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西民族大学

吴尽昭

季刊

1673-8462

xbzrb@126.com;hzbgx@163.com

0771-3263361

530006

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为致力于及时反映自然科学领域研究前沿的新理论、新构想和高新技术成果,活跃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成果在国内外的交流,繁荣科学技术事业。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世纪后半叶景德镇瓷业的起落——许绍文、刘火金访谈录

    许亮熊卫民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对景德镇瓷业现代化转型的亲历者和研究者的访谈,梳理了20世纪后半叶景德镇陶瓷产业变迁、技术演化的曲折历程及其面临的挑战。景德镇瓷业经历了从柴窑到煤窑、再到隧道窑等一系列技术革新,虽然生产力得到显著提升,但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全国一盘棋"和技术引进策略限制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技术革新也导致环境污染和工人下岗等问题随之浮现。从技术史视角探讨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陶瓷手工业现代化转型中的利弊得失,无疑为当下景德镇陶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景德镇瓷业转型技术引进技术研发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出土耀州窑不同釉色瓷的比较研究

    崔名芳管明雪曹娇妮胡瑞...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耀州窑是我国北方著名瓷窑之一,瓷器种类繁多、工艺精湛,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采用光学显微分析、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热膨胀分析等分析检测手段,对发掘于陕西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黑釉瓷、白釉瓷、青釉瓷和酱红釉瓷胎釉的化学成分、烧成温度、显微结构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该批瓷片为宋代耀州窑古陶瓷,不同釉色的古陶瓷胎体皆具有显著的高铝低硅特性,制作胎体的主要原材料为当地盛产的坩土。瓷釉配方工艺也不尽相同,黑瓷釉、酱红瓷釉属于铁系釉,青瓷釉属于钙系釉,白瓷釉属于钙-碱釉或碱-钙釉配方系统。不同釉色瓷器的烧造温度均有差异,除酱红釉瓷在 1000℃左右外,其他的瓷器烧制温度均在 1160℃以上,它们均属于传统的高温颜色釉。该研究对于认识宋代耀州制瓷业的工艺水平、发展特点和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传承发展耀州窑传统的制瓷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耀州窑化学组成显微结构EDXRF

    广西永福宋代窑田岭窑腰鼓科技分析

    刘君义何安益易小芬汪常明...
    24-3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瓷腰鼓作为中国古代陶瓷与音乐相结合的独特产物,尤其在广西地区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与文化价值。其中,永福窑田岭窑烧造的瓷腰鼓,成为研究广西陶瓷科技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现代科技分析手段对永福窑田岭窑址出土的瓷质腰鼓进行了深入的工艺探究。研究结果显示,这些瓷腰鼓的胎釉成分特征与南方瓷系相一致,采用钙系釉料制作,表现出良好的物理性能。值得一提的是,其制瓷原料及配方与同一窑址出土的日用陶瓷器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各窑场在不同区域烧造的各种类型的腰鼓,均展现出稳定的原料选择、配方配比和工艺技术。该研究不仅增进了对广西瓷腰鼓工艺特征的理解,也为进一步探索其贸易和技术交流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参考。

    永福窑田岭窑腰鼓科技分析

    基于GIS技术视角的羊角钮钟分布规律与文化特征初步研究

    赵逸飞邹桂森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羊角钮钟是中国南方及越南北方青铜文化中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乐器,是研究中国南方民族迁徙、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对象。文章将以中国南方地区和越南北方地区作为整体研究区域,采用GIS技术对出土羊角钮钟进行分析,结合定性方法,以流域为基本单位,提取有关地理信息,探讨其时空分布规律并进行插值预测,结合埋藏特征,进一步发掘羊角钮钟的潜在信息。初步认为,羊角钮钟的起源可能是濮越民族吸收了中原地区"秦制周礼"的礼乐体系,沿西江流域、元江-红河流域和湘江流域传播,并与扬越、西瓯、骆越等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合,是岭南地区百越各民族文化不断交融的产物,并逐渐成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青铜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GIS技术羊角钮钟分布规律

    中国与东南亚古代科技交流研究的方法论探析

    吴致远刘今超
    43-47,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其他区域的科技交流活动相比,中国与东南亚古代科技交流的特殊性在于交流主体民族成分的复杂性、文化圈的复合性和传播途径的迂回性,这客观上需要更多诉诸于民族学、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在文献资料有限的情况下,需要更多地求助于田野调查资料、科技分析和考古资料。相应地,观察、理解和描述研究对象的立场也要从现代科技观转向地方性知识观,在当地文化生态和历史流变中呈现古代科技交流的真实过程和图景。

    东南亚科技交流地方性知识民族考古技术层剖面

    中越陶瓷技术与文化交流综述

    桂润金汪常明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深入剖析了中越两国在陶瓷器型、纹饰及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异同,并系统阐述了两国陶瓷技术与文化的交流互鉴历程。中越陶瓷交流可追溯至唐代,历经单向输出、主动定制、互相借鉴至各有特色的阶段。越南陶瓷在制瓷技术、产品风格及文化传播上深受中国影响,并在后续发展中不断融合本土文化元素,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陶瓷艺术,对东南亚地区的制瓷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可为深化对中越历史交往、文化交融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提供资料借鉴。

    古陶瓷越南陶瓷陶瓷贸易中越文化交流

    清代晒盐砖池技术的管理与淮北盐业兴衰

    谢祺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淮北晒盐砖池技术在清代海盐生产中的应用与管理情况可知,晒盐砖池技术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清代淮北盐业的发展。然而,清朝在生产管理上秉持固定化管理的思维,以至于砖池的尺寸、形态、数量都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同时,由于淮北海岸线不断向东迁移,致使很多晒盐砖池产能逐步降低,这就需要扩建砖池、增建分段土池和沙格,甚至完全新修一整套砖池设施。但受限于固定化管理的制度,私修新盐池、私自扩建旧盐池的现象愈发普遍,私盐也由此泛滥。尽管清朝盐政当局以打击私盐为目标,但清中期以后管理越发僵化,不断扩大砖池固定化管理的范围,这种管理制度最终成为清末淮北盐业衰败的重要原因。

    清代晒盐砖池淮北盐盐业管理

    社会变迁与女性参与:民国女性期刊中居里夫人形象演变研究

    张会丽杨海伟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居里夫人是民国女性期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女性科学家之一,对其形象演变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塑造科学家形象背后的深层动因。民国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和思想领域几经波荡,人们追寻现代化的步伐逐渐走向深入,作为具有现代性特征、萌发自清末的女性解放思潮也随着社会历史变革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民国女性期刊对居里夫人形象的塑造主要围绕家庭对事业的影响、职业独立对性别独立的价值、战争对女性社会参与的影响等不同侧面展开。总之,居里夫人形象演变为研究民国时期中国女性解放思潮与社会参与的互动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观察案例。

    女性解放思潮女性期刊居里夫人科学家形象

    学术共同体与学术期刊的互动——以《遗传学集刊》的演进为例

    康丽婷刘晓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采用档案调研、文献分析、人物访谈等方法,以20世纪50-70年代《遗传学集刊》的演进为例,探讨了学术共同体与学术期刊的互动。研究发现,20世纪50年代学术共同体的分裂制约了《遗传学集刊》的发展,直到20世纪70年代,不同学派摒弃门户之见,才协力促成《遗传学集刊》向《遗传学报》的转型;而期刊的顺利转型也有效地凝聚了学术共同体,改善了遗传学的学术生态。因此,学术共同体与学术期刊相辅相成,只有二者协同发展,高度融合,才能引领学术潮流,推动社会进步。

    学术共同体《遗传学集刊》《遗传学报》

    纳米晶SEM图像复原的非凸高阶全变差方法

    赵瑞妮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获得的纳米晶SEM图像中存在泊松噪声的现象,建立一个基于非凸高阶全变差正则化的去噪模型。提出的新模型融合了非凸势函数和高阶全变差约束的优点,这种结合有助于克服阶梯假象并保持图像的细节特征。为了求解新模型,结合算子分裂法和迭代重加权L1 算法,提出一个改进的交替最小化算法。与其他模型相比,模拟实验和真实实验结果证明了新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图像复原泊松噪声非凸函数交替最小化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