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刘济远

双月刊

1674-831X

yishixuebao@126.com

0731-88228163

410205

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三路1015号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学术性、时代性、创新性、师范性为办刊宗旨,以质量求生存、谋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百年共青团社会治理效能的"十四五"规划再提升

    黄永鹏苏杉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一直是共产党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得力助手."十四五"规划要求共青团进一步发扬团结、引领青少年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其激发青年智慧、凝聚青年共识、动员组织青年群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政治引领作用和整合社会治理资源、教育引导青年群体健康成长、促进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社会服务作用.为此,共青团需要从提升内部组织能力、推动服务重心下沉、促进社会治理成果高效转化这三个方面来提升共青团的社会治理效能.

    "十四五"规划共青团社会治理效能

    习近平生态福祉论的基本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

    胡长生李娇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与日俱增.习近平关于生态福祉的重要论述,科学地揭示了增益人民生态福祉对于提升人民美好生活品质的至关重要性,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价值旨趣,也充分彰显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根本宗旨要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提高生态质量与稳定性,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制度机制,进一步培育新时代生态文化,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性,为增强新时代生态福祉提供物质基础、经济支撑、制度保障、精神引领和主体力量.

    人民生态福祉基本内涵价值意蕴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百年嬗变

    董在全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纪念话语是政治主体达成纪念目的,传播政党文化、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规训、凝聚和动员社会力量的重要载体.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历史际遇中对辛亥革命产生了敏锐的感知和分歧的解读,这既是话语框架演进的必然,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话语调适上的昭彰.辛亥革命纪念的话语旨趣随时代发展呈现出嬗变之势,从突出"启蒙与革命"的话语自主到突出"动员与建设"的话语自觉,从突出"整合与改革"的话语自为到突出"赓续与复兴"的话语自信,这套价值言说俨然成为从实践映照、现实写照、理论关照三个层次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关键入口.

    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纪念话语嬗变

    县域城区小学课后服务的困境、归因及路径选择——基于湖南省慈利县L小学的个案研究

    李金国佘祎谢立红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减"政策的落实是关涉到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各个层面的系统教育问题,而校内课后服务是学校切实贯彻"双减"的一项重要工作.调查发现,县域城区小学在校内课后服务工作中存在忽视政府主导作用、教师被动参与课后服务、个性化课程师资紧缺、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等困境.其原因表现在利益各方服务目的差异大、教师工作量和时长剧增、课程内容不符合期待、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培训与监管.为此,政府、学校、社会、家长等各方力量需明确服务宗旨,突出课后服务育人导向;建立协同服务机制,合理界定责任边界;细化课后服务政策法规,促使课后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引入优质师资力量,丰富课后服务课程资源;构建课后服务评估体系,完善课后服务管理,从而扎实推进县域城区小学课后服务发展,切实落实"双减"工作.

    双减县域城区小学课后服务

    乡村定位与使命担当:公费师范生精准培育研究

    谢泉峰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费师范生制度自实施以来,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也存在着培育出来的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等突出问题.分析公费师范生培育中存在的方向偏离,发现公费师范生培育与非公费师范生培育要有所区别,乡村定位应作为公费师范生培育之锚向,基于乡村培养人才,立足乡村从事教育,发展乡村振兴文化.推动师范院校与乡村实际相结合,视公费师范生为火种,在培育过程中给其职业信心,让其展现价值,促其思想解放,采取精准培育策略,使之担当起振兴乡村文化的使命.通过精准重设价值取向、精准重构课程体系、精准重组教学方式,实现对公费师范生的精准培育.

    公费师范生教师教育乡村教育精准培育使命担当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之五大任务

    何云峰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建设面临五大基本任务,分别是在全社会确立关于劳动教育的正确观念体系,制定明确的劳动教育目标体系,设置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确定符合学生各个发展阶段特点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以及形成健全的劳动素养评价制度体系.只有这五大体系建设达到了预定目标,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全面地形成五育并举的基本国民教育格局.

    劳动教育立德树人课程体系五育并举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劳动教育全过程的价值意蕴、现实困顿及路径突破

    胡芳杨月荣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劳动教育是夯实高校学生的劳动奋斗精神,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应有之义,在强化习近平劳动观的思想引导力同时能够提高高校育人活力,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的手段形式,从而保证习近平劳动观在实践中发展.以劳动创造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对历史本体的科学阐释.崇尚劳动是社会主义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天性,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劳动教育呈现出一些新方式、新特点、新载体等新的特质,但仍然存在资源匹配"内外合力"相对不足,利用劳动平台乘风育人的手段方法相对较弱,劳动宣传话语难以契合高校学生的个性需求,劳动精神在凝聚高校学生力量方面成效略浅等现实问题.需要不断强化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熏陶,形成"内外合力"整合资源,锻造更加接地气的劳动教育话语场,拓宽平台不断丰富劳动实践内容,才能将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劳动教育全过程,谱写"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

    习近平劳动观高校劳动教育全过程

    澄清与引申:劳动幸福权理论的合法性与两种属性

    潘二亮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于劳动幸福权理论主要存在两点异议:劳动幸福的客观性与权利性.劳动幸福权理论是从"自觉且自由"的劳动去理解幸福的,劳动幸福不是指主观的劳动幸福感,而是指最高层次的幸福——自觉且自由的劳动.经济的社会形态,特别是资本经济的社会形态决定了劳动的二重性,即幸福与不幸福,又由于劳动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正义、行为正当的基础.因此,劳动的二重性必然要求劳动幸福成为一种权利,并且是最高的人权,实现劳动幸福权是每一个人不可剥夺的初始权利.劳动幸福权理论正是奠基于对幸福的自觉且自由和对劳动二重性的现实理解之上的.劳动幸福权理论具有价值与方法两种属性.其价值属性为超越资本主义社会价值体系,建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提供了指南,而其方法属性为我们剖析社会问题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劳动幸福权客观性权利性价值属性方法属性

    论城乡劳动场域联动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杜庆芳余文武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对我国劳动教育发展滞缓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思索城乡劳动教育发展的可行路径,且用举例论证剖析城乡劳动场域联动有利于增加城乡劳动文化交流的机会,拓宽城乡发展劳动教育的渠道,促进城乡劳动主体的全面发展.并强调工厂、社区、农田和大棚作为具体实践方向的重要意义,以及在联动过程中分别突出其现代化、公益性、实践性和体验性等特性.

    劳动教育城乡劳动场域实践路径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薄弱学校研究(1992—2021年)可视化分析

    袁耀宗蒋蓉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计量统计法和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中收录的该主题研究文献样本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薄弱学校研究大体经历了萌芽初探期、高速增长期、波动发展期三个阶段;薄弱学校研究主体多元,但核心作者间及主要机构间的合作均不够紧密;已有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薄弱学校形成原因与改进意义、薄弱学校改进策略、国外薄弱学校改造经验借鉴和农村薄弱学校专题探讨等方面;政府调控和政策指引下进行外部帮扶和薄弱学校"内生发展"等领域的深度研究还需要予以更多关注.

    薄弱学校中小学教育学校管理教育公平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