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社会科学
贵州社会科学

吴廷述

月刊

1002-6924

0851-5928568

550002

贵州省贵阳市梭石巷19号

贵州社会科学/Journal Guizhou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立足贵州,面向全国,主要发表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读者对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宣传理论工作干部以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国时期工业安全理论的引进与传播

    李志英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工业灾害频发,不但危害工人的身体健康,也会给资方造成一定损失.进入民国后,工业安全理论首先从日本引进,随后,欧美各国的相关理论和经验也相继被译介.工业安全问题成为学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工厂环境的洁净卫生、工厂设备的安全性、工厂选址的环境影响等问题.虽然其时理论建构尚不系统,但各种安全问题的议题均已初露端倪,实践指向显著.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矿业保安规则》《工厂法》等法律规范,民间则借鉴美国的经验开展了工业安全运动.上海成立工业安全协会,各厂指定安全指导员,创办会刊《工业安全》,举办工业安全展览广泛宣传.上述举措使得工业安全建设多少有所成效,然总体效果不能高估.

    工业安全工业灾害工厂环境工业安全协会清末民国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商品内检制度的存废——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粮食检验为中心

    李翰伟常明明
    94-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商品内销检验从海关出口检验的附属业务中独立出来并从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粮食内销检验经历了1930-1935年地方政府和商人团体自发组织及1936-1937年国产检验委员会统一办理两个阶段,但最终因以下问题未能解决而走向失败.首先,分散的小农经济被证明难以适应现代检政的需要,是导致粮食检验失败的根本原因;其次,产地检验虽然必要,但受到强大的地方保护主义阻碍;再次,某些检验机关的组织不健全,比如由买方承办的粮检容易出现搭便车问题;最后,检验标准单一化、检验效率低下和设施不完善,成为粮食检验难以顺利推进的制度和技术因素.

    内销检验商品内检制度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检验失败原因民国国民政府

    普职协调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的价值审视及发展路径

    唐本文
    10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基础教育是农村人口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石,从教育价值角度分析农村基础教育,发现唯"智"是举、唯"优"是上和唯"书"是务的价值误区,对职业教育的生源意愿、生源质量等都有一定影响.在"普职协调"背景下,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对推进现代化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不可或缺性.因此,匡正基础教育价值,回归基础教育本质,增强农村基础教育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上的启蒙功能、价值倡导,发展多种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统筹调配教育资源,完善教育体系等,有助于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解决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短板,为乡村振兴提供更为强劲的生产力.

    普职协调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回归乡村振兴

    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及实现路径

    金劲彪许松章清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质量作出的综合性评估.随着"数字中国"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迎来新机遇和新挑战,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由此带来的挑战是:相关技术标准难以统一、多元评价主体难以协调、场景适应性难以提高.要实现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统一认识,推动数字化教育评价的价值共创;有的放矢,加强评价主体的数字化能力建设;精准发力,系统推动评价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因地制宜,积极审慎地推进评价场景的数字化进程.

    教育评价现代化数字化改革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研究——来自差别化存款准备金政策试点的准实验证据

    王立勇柴利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科学识别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因果效应,以分析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以"差别化存款准备金政策"试点作为一项准实验,采用断点回归设计和双重差分模型的识别策略,分别从经济增长和农业发展两个视角研究了差别化存款准备金政策这一试点的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分别以经济增长和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为被解释变量的断点回归设计和双重差分模型中,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估计结果均显著为正,说明差别化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地促进了试点区的经济增长与农业发展,即结构性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能够实现政策目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充分表明,两种模型的适用条件和假设能够满足,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双重差分模型估计得到的政策效应整体上小于断点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断点回归模型估算结果是政策冲击的局部平均处理效应,而双重差分模型估算得到的却是政策冲击的平均处理效应.尽管两种准实验方法的基本原理或估计量含义存在差异性,但二者所得到的结论却完全一致,充分保证了本文结论的可靠性.最后,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断点回归双重差分结构性货币政策差别化存款准备金

    大数据背景下城市治理政策执行机制:机理、困境和路径

    陆昱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技术为城市治理政策执行机制变革提供了重要契机.大数据技术促进城市治理政策执行机制变革的作用机理表现为,城市治理主体将大数据技术嵌入城市治理领域,赋能政策执行过程,通过政策的精准执行、相机执行、协同执行和高效执行,实现城市治理政策执行机制变革的目标.当前,城市治理执行机制面临着政策执行原则性有待提高的行动困境、政策执行灵活性尚显不足的策略困境、政策执行合作性仍需增强的协同困境和政策执行有效性有待提升的效能困境.下一步,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的技术优势,纠正城市治理政策执行中的偏差行为,摆脱城市治理政策执行中的教条思维,打破城市治理政策执行中的协作壁垒,整治城市治理政策执行中的懈怠现象,不断优化城市治理政策执行机制,扎实推进城市治理政策执行机制变革,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大数据城市治理政策执行机制

    双碳背景下管理者自信与企业绿色并购

    杨子函吕婵
    13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背景下,工业企业的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而管理者在绿色转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2014年—2022年工业企业并购数据,研究了双碳政策实施以来管理者自信对绿色并购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管理者越自信,工业企业发起绿色并购的可能性越小;管理层环境注意力在管理者自信对绿色并购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同时,管理层能力对于管理者自信对绿色并购的负相关关系,具有显著的削弱作用,管理层权力对于管理者自信对绿色并购的负相关关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相比于重污染企业,非重污染企业管理者自信与绿色并购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管理者自信不但会抑制绿色并购,对于其他的企业环保投资也会起到抑制作用.因此,工业企业在双碳背景的绿色转型压力下,可以适当减少对过度自信管理者的聘用,重视管理者能力,适当抑制管理层权力的过度使用.政府应当着力强化企业环境注意力,借助绿色并购实现企业绿色转型.

    管理者自信绿色并购环境注意力双碳

    黄河流域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与障碍因子分析

    周玉玺
    14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黄河流域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规律及障碍因子,对加快其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立足数字乡村内涵机理,选取2011-2021年黄河流域9省(区)面板数据,从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农业投入、农业数字化转型、乡村数字化产业四个维度构建数字乡村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黄河流域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结合Theil指数、Moran's I指数探析其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异格局.研究发现:①时间维度,黄河流域数字乡村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整体波动上升,黄河下游水平最高,上游落后.②空间维度,考察期内区域差异先增后降,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空间演进呈"东北-西南"走向,且整体向西北偏移,集中度有所减弱.③障碍因子方面,数字化基础设施与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制约黄河流域数字乡村发展的主要因子.基于此,未来应加大农业数字化投入力度,建立数字新基建长效投入机制;深化区域分工,促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构建省域重点农产品全产业链数据追溯平台,弥合黄河流域数字乡村发展的区域差异.

    黄河流域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时空演化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民增收的路径研究

    石虹宋扬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推动农民增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急需回答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2012-2021年全国31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的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实证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推动了农民收入增长,这一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法、分位数回归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西部地区、内陆地区农民收入的推动作用较强;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促进地区旅游发展推动农民收入增长;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地区金融监管强度的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推动作用增强,即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存在非线性影响.基于上述结论,笔者认为应加快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民增收进而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乡村振兴数字普惠金融农民增收旅游发展非线性影响

    农业强国建设的历史脉络、现实困境与推进方略

    王利科唐克军
    16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路径.从理论上讲,推进农业强国建设,要对其历史脉络和丰富内涵加强认识,就现实来看,更有必要对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农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农业绿色生产转型效率,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以及农业农村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视.以期在建设农业强国认识上更加清晰,在行动上更加可行,从而推动农业强国建设高质量发展.鉴于此,为更好更快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要充分调动一切力量,全方位夯实根基,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占领技术创新发展高地,推动绿色农业持续发展,增加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全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农业强国"三农"工作历史脉络现实困境推进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