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蔡敬民

季刊

2096-2371

xbbjb@hfuu.edu.cn

0551-62158519,62158517

230601

安徽省合肥市锦绣大道99号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Journal 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载数学、机械、电子、化工、环境、计算机科学、管理等学科与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欢迎校内外师生和科技人员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论文,文稿应符合《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三个历史决议看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

    梁露行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百余年党史中形成的三个历史决议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不懈斗争取得伟大成就的光辉历史.生成斗争精神离不开强大的驱动力,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使命的践行和担当是根本动力,坚持推进自我革命是内生动力,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是直接动力,追求不同历史阶段目标任务的实现是导向动力,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是现实动力.斗争精神的内涵丰富,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并发扬斗争精神创造出伟大成就,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新征程上需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历史决议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

    党团双轨制视野下(1923-1931)安徽党团关系探微

    丁代雪恽王楠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团双轨制在安徽实践之初呈现出党团融合倾向,由于安徽党团建立初期双方关系密切,党团员身份、组织架构与工作内容同质化,且党组织承担团内各项经费开支,分化工作开展后,党团形成"竞存"之势.为调适党团关系,兼顾政策要求与地方实际,安徽省党团逐步模糊成员的年龄划分标准,综合考量其政治觉悟、年龄大小与工作便利等因素,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在党的领导下,党团相互扶持发展的常态化模式.

    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党团关系安徽省

    长江流域环境司法管辖制度的转型与重构

    曹晴晴王梦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传统行政区划下碎片化的环境司法管辖模式难以为流域整体性保护提供统一的司法保障.综合环境案件跨区域管辖实践情况,长江流域形成了环境司法管辖模式多元化、审判模式类型化以及受案范围复杂化的环境司法管辖格局.环境案件存在跨区域管辖依据不足、管辖模式混乱、受案范围界定难以及与其他机关衔接配合存在障碍等问题.对此,可通过补足跨区域管辖依据、统一环境司法管辖模式、明确受案范围以及加强与其他机关的衔接配合等方面完善长江流域环境司法管辖制度,实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

    长江流域跨区域管辖巡回法庭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醉驾案件中的扩展适用

    黄纬东
    22-2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醉驾案件的数量逐年上升,但现阶段针对醉驾案件采取拘役或相对不起诉的处理模式均存在弊端.刑罚处罚措施有悖于立法原意,相对不诉虽略有成效,但发挥的功能有限.相比之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兼顾"惩戒"与"救济"的双重属性,能够在惩治犯罪行为人的同时帮助其复归社会.当下,亟需建立醉驾案件附条件不起诉机制,发挥检察机关主观能动性,为醉驾行为人设置相应的附条件不起诉程序,并就相关案件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

    醉驾案件附条件不起诉刑罚代替措施

    姚莹学术倾向探析——从义理、经济之顺序说起

    郭宇欣
    28-3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嘉庆年间,在姚鼐"义理、考证、文章"的基础之上,姚莹指出为学应当注重"义理、经济、文章、多闻".这一学术观念以程朱理学为基础,又援入了阳明心学部分概念,显露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姚莹在极力维护程朱"义理"的同时,也不忘发展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等诸多观点,将其内化为"经济"一说,在桐城派传统的尊朱观念之外有一定的创见.

    姚莹程朱理学阳明心学

    朱熹的诗礼教化与"小学"工夫论

    冯越
    34-3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礼教化是儒家工夫论中的重要话题,朱熹置诗礼教化于"小学"工夫体系,确立诗礼教化在早期教育阶段的重要作用.其将诗礼教化隶属"小学"工夫的依据,一是习"小学"者心性未有所住;二是指出"小学"教育在于诚敬善端发见,诗教有兴发人情善端之功用,礼教于规范中内化为个体自觉,适用于"小学"教化需求,这也是诗礼教化作为"小学"工夫之实现的关键.朱熹关注到通过兴发情感的诗教与规范实践的礼教可达成"收其放心,养其德性"的"小学"教育目标.其诗礼教化思想可为探索当代诗礼文化内涵提供借鉴,具有当代价值.

    诗礼教化"小学"工夫情感规范

    不可或缺的"蔬笋气"——论斯奈德译寒山诗之传承与突破

    沈晏齐易永谊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以"蔬笋气"作为对诗僧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的总体概括.由于译者斯奈德与原作者寒山皆为诗僧,故斯奈德选译的24首寒山诗在题材、语言、意境三个方面不可避免地带有蔬笋气.但身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与垮掉派文学思潮领袖,斯奈德在翻译时也有选择地根据读者身份与社会背景进行某种创造性叛逆,为蔬笋气注入新的时代精神.而这种带有个人与时代印记的蔬笋气在斯奈德身上又升华为一种生活哲学,反过来指引着斯氏的创作实践与生命历程.

    蔬笋气禅宗寒山斯奈德

    论晏殊《珠玉词》中的疏离感

    王澜淼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晏殊及其词,现有研究常关注其"富贵闲雅"或"圆融理性"的单一特征,实际上融合晏殊词基于富贵生活的华艳之气、源于词人诗心的清冷之感、以及与所写之境的离而未远,可见其词贯穿始终的多重疏离感.晏殊词使用明媚色彩和意象的冷色周边来消解华艳之气,选取程度限制和意象临界来中和清冷之感,再以动态的散点透视和画面焦点的拓展深化来疏离于所写之境,晏殊既执著追求又遗世独立的原则性主体形象深深刻于《珠玉词》的疏离感之中.

    晏殊《珠玉词》疏离华艳之气清冷之感

    论葛洪的隐逸思想

    苏俊霞霍建波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葛洪亦道亦儒的人格在《抱朴子》一书中格外凸显,但纵观其一生,仍是道家全身避害的隐逸思想在他的精神领域居于主导地位.葛洪系统探讨了隐逸和政治的相关问题,以"出处同归""立言助教""隐显任时"和"修仙求道"来消解隐逸和政治之间的沟壑.但仕隐矛盾一直都未真正解决,它来源于时世多艰和身心挣扎的困惑,葛洪以安时处顺、遁世无闷进行的身心消解也是无奈之举.

    葛洪隐逸思想仕隐矛盾

    叶燮诗歌与唐宋诗之争

    汪超王昊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燮是清初诗坛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他交游广泛,与唐宋诗派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叶燮在《原诗》中为宋诗张目,提升了宋诗之地位.另一方面,他在理论上又力求兼取唐宋.只是,他的兼取并非平等,在许多地方仍透露出其偏向宋诗的立场.这一点也反映在其诗歌创作中,使其诗歌呈现出多元却有所偏重的局面.

    叶燮唐宋诗创作实践诗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