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污染与防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污染与防治

金均

月刊

1001-3865

hkzzs@163.com

0571-87986875;87998967

310007

杭州市天目山路109号

环境污染与防治/Journ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rol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最早创刊的环境保护专业期刊之一,目前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数据库(CSTA)刊源。本刊内容包括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环境监测和分析方法、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环境规划和预测、环保政策法规、环境管理、及企业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学术研究、综述、专论、调查报告和经验介绍等。介绍最新的环境保护设备和仪器,报道国内外环境保护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江苏省典型喷涂行业涂料替代与末端治理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效益评估

    夏思佳赵秋月季军宏陈凌霄...
    1775-1778,1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洁涂料替代与末端治理是工业喷涂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的重要途径。基于江苏省典型喷涂行业研究评估了涂料替代与末端治理的VOCs减排效果。结果显示,水性涂料替代溶剂型涂料,涂料中VOCs含量可以大大降低,而且臭氧生成贡献大的芳香烃也会大大减少。末端治理设施对非甲烷总烃(NMHC)的治理效率平均可以达到60。2%,活性炭吸附是当前应用最广的技术,但燃烧才是治理效率高、芳香烃去除效果好的未来应推广技术。总体而言,水性涂料替代溶剂型涂料VOCs减排效果显著,VOCs末端治理设施应进一步推广,并逐步用燃烧技术代替活性炭吸附技术。

    工业喷涂挥发性有机物涂料替代末端治理减排效益

    南京市秋季一次典型O3污染过程影响因素及来源解析研究

    蔡沅辰于馥玮高丽波母应锋...
    1779-1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南京市空气自动监测网络、O3激光雷达以及风廓线雷达数据,利用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HYSPLIT)模型、O3生成潜势(OFP)以及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对2021年9月22-26日南京市秋季一次典型O3污染过程的影响因素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此次典型O3污染过程中,高温、低湿和强光照等气象条件促进O3生成,风速风向影响O3水平和垂直方向输送,造成O3浓度高值区的时空变化;2)污染过程前期O3生成处于挥发性有机物(VOCs)控制区,污染过程的中后期由VOCs控制区向协同控制区过渡;3)OFP贡献排名前两位组分分别是挥发性含氧有机物(OVOCs)和芳香烃,前者在污染峰值阶段贡献明显,后者在污染累积阶段贡献明显;4)PMF解析结果显示VOCs主要来源分别为机动车排放源(39。4%)、燃烧源(22。8%)、化工排放和溶剂使用源(18。8%)以及油气挥发源(12。9%)。

    典型O3污染气象条件O3生成潜势正定矩阵因子分解

    基于示踪物监测的生物质燃烧对浙江省大气细颗粒物影响研究

    晁娜王琼真蒋琦清孙琴琴...
    1788-1794,18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在浙江省11个地市同步采集大气细颗粒物(PM2。5)样品,测定PM2。5中生物质燃烧典型示踪物——左旋葡聚糖(LG)及K+的浓度,分析生物质燃烧对PM2。5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LG年均质量浓度为43。3 ng/m3,LG的季均浓度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衢州、丽水LG浓度偏高,海岛舟山LG浓度最低。LG浓度与气温相关性最强,气温高于25 ℃时LG浓度较低;气温低于18 ℃时LG浓度较高;当气温介于18~25 ℃时,LG浓度受相对湿度影响明显,当相对湿度高于90%时LG浓度会明显下降。大多样品LG/K+小于1,表明浙江省生物质燃烧以农作物残余物燃烧为主。根据示踪物简化模型估算,生物质燃烧源对浙江省PM2。5中有机碳(OC)的平均贡献为8。5%,冬季贡献率高达16。3%。研究结果将为浙江省PM2。5污染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撑。

    生物质燃烧左旋葡聚糖时空分布气象参数K+有机碳浙江

    隽水河上游典型县域地下水水化学来源解析及影响因素分析

    蔡爱民郭静杨虎成高杰...
    1795-18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通城县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基于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离子比值关系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等,研究了地下水主要离子分布特征、来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通城县地下水pH均值为6。84,以弱酸性水为主,溶解性总固体(TDS)均值为138。41 mg/L,属微咸水,阳、阴离子分别以Ca2+和HCO3-为主,K+、Mg2+、Cl-和NO3-分布因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变异性;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Na型;地下水化学特征主要受碳酸盐岩溶解等水岩相互作用影响,人类活动及阳离子交换作用对水化学组分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离子来源影响因素隽水河

    沁河下游某农村地区地下水锰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董丽丽邢明飞崔鹏煜王海邻...
    1804-1809,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沁河下游某农村地区21组浅层灌溉井水、深层集中饮用井水以及井口周边土壤中的锰含量,揭示地下水中锰来源、分布特征和成因,并对地下水锰污染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河流、土壤锰含量处于正常水平。浅层灌溉井水和深层集中饮用井水锰质量浓度分别为0。001~0。391、0。003~0。252 mg/L,点位超标率分别为33。33%和76。19%。相关性分析表明地下水中锰含量主要受氧化还原电位(Eh)的影响,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区域内成田地质为富含有机质的黄河冲积物、亚黏土、细砂层,含水层水流滞缓,呈现还原环境,导致沉积层中锰以Mn2+形式大量溶出。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深层集中饮用井水中锰非致癌风险指数为0。000 8~0。065 9,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地下水成因分析健康风险评价

    医疗废物摩擦热处理技术应用实践

    黄冠中陈伟星谭映宇陈方正...
    1810-1813,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摩擦热处理技术研发了医疗废物消毒—脱水—减容一体化智能处理设备。结果表明,医疗废物经该设备处理后消毒效果和污染控制能满足相关标准,可用于就地化、分布式等多种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场景,可补齐偏远地区的医疗废物处理设施短板,其处理的技术成本低于其他医疗废物处理技术,具有一定的市场应用前景。

    医疗废物摩擦热消毒无害化

    漆酶在酶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进展

    江梓昱牛紫焱孙凯
    1814-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漆酶作为一种绿色、可再生和理想的能源资源,在生物燃料电池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较大的商业价值。与传统的石化燃料电池相比,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类绿色环保电池。生物燃料电池包括微生物燃料电池(MFC)、酶生物燃料电池(EBFC)和混合生物燃料电池(HFC),其中EBFC备受研究者关注。鉴于漆酶具有高氧化还原电位及环境友好性,它已成为EBFC的首选阴极生物催化剂。简要综述了 MFC、EBFC和HFC的基本特性,全面总结了漆酶生物燃料电池(LFC)在电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价值,旨在为开发稳定、高性能的新型LFC奠定理论基础。

    生物燃料电池漆酶固定化电子转移电极材料

    城镇污水处理厂挥发性硫化物的排放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丁家正谢文玉王庆宏梁家豪...
    1822-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挥发性硫化物(VSCs)嗅阈值低、毒性强,由其引发的恶臭污染是当前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难题。城镇污水处理厂作为VSCs的重要排放源,对其有效治理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总结了城镇污水处理厂VSCs的排放特征及源头控制技术和末端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旨在为城镇污水处理厂VSCs控制技术的开发和工艺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城镇污水处理厂挥发性硫化物排放特征控制技术

    悬浮沉积物对水体氮循环N2O产生与排放过程的影响综述

    严欣睿刘松琪李子玉陈艳琦...
    1829-1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水体中多种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都会导致沉积物再悬浮,形成悬浮沉积物,它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等特点,在水体氮素迁移转化,特别是温室气体N2O产生与排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因此系统阐述了悬浮沉积物在氮循环过程中产生N2O的机制与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悬浮沉积物浓度、粒径、组成等特性对氮循环中N2O的影响。建议未来进一步深入探讨悬浮沉积物影响N2O产生的规律及关键因素,并建立实际水体的N2O监测机制以及调控与减排模型,为进一步控制水体氮素污染、完善水体N2O排放机制、制定温室效应缓解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悬浮沉积物自然水体氮循环N2O

    中国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汪思颖韩绮张立秋封莉...
    1834-1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下水污染防治对淡水资源保护与水体污染缓解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比近年来中国地下水与地表水水质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地下水污染加剧的成因。总结了常用的地下水污染监测识别与治理修复全过程的方法和技术,包括监测井、环境地球物理方法、示踪剂方法、异位修复技术、原位修复技术和监测自然衰减技术,分析了各技术的特点及相关行动案例。提出要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精确刻画污染场地水文地质特征,利用污染场地大数据与数值模拟模型明确地下水污染物时空演变规律,推进绿色可持续修复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应用,为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污染加剧成因监测识别治理修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