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刘大群

双月刊

1000-1573

xuebao@hebau.edu.cn

0312-7521323,7521322

071001

河北保定市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在1905年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时期创办的《北直农话报》的基础上,几经更名演进而来的,是中国最早的高校学报和科技期刊。旨在反映农业最新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服务。本刊为全国综合性农业核心期刊,已被CA、AJ、ZR、CABI等国际性文献检索机构和国内许多权威性文献检索机构收录,多年来连续获得省内外多项奖励,是河北省优秀期刊、华北地区优秀科技期刊和全国优秀高校学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麦叶色突变体lc1的鉴定及遗传特性分析

    耿妙苗崔家乐赵艳霖王睿辉...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合作用是小麦产量形成中最重要的生理过程之一.叶色突变体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叶绿体发育、叶绿素合成或代谢过程,进而导致叶片光合效率的变化.本研究以小麦品系1A520诱变得到的叶色突变体lc1(Leaf color mutation,lc1)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叶色观察、农艺性状调查、叶绿素含量测定、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温度敏感性测试及遗传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lc1在两叶一心期时出现叶片白化,随发育进程逐渐恢复成绿白相间的条纹状;至旗叶、倒二叶及穗子刚抽出时均呈现黄色,叶片完全展开后逐渐恢复为淡绿色.lc1在苗期时的叶绿素含量极显著低于野生型,且叶绿体缺乏板层结构.农艺性状调查发现,lc1的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粒长、粒宽和千粒重等极显著低于野生型,旗叶长度和穗粒数则极显著高于野生型.温敏试验表明lc1在10 ℃时叶绿素含量最低,为低温敏感类型.遗传分析和55K芯片分型表明,lc1的叶色表型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且很可能位于7D染色体长臂.上述试验结果为lc1基因的定位和克隆奠定了基础.

    小麦叶色突变体遗传分析

    磷肥施用深度及比例对夏玉米光合特征、磷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石佳玉王泽鹏郭靖张浩文...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磷肥效率、减少农田磷素固定和提高籽粒产量,试验采用田间微区及大区两种试验方法,分别设置了 7个磷肥施用深度及比例:不施磷肥MP0∶0、FP0∶0;一层施磷0~20 cm(MP1∶0和FP1∶0),一层施磷 20~40 cm(MP0∶1 和 FP0∶1),0~20 和 20~40 cm 两层施磷(MP4∶1、MP3∶2、MP2∶3、MP1∶4;FP4∶1、FP3∶2、FP2∶3、FP1∶4).结果表明:与其他施磷处理比,MP2∶3的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提高2.1%~23.3%、1.4%~10.0%、1.2%~20.7%;成熟期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提高2.7%~30.1%;磷积累量及磷肥利用率、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均最高,MP3∶2次之.MP2∶3、MP3∶2产量较其他施磷处理产量显著增加4.26%~29.26%、6.75%~23.98%.成熟期20~40 cm 土层中MP2∶3、FP2∶3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0~40 cm 土壤磷含量分布更趋于均衡.因此,0~20 cm和20~40 cm两层施磷且比例2∶3(MP2∶3、FP2∶3)处理可以均衡土壤磷素空间分布,促使作物根系向下生长吸收充足磷养分,提高玉米叶片光合能力,提升磷素吸收利用,增加玉米干物质和磷素的积累并更多地向籽粒转移,提高籽粒产量,是生产中值得推广的可实现机械化的一种高效施磷肥方式.

    磷肥施用位置及比例夏玉米光合特征产量土壤磷

    镉砷复合污染农田小麦籽粒镉砷积累的品种差异研究

    李宇宁冯柳旭李鼎豪董妍...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镉(Cd)砷(As)复合污染易造成小麦籽粒Cd和As含量超标问题.本研究以黄淮海冬麦区55份小麦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在华北平原典型镉砷复合污染区(地块S1:中度污染;地块S2:重度污染)开展田间试验,探究小麦籽粒镉砷含量的品种差异特征,并综合分析小麦籽粒镉砷含量和千粒重,筛选出Cd和As均低积累的小麦品种.结果表明,地块S1和S2小麦籽粒Cd含量范围分别为0.15~0.76 mg/kg和0.24~0.87 mg/kg;地块S1和S2小麦籽粒As含量范围分别为0.052~0.14 mg/kg和0.18~0.45 mg/kg,小麦籽粒镉砷累积存在极显著品种差异.小麦籽粒Cd含量均超过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限值(0.1 mg/kg,GB2762-2022),而As含量均低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限值(0.5 mg/kg),因此Cd和As复合污染农田主要控制污染物为Cd.最终筛选出'婴泊700'(YB700)为Cd和As均低积累且产量较高的小麦品种,可优先在黄淮海地区中重度Cd和As复合污染农田进行试种,同时建议配合叶面阻控和土壤钝化措施以实现小麦安全生产.

    小麦低积累品种

    谷子SiNF-YB亚家族基因的单倍型与功能分析

    王春芳祁东梅张霈涵林伟...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谷子属于短日照植物,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杂粮作物,随着对谷子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与逆境相关的转录因子被发现,其中NF-Y家族便是一类可以与启动子中CCAAT-box相结合的转录因子,包括3个亚家族NF-YA、NF-YB、NF-YC.本研究针对谷子SiNF-YB亚家族的14个基因进行研究,通过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该亚家族中除了SiNF-YB8和SiNF-YB15其余成员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在各成员启动子区域包含大量与非生物胁迫响应以及光周期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单倍型分析显示,SiNF-YB4是一个与耐旱有很强相关性的基因,有3种单倍型,其中H003是优异的抗旱单倍型;SiNF-YB12是一个与抽穗有很强相关性的基因,有H001和H002两种单倍型.转录组数据分析显示,抗旱和敏旱品种干旱处理前后,SiNF-YB5在根部的表达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在长日照与短日照条件下,SiNF-YB4在春谷和夏谷中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为后续进一步探究谷子SiNF-YB亚家族基因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培育抽穗期与环境相适应的谷子抗旱品种奠定基础.

    谷子NF-YB转录因子单倍型分析表达量

    黄瓜HAK基因家族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卢朝辉樊怀福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深入研究黄瓜K+转运蛋白基因家族KUP/HAK/KT的相关功能,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分析技术等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CsHAK家族成员,分析其进化关系、基因结构,蛋白质三级结构、顺式作用元件及共线性关系.结果发现,黄瓜基因组共有15个CsHAK基因,不均匀分布在黄瓜染色体chr1、chr3、chr4、chr5、chr7上,亚细胞定位预测发现CsHAK基因位于细胞质膜;CsHAK基因家族可分为3个亚家族,大部分家族成员包含12个保守基序和K_trans保守功能结构域,基因启动子区所含元件与激素调节、光响应、胁迫密切相关;CsHAK家族成员之间发生2个串联重复事件,Ks/Ka值均小于1,表明其进化受纯化选择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挖掘CsHAKs在黄瓜生长发育及逆境胁迫响应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黄瓜高亲和K+转运蛋白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

    大白菜SUS基因家族鉴定与节律表达分析

    肖玉凡许脉然秦田雨王俊玲...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体内的蔗糖合酶(SUS)是一种糖基转移酶,它参与调控蔗糖的合成与运输,研究大白菜SUS基因家族的表达为揭示糖代谢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大白菜SUS基因家族成员鉴定、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关系、蛋白基序、基因结构和物种内(间)共线性分析;利用RNA-seq技术,获得SUS家族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大白菜SUS家族基因的节律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大白菜中包含13个SUS基因,均含有SUS结构域;大白菜SUS基因家族可分为3个亚家族(SUS Ⅰ,SUS Ⅱ,SUS Ⅲ);SUS Ⅱ亚家族的基因motif保守基序种类最多;多数基因含有11~14个CDS序列.大白菜SUS基因家族物种内共线性分析有4对基因参与了大片段重复事件,为大白菜进化提供动力.大白菜与拟南芥的SUS基因家族物种间共线性分析,物种间共构建了 13对同源基因,其中有多个"一对多,多对一"的同源基因关系,均属于SUS基因家族的基因对有10个.对SUS家族基因的KEGG和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富集在淀粉与蔗糖代谢、蔗糖合酶活性通路等方面上.分析SUS家族基因的节律表达模式,发现BraSUSs基因中BraA10g019840.3C基因表达呈现节律性,而其余基因多在夜晚高表达.本研究结果可为大白菜SUSs基因功能解析及蔗糖代谢调控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大白菜蔗糖合酶基因家族昼夜节律表达生物信息分析

    茄子再生体系的优化

    李丽张文洋魏健罗双霞...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建立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高效再生体系,本试验选用11种不同类型茄子为试验材料,重点研究了基因型、外植体类型和激素种类与浓度配比对茄子再生效率的影响,优化了茄子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在11种不同基因型的茄子中,07-1043的再生能力最强,其次为16-562和14-345,其平均再生率分别为72.22%、48.33%、38.42%.我们对07-1043、16-562和14-345的子叶进行了形态和组织学分析发现,茄子再生能力的高低与子叶大小无明显相关性.ZRI(2 mg/L ZR+0.5 mg/L IAA)培养基对11种基因型茄子的再生苗诱导率最高.IAA浓度为0.1 mg/L时,对不定根的诱导效果最好.本研究优化了 07-1043、16-562和14-345的离体再生体系,为茄子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利用分子育种技术进行茄子种质创新助力.

    茄子基因型植物激素外植体离体再生

    3种野生铁线莲杂交子代表型性状及ISSR分子鉴定

    庞晓云杨坤殷佩璇孙浩男...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培育铁线莲新品种、丰富其栽培类型,以大叶铁线莲、卷萼铁线莲、短尾铁线莲3种不同生长类型的野生铁线莲为亲本进行远缘杂交育种并鉴定其子代的真实性,探究子代与亲本的遗传变异规律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利用12条ISSR引物对3个亲本的6个杂交组合的子代进行真实性鉴定,47个子代鉴定出了 43个真杂种.杂交亲本及子代的等位基因数变化范围为1.731~1.937,有效等位基因数变化范围为1.449~1.613,期望杂合度变化范围为0.273~0.352,多样性指数在0.417~0.527之间,表明子代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杂交子代部分表型性状受到了亲本的影响,在直立和藤蔓2种亲本生长类型的基础上出现了匍匐生长类型的子代,萼片长度、萼片宽度、花径、叶片宽度呈现增加趋势,其余花部和叶部性状则相反.表型性状结合分子标记可有效用于野生铁线莲杂交子代早期真实性鉴定,缩短育种周期,为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铁线莲表型性状ISSR杂交种鉴定遗传多样性

    腐殖酸对低温胁迫下甜瓜幼苗光合特性及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的影响

    朱立保刘海河张彦萍曹艳霞...
    75-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腐殖酸(Humic acid,HA)对于提高甜瓜植株抗冷性的作用.本试验以厚皮甜瓜品种'玉菇'为试材,以清水处理为对照(CK),研究了 HA灌根处理(300 mg/L)对低温胁迫下(10℃/5℃)甜瓜幼苗生长形态、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及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AsA-GSH)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明显抑制了植株生长.与CK相比,HA处理的甜瓜幼苗株高、茎粗、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显著增加.同时提高了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和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系数(NPQ),显著降低了胞间CO2浓度(Ci)和初始荧光(Fo).此外,HA通过提高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增强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性,上调相关基因CmPX、CmGR、CmMDHAR和CmDHAR的表达水平,加速了 AsA-GSH循环,显著降低了幼苗叶片的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O2-·)和丙二醛含量(MDA).综上所述,低温胁迫下HA通过提高幼苗生物量,优化叶片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促进AsA-GSH循环中抗氧化物质的合成和关键酶活性,并且上调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提高甜瓜幼苗抗冷性.

    腐殖酸低温胁迫甜瓜光合特性抗坏血酸谷胱甘肽

    3种苹果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李紫腾潘媛马子文胡同乐...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pitting virus,ASPV)和苹果坏死花叶病毒(Apple necrotic mosaic virus,ApNMV)对果树的生长发育危害严重,而且复合侵染几率较高,为快速、灵敏和高效的检测3种病毒,本研究根据ASPV、ASGV和ApNMV基因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建立了 3 种病毒高灵敏度的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体系(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qPCR).结果表明:引物 ASGV-qF/qR-1、ASPV-qF/R-2 和 ApNMV-qF/R-3 有较高的特异性,最适宜的退火温度分别为60℃、58 ℃和58 ℃,ASGV、ASPV和ApNMV 3种病毒的RT-qPCR体系比常规RT-PCR检测体系灵敏度高100倍,最低检出限分别为82.6、1.49 × 102和13.3 copies/μL.检测体系的Ct值的变异系数均小于5%,组间的变异系数在5%以内.河北农业大学果园中经RT-PCR确定带毒的88棵苹果树RT-qPCR 检出率为 100%,表明建立的RT-qPCR方法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高,适用于田间果树3种病毒的检测,为苹果病毒的准确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撑.

    苹果茎沟病毒苹果茎痘病毒苹果坏死花叶病毒荧光定量RT-PCR检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