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农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农学报
广西农学报

甘海燕

双月刊

1003-4374

gxnxb@163.com

0771-2182804

530022

广西南宁市七星路135号广西农业厅内

广西农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Agriculture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广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主办、广西农学会承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业综合性学术期刊。2004年获第四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奖,主要报道农业发展战略性、决策性、综合性学术论文,农业各学科的研究报告,简报,研究概况和进展,专题综述,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新产业等。以及农业、农村、农民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学术见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探索——以湖南军功嘴村为例

    罗武才谭朋李璐
    1-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文旅融合是释放农村活力,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农文旅产业相融,共促互利的一种创新实践,也是促进农民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抓手.文章在梳理学界对农文旅融合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聚焦于民族地区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以湖南军功嘴村为田野调查点,通过实地走访收集资料,依托该村为案例介绍与剖析其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举措,以期为我国其他民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相应的经验借鉴.

    乡村振兴民族地区农文旅融合路径军功嘴村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实践——以福建俞邦村为例

    陈毓铝
    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一切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以福建俞邦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实践作为研究案例,分析俞邦村通过思想教育、跨村联建、人才回引、乡风文明等举措,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做法,得出一般性经验启示,即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思想引领力、政治领导力、社会号召力、群众组织力为着力点,筑实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筑牢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夯实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打牢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为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农村基层党组织俞邦村乡村振兴农民群众

    6个油茶无性系新品种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幼林期生长情况调查

    梁俊逸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岑软 24"等 6 个油茶无性系新品种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幼林期的生长表现,为该地新造油茶林提供依据.[方法]造林 3个月后统计造林成活率,2022 年12月测定试验林植株树高、地径、冠幅 3个指标,并统计 2 年生开花株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沃勒-邓肯法比较数据间的差异.[结果]参试 6 个无性系造林成活率都在 92.0%以上,均达到当地栽植成活标准;造林 2 年,6 个无性系树高、地径、冠幅、开花株数比例存在显著差异.树高表现最优为"岑软11",其后依次为"湘林210""岑软24""岑软3""华硕""桂普32";地径表现最优为"岑软 11",其次为"岑软 24";冠幅表现最优为"岑软 24",其次为"湘林 210";开花株数比例值表现最大的是"岑软24",其次是"华硕".综合表现"岑软11""岑软24""湘林210"在造林前期表现出较大生长量,综合表现好.[结论]建议油茶新造林通过合理选择无性系、科学配置无性系以获得较高产量.

    油茶无性系株高地径冠幅

    桂林古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王小云谭少波刘诗诗
    18-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桂林 50份古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进行研究,以期全面了解其基因特征,为桂林茶树种质资源评价与鉴定、种质资源筛选、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提供参考.[方法]用 13 条引物对桂林 50 份古茶树单株资源和 12 份良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13 条引物扩增出 223 条条带,210 条条带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 94.17%,表明桂林古茶树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结论]桂林古茶树多集中在龙胜各族自治县—资源县—兴安县一带,存在基因交流现象,遗传距离相对短.

    桂林古茶树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16年生火力楠子代林种源及家系的生长表现

    赵玉清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种源和家系存在较为丰富的变异,选育潜力大,树龄中前期评价可为火力楠优良种源和家系选择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广西 4 个种源 11 个优良单株的子代林为试验对象,其中 3 号为对照组,对16年生火力楠种源和家系的生长表现进行分析,并利用隶属函数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为4个种源中信宜最优,11个家系表现为23号>7号>5号>11号>4号>15号>16号>24号>27号>13号>3号,其中23号、7号、5号和11号的得分都在0.5以上,可以作为优良家系的选择.

    火力楠种源家系评价

    林下金线莲种植环境选择及管理技术

    蓝绍宽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线莲是濒危珍稀药用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林下仿野生种植可以降低金线莲种植风险,达到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的目的.文章介绍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黄冕林场林下大批量仿野生金线莲的栽培管理技术,分别从"三选"、简易阴棚建造、金线莲组培苗选择、种植模式、种植后管护、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进行综述归纳,以期为金线莲的林下仿野生种植提供借鉴.

    金线莲光照强度选择栽培管理技术

    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处理对玉米品种"庆红509"产量的影响

    吴兰芳钟维张超蓝松涛...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处理对玉米品种"庆红 509"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实现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以玉米品种"庆红 509"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处理对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主区密度因子为A,分别为A1(2800 株/667m2)、A2(3200 株/667m2)、A3(3600 株/667m2);设副区施肥因子为B,分别为B1(基肥复合肥 25 kg/667m2,追肥复合肥 25 kg/667m2+尿素 10 kg/667m2)、B2(一次缓释控肥 40 kg/667m2)、B3(一次缓释控肥 50 kg/667m2)、B4(一次缓释控肥60 kg/667m2).[结果]在同一施肥水平下,种植密度为A1时,产量最高.在一次性施肥处理下,B4 施肥水平达到最大值.[结论]"庆红 509"在百色市右江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 2800 株/667m2,高产栽培施肥措施应为施用茂施牌一次缓释控肥(N∶P2O5∶K2O=28∶11∶12)60 kg/667m2 水平,此时玉米产量最高,达到700 kg/667m2 以上,最符合"庆红509"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的目标.

    密度施肥量玉米庆红509产量

    山区稻田鲤鱼放养密度对优质稻全年产量的影响

    何金旺陈爱秋
    38-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开展稻田鲤鱼不同放养密度对比试验,为制修订相关生产技术规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放养体长约 6 cm的稻田鲤鱼,设置 750~8250 尾/hm26 个放养密度,观察其对优质稻全年产量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50 尾/hm2 和 2250 尾/hm2 低密度处理的优质稻全年产量较高,其中 2250 尾/hm2 最高,产量达到8230.5 kg/hm2.[结论]2250尾/hm2 的放养密度既能充分利用稻田天然饵料资源,又能保证优质稻获得高产.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放养密度2250尾/hm2 为最佳.

    高寒山区稻田鲤鱼放养密度水稻产量试验研究

    蚕蛹异味物质及脱除方法

    漆爱荣黄春梅韦宏干唐希...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蚕蛹是桑蚕产业的主要副产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是一种高蛋白饲料资源,产量非常可观.然而,由于蚕蛹自身腺体分泌的物质和贮藏加工过程的分解、转化作用使其带有特殊的异味,作为饲料时其异味在禽畜体内的残留限制了蚕蛹的饲料化利用.本文综述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蚕蛹异味物质成分,以及脱除蚕蛹异味的技术方法包括蒸馏法、吸附法、氧化法、微生物发酵法等研究进展,为蚕蛹饲料化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蚕蛹异味微生物发酵法

    不同促排卵方案对母牛生产双犊、多犊及活犊的影响

    王英群谢燕妮卿红旗刘瑞鑫...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研究不同促排卵方案对黄牛生产双犊、多犊和活犊数的影响.[方法]将200 头杂交黄牛的母牛随机分为 4 组,A组 101 头为对照组,常规自然发情后进行人工授精;B、C、D组为试验组,分别采用不同促排方案处理母牛,发情后同样进行人工授精.B组 31 头,采用CIDR+PMSG+PG+LHRH-A3;C组 44 头,采用CIDR+FSH+PG+LHRH-A3;D组24头,采用CIDR+IHN+FSH+PG+LHRH-A3.分别统计4种处理方法的受胎率.[结果]A、B、C、D组受胎率分别为 68.32%、29.03%、63.64%、66.67%,B组的受胎率比A组显著降低 39.29 个百分点(P<0.01),C、D组的受胎率与A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在母牛双犊率中,C、D组双犊率与A、B组的差异极其显著(P<0.01);D组比C组提高 11.61 个百分点,差异显著(P<0.05).在三犊及以上母牛的占比中,B、C、D组分别极显著高于A组(P<0.01),C、D组极显著高于B组(P<0.01),C组显著高于D组(P<0.05).C、D组的活产双犊率极显著高于A、B组(P<0.01);B、C、D组的三犊及以上占产活犊总数比例极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与对照组相比,采用D方案诱导母牛生产双犊率和活犊的效果最好,其次是C方案,B方案最差.

    杂交黄牛激素诱导发情率双犊率产犊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