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陈洛

双月刊

1006-9410

gxjyxb@sina.com.cn

0771-5656982

530023

广西南宁市建政路37号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College of Educa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医学类大学生学习倦怠预警与干预研究

    唐东永李康慧陈俊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学类大学生由于学习周期长、学习内容枯燥、专业技能要求高等原因,出现学习倦怠的现象较为普遍.为应对医学类大学生学习倦怠的问题,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建立医学类大学生学习倦怠的预警模型,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论文首先分析学生学习倦怠的特征信息,包括生理特质信息、学习信息和心理健康指标.通过采集相关数据,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对之进行分析,识别学生个体的倦怠情况,并通过学习倦怠预警系统对解决倦怠问题提出措施建议.教育工作者根据该预警信息和措施建议,调整学生的学习计划,并通过心理干预、学习干预和环境干预等措施,缓解或消除学生的学习倦怠,提高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水平.人工智能虽然能够提供预测和辅助作用,但最终解决学习倦怠问题仍需要教师的干预或专业人士的心理辅导.

    人工智能算法医学类大学生学习倦怠预警模型干预策略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工程教育研究: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

    聂政威陈晔
    102-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一种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在教育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高校工程教育领域,有望给教学方法、课程资源、学生学习、教学管理和工程实践带来革命性变革.本文探讨了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大学工程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从教育从业者、学生、高校教育机构和教育主管部门等四个角度分别提出了应对策略和建议.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促进工程教育教学个性化、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模式创新和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同时,该技术也面临着内容准确性低、知识产权缺乏保护、数据隐私泄露、学生过度依赖和教育公平缺失等挑战.工程教育各相关方应密切关注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教学、学习、评价方法及相关政策,以推动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并适应新时代需要.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工程教育教学变革教育技术

    "出走的'无情'母亲":张爱玲《小团圆》中"蕊秋"形象分析

    杨绪明何梦茹
    112-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蕊秋作为张爱玲遗作《小团圆》中描写相当多的一个人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她浪漫且多情,但又自私且冷漠,身上聚合着一种相互抵触又纠结拧巴的特质,这种特质也助推了其女儿(小说主人公)九莉个性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从文本诠释学角度看,张爱玲花费诸多笔墨塑造出了一个异于传统的母亲形象,并将这一形象置于自我审视与他者注视的二元视角下.蕊秋走在极致的个人主义道路上,注定和利他主义道路相离,这也造就了《小团圆》独特的"反传统书写"的母女关系.对蕊秋形象的审视,打碎并重构了由小说主人公映射到作者的固有角色定位,主人公九莉正是张爱玲自觉经验化的投射对象,《小团圆》也可算作是一首审判自我、回归"五四"新文学的独奏曲.

    《小团圆》张爱玲母女关系个人主义经验叙事

    主体的张扬与退隐: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旧戏曲论争的价值反思

    戴红梅
    12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初是社会急剧变化与文化转型的时期,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觉醒事件,对戏剧产生了深远且复杂的影响,它推动了戏剧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也引发了新旧戏曲之间的激烈争论.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派所倡导的戏剧改革,其核心目标在于构建一个与传统戏曲截然不同的全新话剧体系.为此他们对传统戏曲进行了彻底的解构,将话剧与戏曲对立起来,并发起了对戏曲的非理性攻击.这种做法客观上违背了中国戏曲的审美特质,否定了传统戏曲的表现内容及表演规律,夸大了民族戏曲的缺陷.尽管新青年派的话剧构建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戏曲依旧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戏曲界明星辈出,剧目不断涌现,甚至传播到海外.戏曲的蓬勃发展,促使先驱者们反思之前对传统戏曲的批判,开始重新考量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价值以及改革创新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戏曲与话剧开始相互借鉴融合,共同推动中国戏剧的发展,为其后的文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四新文化新青年派话剧戏剧改革戏曲批判文化反思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程理念构建与实施路径

    刘建民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创新课程体系、明确教授目标、优化课程内容是完善教育机制、培育本科人才的中心工作.通识教育是本科培养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当前一些通识选修课程教育面临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等现实挑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科技创新回应时代需求为课程理念,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程应形成以融助育人的底色,打造以新助素养的本色、凝练以跨助科技的特色;提升通识选修课程质量,要强化本科教育专业融合,以结构性、关联性、基础性塑造适应时代需求的课程联动体系;通过院院合作、线上线下交融打造适应学生个性学习的课程库资源;调整课程比例结构,加强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实施体现时代特色的课程管理制度.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程理念构建实施路径交叉融合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评估与提升研究——基于G省高校个案分析

    申滢
    139-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教师的胜任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取G省144 名高校教师和 2084 名高校学生作为测试样本,评估G省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现状及差异所在,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基础上找出提升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样本信度效度高可以进行各项因子深入研究;G省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整体水平较高,呈现向好的趋势;学生的年级、专业、学校等因素与高校教师胜任力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教师的样本特征与胜任力水平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基于数据分析结果,针对性地提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胜任力的突破路径:强化党的领导,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提升的领导机制;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需求分析,提高培训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标准体系,把握教师胜任力提升的着力点.

    思政课高校教师教师胜任力新时代

    文化自信视域下传统文化教材编纂理念与新实践构想——以先秦诸子散文为例

    何发甦
    15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诸子散文编选实践体现出三种编选理念:一是展示诸子学术,体现研究性;一是推广传统文化,体现普及性;一是修养品德,体现感悟性.每一种理念指导下的编选实践,都兼有其他两个理念的内涵,只是其中的一种理念更突出.编选者以不同的理念从不同的角度来编选先秦诸子散文,所选文章有异是正常的.以具有简洁形式与深刻含义的成语为线索对先秦诸子散文作出编选,当会是很有意义的尝试.

    文化自信先秦诸子散文传统文化教材编选理念成语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现状及提升策略——以山西省为例

    张洁
    164-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推进学前教育从"幼有所育"迈向"幼有优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日益成为推动学前教育普及的主导力量,但规模上的增大并不意味着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同步提升.随着适龄幼儿人数下降,加之认定标准、扶持政策不够完善,部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对山西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整体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城市与县城地区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显著高于农村地区.建议政策支持先行,打通幼儿园发展的"最先一公里";打造幼教发展共同体,助力幼儿园优质化发展;开展专项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专业能力提升;提升办园品质,实现幼儿园内涵式提升.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山西省现状分析提升策略

    "背影"现象:朱自清声音诗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刘弟娥周贤
    176-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自清的一些散文,如《背影》《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已经成为现代文学史中公认的散文经典,因其独特的人格与语言魅力,朱自清也在现代文坛上留下了让人印象深刻的"背影".这主要是基于声音诗学的前提来讨论他的散文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朱自清散文所形成的"背影"现象越来越受学界的关注,主要集中散文语言、情调、思想等各个方面.除了承认朱自清的文学贡献以及影响,更应该要注意到,朱自清的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史遗产,特别是作为对几代青年都有着极大影响的语体,为文学与声音的关系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样本.分析朱自清在文学写作中对语言声音的关注与实践,分析其正向的影响,自然是研究的题中之义.

    朱自清散文声音诗学语文教育"背影"现象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螺旋上升探究

    张翼泽李永辉
    183-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螺旋上升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破解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难题的关键所在.从空间、实践、时代的价值维度来看,推动思政课教学螺旋上升,不仅有助于促进不同学段教学空间的有效延伸,实现相邻学段间教学内容的良性互动,而且有助于应对当前互联网对思政课教学的冲击,改变当前某些思政课课堂逐渐失去吸引力的窘境.不同学段的认知规律、接受规律以及育人规律也要求思政课在教学中实现螺旋上升.而要发挥思政课育人的整体合力,就必须从教学内容的递进、教师队伍的协作、教学评价的创新等路径入手,让思政课教学真正"动起来""悟起来""燃起来""活起来",在实践中推动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的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实效.

    思政课一体化螺旋上升学段贯通多元主体实践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