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刘济远

双月刊

1674-831X

yishixuebao@126.com

0731-88228163

410205

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三路1015号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学术性、时代性、创新性、师范性为办刊宗旨,以质量求生存、谋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实践论》《矛盾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黄永镇
    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践论》《矛盾论》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进行了系统的哲学论证,并对否定此结合的主观主义作了深刻的哲学批判,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两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经验、中国传统哲学、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相结合,在理论内容、理论素材和表达形式上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堪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辉典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哲学范式.当今,重温"两论"的理论精髓,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

    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全球文明倡议的多维探析

    李明磊刘晓玲
    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文明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国际社会贡献的公共思想产品,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意义.全球文明倡议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思想精华,赓续了中国共产党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优良传统,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四个共同倡导"从逻辑前提、价值指引、动力支撑以及实践指向等维度高度凝练了全球文明倡议的基本内涵.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等方面彰显了独特价值.

    全球文明倡议习近平文化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

    中小学语文革命文化经典篇目的构成、递嬗及其启示

    曾晓洁何荟锟鄢波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人教社5套111册中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出现3次及以上的41篇经典篇目进行文本细读与纵向比较,发现革命文化经典篇目的内涵与时代明显相关,革命斗争精神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其核心主线,确定的28位作者基本是革命亲历者或其重要关系人,涉及5种文体但均以革命史实为创作基础,数量变化经历了3个时期的批量进入、21世纪初的批量删除及统编版的重新捡拾.建议紧扣革命文化内涵要素,从语言文字切入实现多方位育人价值;增补作者、背景等相关信息,促进文本真实性的理解;适量增加富含人民中心、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等内涵的篇目,精准回应现实需要.

    中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经典篇目构成递嬗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乡村形象:符号阐释、价值意蕴与优化路径

    刘珊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文教科书是存储乡村记忆、建构乡村形象的关键载体,其对乡村的书写直接影响学生对乡村的认知.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乡村类选文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从乡村景观、乡村人物和乡村文化三个维度出发,探究教科书建构的乡村形象.研究发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景观符号上,凸显原生态的乡村底色;在人物符号上,刻画正面、积极的村民形象;在文化符号上,承载丰富、多元的乡土文明.新的时代背景下,语文教科书塑造乡村形象应注意:坚守中华文化价值立场,精心选择乡村形象内容;优化乡村选文在教科书中的分布,力求均衡合理;提升教材中乡村类选文的教学性,促进课程转化.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乡村形象

    乡村教师角色百年嬗变与时代重塑

    黎兴成王晓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乡村教师角色变迁历程发现,乡村教师角色定位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大致经历了政治工作者、知识传授者、乡土坚守者、专业知识分子和"新乡贤"五个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乡村教师角色定位伴随着国家战略,在变与不变中不断丰富发展,乡村教师始终承担着知识分子角色,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角色功能从单一走向融合.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教师成为游离在乡村场域之外、游走在城乡之间的"局外人".新时代,乡村教师应深深融入乡村场域,从乡村"局外人"转向乡村"局内人",实现教育角色、社会角色和文化角色的时代重塑.

    乡村教师教师角色政策变迁乡村振兴新乡贤

    教育公理视域下个体成人的逻辑、目标与路径

    蒋己兰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个体成人就是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文化人、社会人,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人的教育是一种成全个人天性、实现个人价值、揭示人之为人本质的教育,具有深刻的教育公理意蕴.个体身上存在着天赋的自然力,通过教育活动,能动地开启个人智慧,运用反身方式进行自我观照,并按照美的规律构建自己,在环境的中介作用下逐渐发展成人.个体成人的目标就是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更美好、更高尚、更智慧的自己,不仅追求个体生命的卓越,而且能够真正达成个性解放.个体成人有其自我成长和自我超越的实践路径,实现肉身成人、社会成人、精神成人,最终指向个体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个体成人教育公理家校社协同育人生命整全

    生命教育项目式学习:内涵、价值与实践路径

    任芳德刘慧
    45-5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命教育进入中小学课程教学是必然走向,项目式学习为生命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生命教育项目式学习以生命教育为核心内容,以项目式学习为教学载体,引领学生回归真实生活寻找生命问题的答案,具有一定的课程价值、实践价值和育人价值.具体实践过程可以分为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三个阶段,基本遵循挖掘生命问题—选取学习项目—创设学习情境—增强互动探究—呈现学习成果—进行多元评价的实践路径.

    生命教育项目式学习核心素养生命成长实践路径

    外国文学课程中的国家意识培育:基本内蕴、现实审视及实践进路

    邓桂英曾鸥影杜俊枢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意识培育是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应有之义.外国文学课程国家意识培育的教学着力点在于:在中外文学与文化比较和互鉴中树立坚定的中国立场意识与文化自信意识,以及在开放的全球视野中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但教师自身国家意识淡薄、育人责任意识缺位,教材文化内容有失均衡、国家意识元素匮乏,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单一、隐性教育方法滞后等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外国文学课程中的国家意识培育.在外国文学课程思政中推进国家意识培育,需提高国家意识培育的科学认识、深挖隐含国家意识的教学资源、探索渗透国家意识的教学方法,通过显性与隐性、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式,打破既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切实落实国家意识培育的预期目标.

    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国家意识

    新工科背景下思政教育多元融合困境与模式优化研究

    蔡弘杨文娟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契合新工科的基本要求,围绕三全育人格局,在分析新工科学生思政教育现状和特点基础上,梳理思政元素融合过程中"未能入心""难以渗透""一概而论"等问题.通过优化现有思政教育模式,解构十大育人元素,融育以学生发展需求为中心的多元协同机制,内化思政教育的内容,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备高尚品德和深厚社会责任感的工科人才,从整体上提升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为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新工科思政教育人才培养多元融合

    电子信息类大工匠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峰张星邓囡宣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服务"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湖南省积极推进"新三样"建设,推动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产业迅速发展.产业的发展与转型对高校新型电子信息类工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产业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机制偏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在专业设置上,各专业群相对孤立,未能充分考虑专业之间的共享与互补关系;三是校地企合作形式化、表层化,缺乏健全的合作机制与保障措施;四是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真实企业项目的锻炼经验,双师双能型师资严重不足.基于以上问题,亟需在深入分析新形势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影响及当前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学校-地方-企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两发展、三合作、四协调"的培养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产业的需求.

    电子信息大工匠校地企合作四链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