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蔡永生 副主编:汤跃

双月刊

1001-733X

gzsdxb@sohu.com

0851-6702106;6761863

550001

贵州省贵阳市宝山北路116号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历史悠久,学术精神突出。优良传统:不遗余力地支持学术新人,不失时机地推出学术新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百年来党以"第二个结合"推动理论创新的历史演进、基本特征及当代启示

    肖光文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是一部探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历史."第二个结合"的命题虽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才明确提出的,但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早已开始.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以"第二个结合"推动自身理论创新,先后历经初步探索、深化发展、成熟升华等发展阶段,呈现出一幅理论创新的宏大历史图景,彰显出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时代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政治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深刻把握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第二个结合"推动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特征,对于进一步揭示党的理论创新规律,以"第二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创新

    新时代推进"第二个结合"的价值意蕴、原则要求和现实路径

    杨志超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是新时代持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内生动力、自觉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科学指南、不断促进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坚实保障.新时代新征程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要在遵循理论性与实践性、守正性与创新性、学理性与大众性、历史性与现实性、民族性与世界性辩证统一原则的基础上,把握结合方向、培育结合主体、丰富结合载体、拓展结合视域,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贯通融通,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文化复兴助力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新时代"第二个结合"价值意蕴原则要求现实路径

    依嵌而融:东部沿海城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维互嵌要素研究

    高永久杨龙文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部沿海城市已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全方位相互嵌入的重要场域.人口要素、空间互嵌、经济互嵌和文化互嵌构成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基础、场域环境、物质条件和精神依归.以天津市为例,在人口基础要素方面,民族成份齐全多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规模增长较快等,使得各民族社会交往的人口资源增量较为丰富.在空间互嵌环境方面,民族空间交往的场域环境存具区际分布结构、民族聚居结构和社区互嵌结构的差异性.在经济互嵌条件方面,民族就业领域存在集中化现象,各民族围绕职业领域和就业分布进行民族生产交往.在文化互嵌依归方面,通过各民族文化互嵌共生,强化中华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增进了民族精神交往.要坚持"并重"思维,理性看待民族就业分布集中化现象,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顺势而为地推动东部沿海城市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和深度交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互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东部沿海城市

    数字乡村治理的实践困境及其生成机制——基于宁波H村的案例研究

    赵祥云赵晓峰褚庆宜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考察浙江省宁波市H村的数字乡村治理实践,发现现阶段数字乡村治理陷入实践困境,具体表现为数字建设形式主义严重、数字技术碎片化和数字技术建设重复性明显、农村居民数字治理参与度低等问题.以"制度—技术—行动"为分析框架,制度偏移、技术有限及行动背离是其生成机制.为打破治理瓶颈,首先要扭转治理思维,减少行政体制的约束;其次要破除技术神话,避免数字乡村建设过密化,从而使数字治理回归社会本身,回应农民的现实需求;最后,要协调多元行动主体,推动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数字乡村乡村治理数字治理参与技术限度

    农村集体债务的生产逻辑及其治理

    林辉煌夏巾帼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西部地区掀起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浪潮.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以集体经营性收入的增加为标志,在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种养殖业的规模经营成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践方式.实践表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会面临集体债务困境.不同于农业税费时期的资源挤压型债务和农业税费取消后资源下放时期的资源输入型债务,这一阶段的集体债务是一种发展经营型债务.农村集体债务产生的根源在于中西部地区农村面临发展的结构性困境,即发展机会匮乏的经营土壤、不完全市场化的经营主体以及种养殖业规模经营方式.应当重新审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话语,从集体经济的增收走向集体"统一经营"能力的增强,从而为治理有效奠基.破除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认识,一方面,充分认识发展集体经济的区域差异,分类推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充分认识发展集体经济以治理有效为目标,增强村社集体"统"的能力.

    集体经济集体债务治理有效

    学校教学秩序重构的空间逻辑:动力与路向

    朱德全熊晴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素养时代教学变革的根本性问题,学校教学秩序重构内嵌于学校教学空间之中并以空间逻辑为基本遵循.教学秩序与空间逻辑之间具有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合价值性三重联结向度,奠定了基于空间逻辑重构教学秩序的逻辑前提.学校教学秩序重构由空间自上而下的三组动力推动,包括社会秩序宏观投射与教学领域深化改革的张力平衡、教学资源迭代升级与师生关系生命互摄的要素协调,以及固化观念悄然解构与教学价值自觉出场的矛盾对立.基于空间逻辑重构教学秩序要根据教学空间的教育性、技术性和社会性特点,以主体具身交互澄清教学秩序的价值指向,在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中重构教学秩序,以教学空间正义构建师生的主体间性关系.

    学校教学教学秩序教学空间空间逻辑

    《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价值、路径与策略

    丁安琪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明确了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规范了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行为、制定了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文教师培养培训考核的重要依据.基于IMPG模型,可以构建"学—用—思"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视角的实践总路径,包括以思为主的专业理念发展路径,以学引领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展路径,以用为基的专业实践发展路径三个分路径.基于《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来构建组织机构视角的中文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包括加强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体系建设,提供持续的教师教育与培训,优化教师教学研究环境,建立良好的教师评价体系,强化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教师专业发展价值意蕴发展路径发展策略

    汉语国际教育本硕博教育体系建构及其演变

    李东伟吴应辉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2023年之间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高,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一是本科、硕士、博士学位点均有新增;二是36所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5所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三是外国本土中文教师通过接受本国或中国师资培训、培养,中文教学水平有所提升.同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发展中国家本土师资仍然紧缺;二是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区分度不大,人才培养衔接不畅;三是国际中文教师数字教育不足.为保障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的培养需求与效果,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如下:继续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培养本土中文师资;形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次学生各有侧重、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次学生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本硕博教育一流本科专业本土中文教师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与海外中文课程大纲的耦合与互动

    王祖嫘
    8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为全球中文教育提供了重要的顶层参考框架.探讨该标准融入海外各国中文课程大纲的路径,促进其教学落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自建"国际中文教育标准数据库"中34国150份中文课程大纲的研究发现,该等级标准同海外课纲在多种维度上存在耦合接口以及互动可能性.为实现《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在海外中文课程大纲中的应用和对接,在教学目标上应将分级量化指标同所在国学段年级合理配置;教学内容上应以主题功能主导,语言要素关联;教学评价上应促进分析型评量指标同融合型指标互动互鉴;在语言认知上应保留中文特性,促进中外语言学知识体系互动.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海外中文课程大纲分级量化指标语言要素

    "宁镇扬"文化都市圈场域创新:"金陵派文化"唱响与再建构

    张鸿雁
    9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首次提出"金陵派文化"概念,旨在创造一种新的地域文化观和新的地域文化认同体系.在"京派文化"和"海派文化"两大地域文化之间,建构与时代相适应的"金陵派文化"体系和范畴,从而为"宁镇扬"都市圈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创新走出一条新路.通过"文化场域"深化扩展,创新"宁镇扬"文化都市圈,加强"金陵派文化"的集聚力、向心力、扩散力和世界影响力.通过特定都市文化发展的案例,寻找城市群、都市圈经济与文化向心力的"文化动力因",探求中国正在建设的不同层级城市群和都市圈及都市圈文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城市文化资本金陵派文化文化都市圈"宁镇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