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朱飞

季刊

2096-4005

slgxbkb@sina.com

0916-2641545

723000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东关陕西学院内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学术理论及教育科学研究,发表本校各专业学科的优秀科研成果,促进院校和科研学术机构的学术交流,扶植科研新秀,为国家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经济视域下个人金融信息的法律保护困境及完善对策

    曹鹏罗兴平
    1-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金融信息已然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价值日渐凸显.个人金融信息具有人格利益和财产利益的双重属性,其不仅关乎个人权益,也关乎国家金融安全稳定.目前,我国尚存在个人金融信息权利属性不明确、法律保护规范体系不完善、执法监管力度不够、行业自律机制有效性发挥不足等问题.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提出完善数字经济时代个人金融信息法律保护的对策和建议:推进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系统化法治建设,明确个人金融信息的权利属性、完善司法救济机制,强化对金融机构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执法监管,完善行业自律和内部约束机制.

    数字经济个人金融信息权利属性法律保护

    陕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推进路径

    乔嘉蓉杨帆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测度我国陕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于陕南地区数字经济实现持续、稳健、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参照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从发展环境、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三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2015-2019年陕南地区各地级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测算和评价.结果表明:陕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年稳定上升,其中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指数的上升是其核心驱动力,而发展环境指数的下降减缓了发展速度;各地级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汉中领先、安康次之、商洛最末的发展格局;安康和商洛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其发展速度较汉中更快,具有较大潜力;各地级市在数字人才培养和数字支出方面整体呈下滑趋势,数字服务业成为陕南地区的重点发展领域.据此提出陕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夯实数字化产业基础,推进产业数字化全面转型.

    数字经济指标体系熵权法陕南地区

    哲学的"思"与"诗":浪漫主义反讽中的诗化哲学观

    王妍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反讽作为德国早期浪漫思想的关键概念,其包含的形而上学观,既不同于费希特唯心主义知识哲学,也不同于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哲学.德国早期浪漫派主张通过断片式的反讽,通过没有封闭式结局的无限否定和无限生成,让人摆脱有限性现实的束缚,以间接地感受形而上学"绝对".但这个绝对本身是无法被主体把握的,它只能作为调节性的理念来起作用.与此同时,主体也在反讽中意识到自身处于特殊与普遍、有限与无限融合的矛盾状态.与此相适应,浪漫主义反讽式的艺术作品常常用一种表面上的自我否定、混乱或断片来表现无限,并要求作者与艺术保持距离,追求一种形式上具有自我指涉性的反思艺术.反讽集中体现出德国早期浪漫派思想与同时代古典哲学思想不同的是富有浪漫主义的诗化哲学风格.德国早期浪漫派试图用艺术、美学与直观,来补充哲学反思在弥合主客观矛盾以及抵达无限性方面的不足.

    反讽形而上学主体矛盾自反性艺术诗化哲学

    论《文心雕龙》"神"范畴的意蕴

    朱雅丽徐向阳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在《文心雕龙》中出现次数颇多,刘勰"神"论上承老庄哲学的论"神"思想,受魏晋时期"形神之辨"风气的影响,刘勰赋予"神"系统深刻的内涵,拓展了"神"这一范畴的多义性、丰富性和深刻性,使"神"成为中国古典诗学一个重要的范畴.在文学产生阶段刘勰把超自然的"神灵"作为文学的描写对象,解释了作为文学规律的"神理";在文学的创作阶段刘勰剖析了"神与物游"的想象和"神用象通"的灵感,强调了人的精神在文学构思中的重要作用;在文学的接受层面刘勰提出凸显自然之妙的"神妙"和以情为本的"神理",深化了文学的审美意蕴.《文心雕龙》的"神"范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价值.

    《文心雕龙》"神"范畴意蕴价值

    李商隐诗歌梦意象研究

    王欣怡宫臻祥
    33-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商隐一生漂泊寄幕,沉沦困顿,中年又遭遇亲人离世之痛.这些悲剧性的人生经历促使他形成多情易自伤的个性特点,由此创作出一系列含有虚幻朦胧梦意象的诗歌来表达内心感受.李商隐诗歌的梦意象虚幻缥缈、内涵丰富,可大致分为三类:神女之梦,表现其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理想之梦,展现其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思归之梦,体现其对亲人和家乡的深切思念.这些含有梦意象的诗歌真切展现了李商隐幽微隐秘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同时也形成了其诗歌朦胧多义、含蓄蕴藉的独特风格,对后世婉约词的创作与发展有一定影响.

    李商隐梦意象爱情理想思归

    论新秧歌运动的发生与秧歌剧作者身份的转换

    王俊虎张宸菡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秧歌运动是延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亡运动背景下组织、引导的,在陕甘宁边区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大众文艺运动.新秧歌运动通过秧歌剧的形式宣传了党的理论主张,激发了边区人民的抗日热情,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文艺工作中的优秀典范.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艺工作的直接指导再到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对人民文教工作的讨论,轰轰烈烈的"秧歌下乡"运动逐渐发展成了全民参与的"乡下秧歌"浪潮,工农兵登上了秧歌剧的创作舞台,成为了新秧歌运动的主角.而工农兵成为秧歌剧的创作者,得益于边区文艺政策的引导和物质条件的改善,也得益于外部条件改善所激发的创作能力和创作欲望.

    新秧歌运动秧歌下乡乡下秧歌作者身份

    "纸上还乡"与科技时代的乡愁——论"70后"作家的"寻根"情结

    聂章军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70 后"作家的"寻根"情结,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寻根文学"表现出了传承与新变.这种改变与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70 后"作家的历史感,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兴起的怀旧情绪有关,总体上表现为"寻根"私语化的倾向.小镇"寻根"是"70 后"作家"想象原乡"的主要方式,通过表现地域色彩,对比异乡与故乡,塑造小镇"围城",和将小镇作为中国社会的横切面,"70 后"作家以此打造故乡的文学地理."70 后"作家的"寻根"落实在"原乡文学"的述作传统之中,会发现其特殊性在于引入了高速城镇化的背景."原乡情结"缘起于对现实的失落,他们在抱怨故土难寻的同时,又执拗地钟情于"纸上还乡".这也体现了"70 后"作家对于青春不在的隐忧.

    "70后"作家"寻根""原乡想象"小镇书写文学地理

    抗战时期黎锦熙在陕南地区的学术贡献

    伍小东姚远
    57-6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黎锦熙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他在随校西迁陕南之际,利用自身专业知识积极服务于地方发展.作为中国"拼音之父",黎锦熙献身于国语运动和语言文字的研究与推广工作中,组织西北联大师生以注音汉字为工具积极实施社会教育,提升了抗战大后方民众的文化知识水平.作为著名方志学家,黎锦熙撰写完成《方志今议》并以此为纲指导完成了民国时期陕西五部地方志的编撰工作,迈出了文化界抗战建国的重要一步.作为著名教育家,黎锦熙以校训为基础撰写西北联大校歌和校史,进而淬炼出独特的战时大学史观,为抗战大后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成为战时大学的重要文化精神标识.这些工作既展现了战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同时也承担起了战时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

    西北联大黎锦熙社会教育《方志今议》

    全面抗战时期国立第五中学大后方办学研究

    李力
    6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先后在大后方创设34 所国立中学.办学八年,国立中学在提升中等教育水准、助推高等教育发展以及推进中西部文教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深远影响.鉴于目前少有从兴学育才的视角梳理与考察抗战时期国立中学大后方办学理念与实践的专门研究,选择1938 年创办,1946 年复员,始终坚持在甘肃天水办学,最终形成优异的办学质量,作育大批优秀人才的国立第五中学作为研究个案,以学校办学历程为主线,综合运用文献史料,还原与再现烽火年代国立五中艰难办学和作育人才的历史图景,加深对其遵循教育规律办学,重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认识.国立五中在八年办学实践中形成了重视培育抗战精神、重视延揽品学兼优之良师、重视文化育人、重视积极影响大后方建设等办学特色,足资后世借鉴.深入研究国立五中的办学育人实践,既有助于传承与弘扬抗战文化与抗战精神,也可为推进和深化当前中学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抗战时期国立第五中学大后方甘肃天水办学特色

    民国《大公报》关于徐诵明新闻报道的初步研究

    张显锋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诵明是我国最早的病理学家,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先后执掌北平大学、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大、同济大学及沈阳医学院,为颇负盛名的中国早期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大学校长的典范".依据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文献资源总库(<全国报刊索引>)》数字化文献资源库,以"徐诵明"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发现并整理出《大公报》有关徐诵明的新闻报道材料 62 条,予以数据统计分析,揭示其年度报道规律;并结合《大公报》关于徐诵明的新闻报道材料,对其事行予以内容分析与主题揭示;另从文献学角度,对于如何利用好民国中文报纸文献,及其此类资料挖掘、充分利用的技术方法予以初步探讨.

    徐诵明《大公报》新闻报道事行中文报纸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