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生态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Journal Environmental Ecology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江苏省城市交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分析

    黄蕾刘俊豪刘榆欣鞠小玉...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江苏省各城市 2001-2021 年的面板数据,结合IPCC碳排放测算方案运用"自下而上"方法完整测度了江苏省城市交通运输部门碳排放量,运用两级LMDI加法分解模型分析了 8 个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和影响异质性.结果表明:关于时序变化趋势,江苏省交通碳排放经历了 3 个阶段,2001-2005 年为高速增长阶段,2006-2013 年为中速增长阶段,2014 年至今为低速增长阶段,增长率持续稳定在 10%以下;关于空间变化趋势,江苏省交通碳排放量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苏州碳排放量约占江苏全省的 1/3;关于驱动因素,江苏省交通碳排放的促增因素为能源效率、经济水平、公共交通饱和度、绿色植被覆盖率、人口规模,促降因素主要为产业结构、公共交通参与度、土地利用结构,其中经济水平是首要的促增因素,公共交通参与度是主要的促降因素.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LMDI方法驱动因素

    全生命周期视域下绿色建筑碳排放测算与减排效果研究

    卢喆王鹏
    9-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业存在高能耗与高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为助力建筑业实现"双碳"目标,本研究从全生命周期视域出发,借助BIM技术与OpenStudio能耗模拟技术,细化构建了住宅建筑碳排放测算模型,为今后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研究案例以传统住宅建筑单体与绿色住宅建筑单体为研究对象,从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分析两者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与传统住宅建筑相比,绿色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低,在运行阶段拥有更好的节能减排效果,但绿色住宅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高于传统住宅建筑.本研究可为中国建筑业节能减排战略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BIM能耗模拟节能减排

    地铁建设期碳排放核算研究进展

    张立国穆心彤程小乖刘蕾...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变暖是人们高度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碳排放成为研究热点.交通运输行业会产生大量能耗,地铁作为一种安全环保的交通方式正高速建设,建筑行业又具有较大减排空间,故对地铁建设期碳排放进行核算有助于预测碳排放趋势并为碳减排提供研究基础.本研究总结了地铁建设期碳排放核算在评估方法选择、系统边界划分、清单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学者们多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使用排放因子法,将碳排放来源划分为建材生产、材料运输和现场施工 3 个阶段开展碳排放研究.本研究就现有清单分析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占比最大,且钢筋、混凝土、水泥是主要的高碳排建材,依此提出了地铁建设碳排放核算的基本研究方法及减排思路.

    地铁建设期碳排放生命周期理论排放因子法清单分析

    广东省陶瓷行业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法初探

    杨帆刘超夏磊刘慧...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瓷行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材料,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工业行业.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电力行业由广东试点市场转入全国碳市场交易,陶瓷作为高碳排放行业,已经确定作为下一批纳入广东试点市场的行业之一.基于陶瓷企业工艺特点,结合各碳交易试点陶瓷行业配额分配方法,以及广东省陶瓷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和现行其他行业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采用基准法结合历史强度法或全部采用历史强度法是广东省陶瓷企业碳排放配额的选择方向,同时在配额分配时可以考虑兼顾能源结构优化的鼓励政策.

    陶瓷碳排放配额分配广东省

    中国地区间贸易隐含碳转移及碳泄漏特征分析

    陈歆闫一萌那晓红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中国地区间的协同碳减排,减轻区域贸易活动中的隐含碳排放转移和碳泄漏现象对全国碳减排目标的削弱影响,本研究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地区间贸易隐含碳排放总量进行测算和可视化分析,并从碳泄漏视角分析了贸易隐含碳流动路径的特征.主要结论:贸易隐含碳的输入输出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净输入区域主要包括华东和西南地区,净输出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从第二产业发达或能源资源富集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地区间碳泄漏流通格局与地区间贸易隐含碳相对集中的流通路径基本一致.

    区域贸易隐含碳碳泄漏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生态敏感性评估研究进展评述

    安阳徐昔保李景宜杨正忠...
    38-4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敏感性评估是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潜在风险进行的预测与分析,是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和生态保护的重要依据.以"生态敏感性"和"ecological sensitivity"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系统梳理了生态敏感性评估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总结,讨论现阶段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未来生态敏感性研究提出展望.结果表明:生态敏感性从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以来,已形成了较成熟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在不同尺度生态敏感性评估与时空演变格局 2 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生态敏感性被广泛应用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区划、生态修复、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等规划设计与生态保护实践.未来研究需重点加强生态敏感性影响因子遴选、不同尺度评价方法以及敏感性分区阈值方法的研究.

    生态敏感性生态安全格局生态修复CiteSpace

    长三角区域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洪蕾刘冬徐梦佳邹长新...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在地方环境管理、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推动长三角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空间自相关检验等分析法,探索长三角区域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自"十二五"时期以来,长三角省级层面年均发布的生态环境标准数量由 6.4 上升至 33,市级层面由 0.2 上升至 13.5,增长趋势显著.现阶段约 60%的水、气、土及生态领域的地方标准在省级层面制定发布,40%的地方标准由市级部门制定发布,研究领域不同,地方标准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Moran's I指数分析显示地方市级生态环境标准在空间上呈现自相关较弱、相邻市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长三角南部地区地方标准发展增幅相对较快;区域绿色发展全局空间集聚效应显著,发展低值区主要聚集在长三角北部,高值区域同样聚集在南部地区,但城市绿色发展与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显著性较弱.地方标准与经济发展显著相关,地方标准总量增加 1%,上海、江苏、浙江与安徽的经济分别增长 0.952%、0.766%、0.883%与 0.915%,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为 0.876%.人均GDP、开放式经济与商业经济是地方标准制定发布的主要经济影响因子,因此全面提升综合实力,进一步强化开放式、共享式的经济,增强商业经济发展将有利于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构建,可加速区域标准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长三角地方标准时空格局演变影响机制

    基于生态质量指数的湖北省县级尺度生态质量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代雨婷刘海张媛
    5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质量是区域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准确地评价生态质量对于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根据《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基于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和环境统计数据等,以县区为评价单元,研究了2016-2020 年湖北省生态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在整体尺度上,湖北省生态质量状况良好,均为"一类";其中,2017 年生态质量指数值为 5 年来最高值,2019 年最低,整体上呈"N"形变化趋势.2)在县区尺度上,103 个县区的生态质量等级主要为"一类"和"二类",生态质量呈"中心低、四周高"的空间分布格局.3)生态格局指数和生态胁迫指数是影响湖北省生态质量的主要因素,两者均与生态质量指数呈显著强相关(p<0.05),相关性系数分别为 0.8598 和-0.8981.4)水源涵养功能区内生态质量指数和人为胁迫指数间相关系数为-0.2523,两者无显著相关性(p<0.05);城市区内生态质量指数与生态宜居指数间相关系数为 0.3705,呈较弱的正相关(p<0.05);其他区域内生态质量指数与生态活力指数间关系极弱,相关系数为-0.1760.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湖北省生态质量遥感解译生态质量指数

    城市扩张过程中沈阳市扬尘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袁俊斌张峥李杨问青春...
    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沈阳市为例,基于国产高分遥感影像,采用景观生态学格局指数和3S技术,对城市扩张过程中新增扬尘源斑块的结构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和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2020 年,沈阳市新增扬尘源斑块 1349 个,共 50.9 km2,主要分布在沈阳市三环至五环内,以北四环、南四环和西南五环分布最为集中,各市辖区中,浑南区、沈北新区和铁西区最为集中,浑南区和皇姑区新增居民建设用地面积占比最大,大东区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占比最大.2016-2020 年,沈阳市扬尘源斑块数量呈持续增加趋势,但 2018 年后扬尘源斑块数量增加速度呈下降趋势.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是影响沈阳市扬尘源斑块增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沈阳市城市扩张扬尘源建设用地裸土地

    面向江豚生境需求的长江干流(铜陵段)生态流量过程研究

    杨薇董伟萍丁杰伟谢湉...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江豚是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种,满足其生境需求的生态流量过程是长江干流生态需水研究的关键.为科学明确保障长江江豚适宜生境的流量需求,采用水文改变指标法和变化范围法评价长江干流(铜陵段)水文情势变化.以水深、流速为限制因子,通过栖息地模拟法获得适宜江豚栖息的生态流量范围,耦合水文学法结果,推荐月尺度的生态流量方案;结合流量组分特征进行高流量脉冲设计,综合确定生态流量过程.结果表明:1)长江干流(铜陵段)水文情势改变度达49.74%,为中度改变,且流量事件主要以枯水流量和高流量脉冲为主,环境流量事件趋向单一化;2)长江江豚栖息地适宜流量范围为 19000~31100 m3/s,最佳适宜流量范围为 22500~28500 m3/s;丰水期适宜范围为 27000~31000 m3/s、35000~45000 m3/s、60000~62000 m3/s;高流量脉冲事件为流量值高于 39100 m3/s时,其持续时间至少在 3d以上,并以高流量脉冲峰值上限 48000 m3/s作为小洪水发生的初始值.本研究成果可为长江干流江豚生境保护和生态调度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为切实推进长江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生态流量江豚保护水文学法栖息地模拟法长江干流铜陵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