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苗长虹

半年刊

0371-86059701

450046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商务外环中华大厦2401号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Journal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大运河生态环境演变的分期刍议

    段伟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大运河开凿至今近三千年,经历了从沟通个别水系的区域性河流到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南北大运河的历程,引发巨大的生态环境变迁.大运河生态环境变迁的过程如何去梳理、总结,需要我们依据一定标准划分阶段来分析.本文从中国大运河生态环境演变应重点关注的四大要素出发,提出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两宋时期、元明清时期、近代和当代,并简要总结了这五个阶段大运河生态环境演变的特点.

    中国大运河生态环境阶段

    中国镇水神物的空间分布与价值探析

    王叶蒙吴朋飞
    1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镇水神物是五行说及"压胜"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其种类包括镇水铁牛、趴蝮、兵器、塔楼等.系统整理出全国镇水神物的数量并呈现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镇水神物多成于明清时期,其空间分布呈现出东部、中部多,西部少的特征.大运河沿线地区是镇水神物分布最密集的区域.镇水神物蕴含刻记水位、浮桥锚固、使后世认识古代金属铸造工艺的科学价值及为历史研究提供研究资料,为文化创新提供灵感来源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中华民族内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今后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镇水神物的价值意蕴,服务地方文化建设,践行文化强国战略.

    镇水神物铁牛趴蝮价值

    黄河流域县域人口老龄化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孙丕苓李翼展戴仪
    3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地厘清黄河流域县域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对推进流域高质量发展、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实现黄河流域的"积极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流域为例,综合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系统地分析2000-2020年黄河流域人口老龄化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流域人口老龄化由5.95%增长到12.89%,人口老龄化分布呈现出从上游、中游至下游"阶梯式"增长的态势.(2)2000-2020年黄河流域县域人口老龄化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人口老龄化高—高集聚区由东部不断向中部黄河"几"字湾处和黄河入海口处转移,低—低集聚区由西北部和中部向西南部扩展.(3)2000-2020年黄河流域人口老龄化时空分异受人口、经济及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增长率、迁入率等人口因素的影响程度不断升高,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二、三产业占比等经济因素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城镇化率、每千人拥有床位数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老龄化时空分异的影响程度不断升高.

    县域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影响因素黄河流域

    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的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姜玲玲王永明田静娴
    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是新时期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难点地区.本研究以湖南省为例,利用DBSCAN聚类、最邻近指数、核密度识别帮扶村的空间格局特征,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揭示其影响因素并归纳影响机制,最后提出优化对策.结果表明:(1)湖南省帮扶村呈现"西南密、东北疏"的总体格局,并呈现出12个不同等级的聚类区,它们主要分布在行政区域交界处,低—低聚类区出现在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2)县域帮扶村空间分布模式以离散分布为主,并且存在着较强的空间依赖性;(3)城市化率、文盲率、平均海拔、空间关联性是影响帮扶村空间特征的显著因素,这些因素通过不同的影响路径共同塑造了帮扶村的空间格局.

    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空间格局DBSCAN聚类算法空间计量模型湖南省

    伊洛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影赵辉周超张红娟...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伊洛河流域是黄河流域的重要子流域,研究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变化对维持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伊洛河流域植被NPP的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基于改进的CASA模型,综合气象、土地利用数据等多源数据,利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伊洛河流域2000-2020年植被NPP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伊洛河流域NPP年均值在357.64~669.74 gC/(m2·a),NPP高值区位于流域上游海拔与植被覆盖度较高区域,整体上呈现由西向东递减的趋势;(2)2000-2020年,流域NPP整体呈上升趋势,NPP增加区占总面积的88.96%;(3)NPP与年均气温呈正相关的区域占比为69.73%,与年均降水量呈正相关的区域占比高达95.22%;(4)2000-2020年流域NPP增加了 2.89 TgC,主要是由草地及其他类型等向林地、耕地的转换引起.本研究可为伊洛河流域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支撑,为生态系统管理部门科学合理地决策土地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CASA模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驱动因素伊洛河流域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沙棘夜间液流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李瑞苹方伟伟
    6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理解黄土高原典型退耕物种沙棘的夜间蒸腾耗水规律,探究该植物水分利用机制,2021年7-8月,本研究利用包裹式液流传感器对黄土丘陵区羊圈沟小流域的沙棘树干液流速率进行了连续观测,采用了趋势预测法将夜间液流进行有效拆分,量化了夜间蒸腾和储水对夜间液流的贡献度,分析了沙棘夜间液流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夜间液流量占整日夜间液流量的14.07%士 5.64%.在小时尺度上,夜间液流与大气温度、相对湿度和水汽压差显著相关.沙棘夜间储水对夜间液流的贡献平均占比约为27.13%,夜间蒸腾对夜间液流的贡献平均占比约为72.87%;沙棘夜间储水和蒸腾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其占比主要影响因素为40-120 cm 土壤含水量.该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夜间液流趋势预测法夜间蒸腾茎干储水

    晚商"王卜贞"战争卜辞新探——兼谈周原庙祭卜辞的性质

    黄静静刁俊豪
    8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商"王卜贞"战争卜辞中(册)、(册)分别义为以册告人和征伐,"(册)侯、田(册)敌方"并非誓师或报告军情,而是商王遣使发布的战命,意即商王遣使册告侯、田征伐敌方,其后"妥余一人"读为"绥余一人",意即商王希冀侯、田保卫王身."爯册(册)+敌方"是臣子在商王面前称述商王所作伐敌之命.两句均是"特殊叙辞",用来引出后文贞问商王参战受佑等事项.与此类似,周方创制了周原卜辞,其中庙祭卜辞贞卜商王征伐周方是否受佑.这些卜辞反映了以商为中心的晚商战事情况,并形成了较固定的语言格式,对周代影响深远.

    王卜贞(册)(册)余一人周原

    泰山斗母宫钟鼓楼募化问题考证

    朱学斌张冶
    9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泰山斗母官钟鼓楼碑文所记募化的时间和动机存在不少疑点,根据校正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创修斗母官钟鼓楼记》碑文与相关文献对读可推断,同碑题名实际上并非同一批次而各有所求.由于不同轮次募化前后的人事史迹差异明显,难以完全糅合为一体,因此,在碑文仍露出弥合不严的蛛丝马迹.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可以推断,从乾隆五十二年(1787)到乾隆五十三年,前后共有三类社会群体参与了斗母宫钟鼓楼建设:第一批为漕运总督毓奇偕卫所军官及原浙江布政使孙栝,其中漕运职官意在祈雨,而孙栝则祈求面圣后仕途无虞;第二批为兖州总兵官柯藩的布施,既为祈雨,也在政治形势不明朗时为自己进京能顺利陛见而祈福;第三批是捐资的普通檀越,因为住持心海此次筹建用工精致相比一般道庙立志更为宏大而需要更多资金.乾隆五十二年下旨要求各地禁毁去思德政碑,而地方官员既想积累功德福报又不愿太过张扬引起注意,因此,碑文有意隐去乾隆五十二年容易引发争议的首轮募化,将其内容与其后两次募化相糅合,以降低政治评价可能带来的风险.

    清代泰山清代地方官考核清代政治评价泰山斗母宫碧霞元君

    传说、庙会与文化认同——曹仙媪信仰的地方生成及时代反思

    刘霄
    10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曹仙媪信仰是流传于山西大宁、永和与陕西延长、宜川等地的民间祭祀活动,它最初由马斗关曹仙媪坐化升仙传说演化而成,并伴有庙会祭祀传统,后来随着信众被赋予的神职功能的不断扩大,造人、育民、治水、抗婚、坐化、显灵等传说不断附会、壮大,曹仙媪也一跃成为"箭垛式"全功能河渎大神——黄河仙子.综合地方典籍、祠庙碑刻、文史档案及田野采访资料,梳理曹仙媪信仰的地方生成并对其当代传承、传播与发展提出建议,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旅融合与转型发展.

    马斗关曹仙媪黄河仙子保护传播

    金末壬辰之祸与元好问生命意识之转变

    王静
    12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壬辰之祸是元好问生命的转折点,也是他生命意识发生变化的节点.壬辰之祸以前,元好问的生命意识主要在于出仕为民、建功立业和留名青史;壬辰丧乱中,由于时局紧迫和大量鲜活生命的陨落,其生命意识突出表现为救生灵;经历壬辰之祸后,元好问生命意识的内涵发生转变并丰富:生命的自我实现由出仕为民、救生灵转变为传承金源文脉.他从"自传记忆"出发,用文学创作成就个人、家庭及中州文脉的生命不朽,赋予生命以活力和永恒.经历壬辰之祸的元好问以建立心灵隐逸空间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隐逸和自由理想.他的生命意识转变之底色在于其父、师长的生命启蒙,以及他自觉的儒士、诗人身份意识.

    金末壬辰之祸元好问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