动模拟与主被动隔振一体化实验平台

    秦超周洪海贺帅徐振邦...
    694-7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遥感卫星地面微振动实验的复杂要求,设计了一种同时具备微振动模拟与主被动隔振功能的一体化微振动实验平台,并对该平台的主、被动隔振性能以及微振动模拟效果分别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测试.其中,被动隔振由气浮支撑实现,主动隔振采用主动阻尼方法抑制共振峰,微振动模拟采用基于线性系统频响函数的控制策略.实验结果表明,平台前六阶的模态频率分布均小于10 Hz,被动隔振系统能大幅抑制10~200 Hz频段内的地面微振动;主动隔振能够实现14 dB的隔振系统共振峰衰减效果.微振动模拟功能能够有效产生接近星上的单频和多频真实扰动线谱,在特定频谱的扰动模拟实验中,幅值最大误差为5.9%,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该多功能一体化实验平台的各项功能均能满足地面模拟实验需求.

    微振动实验有限元分析主动隔振被动隔振微振动模拟

    眼镜镜片尖边轮廓的五轴数控加工

    李宏涛项华中郑泽希丁琦慧...
    704-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改善和优化眼镜镜片的加工流程,避免镜片尖边加工过程中刀轴矢量变化剧烈、影响工件表面的加工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UG NX的五轴数控加工路径.利用智能镜框扫描仪对镜框边缘进行扫描,获得镜框凹槽点云数据文件,编写相应程序对符合眼镜片加工标准的OMA文件中的球坐标数据进行坐标及格式转换等处理.基于NURBS曲线拟合算法,实现刀路轨迹的连续性并保证拟合曲线的精度.设计和建立一种控制刀轴矢量平滑变化的刀轴驱动约束方法,依靠曲线驱动刀轴及镜片曲面法向量约束刀轴使刀头平滑进给,并将刀轨文件经过后处理转换为NC文件.最后,对加工后的镜片进行误差测量,结果表明,通过点云数据拟合刀路曲线的方法提高了加工面的精确度和光滑性,有效缩减了加工流程,提高了加工效率.

    光学加工数控系统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拟合刀具路径

    DRT Net:面向特征增强的双残差Res-Transformer肺炎识别模型

    周涛彭彩月杜玉虎党培...
    714-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肺部X射线图像的病灶区域较小、形状复杂,与正常组织间的边界模糊,使得肺炎图像中的病灶特征提取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了一个面向特征增强的双残差Res-Transformer肺炎识别模型,设计3种不同的特征增强策略对模型特征提取能力进行增强.设计了组注意力双残差模块(GADRM),采用双残差结构进行高效的特征融合,将双残差结构与通道混洗、通道注意力、空间注意力结合,增强模型对于病灶区域特征的提取能力;在网络的高层采用全局局部特征提取模块(GLFEM),结合CNN和Transformer的优势使网络充分提取图像的全局和局部特征,获得高层语义信息的全局特征,进一步增强网络的语义特征提取能力;设计了跨层双注意力特征融合模块(CDAFFM),融合浅层网络的空间信息以及深层网络的通道信息,对网络提取到的跨层特征进行增强.为了验证本文模型的有效性,分别在COVID-19 CHEST X-RAY数据集上进行消融实验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网络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值和AUC值分别为98.41%,94.42%,94.20%,94.26%和99.65%.DRT Net能够帮助放射科医生使用胸部X光片对肺炎进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

    肺炎识别X射线图像特征增强双残差结构Transformer

    位置敏感Transformer航拍图像目标检测模型

    李大湘辛嘉妮刘颖
    727-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无人机视角下航拍图像小目标多且检测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个位置敏感Transformer目标检测(PS-TOD)模型.设计了一个基于位置通道嵌入三维注意力(PCE3DA)的多尺度特征融合(MSFF)模块,即PCE3DA利用空间与通道信息的相互依赖关系生成三维注意力,用于加强模型对兴趣区域的特征表达能力,且基于它构造了一个自底向上的跨层MSFF方案,使得融合后的特征语义信息更加丰富;然后,设计了一种新的位置敏感自注意力(PSSA)机制,且以此构造位置敏感Transformer编-解码器,使模型在捕获图像全局上下文信息的长期依赖关系时,也可提高模型对目标的位置敏感能力.基于无人机航拍数据集VisDrone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提出模型的AP达到28.8%,与基线模型(DETR)相比提高了4.1%.该模型在复杂背景下能对无人机航拍图像进行精确的目标检测,且改善小目标的检测效果.

    目标检测无人机图像位置敏感Transformer多尺度特征融合注意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