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刘济远

双月刊

1674-831X

yishixuebao@126.com

0731-88228163

410205

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三路1015号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学术性、时代性、创新性、师范性为办刊宗旨,以质量求生存、谋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926年毛泽东"农村教育问题"授课笔记研究——基于日译本与"冯文江笔记"的比较

    彭程骆梓奇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教育问题"是毛泽东1926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的重要课目之一.对其日译本进行回译,并与此前作为孤本的冯本进行对照、勘误和进一步分析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毛泽东授课内容进行补充、还原,充实和丰富毛泽东著作的内容,进一步深化对毛泽东早期农村思想的认识,其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十分重大.

    毛泽东农村教育农民运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守正创新

    耿盛洁李冰辉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一脉相承,不可分割.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同构性主要体现在文化作用、文化立场和文化发展理念三个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发展性主要体现在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从单一的文化发展目标到多维度的文化使命,从明确意识形态在传统安全领域的重要性到深刻阐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从注重西方先进文化的引入到更加重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从关心中国文化的建设到关怀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五个方面.将二者作为有机整体来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守正创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同构性发展性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时代价值、战略举措、重要关系

    吴传毅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有利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战略举措包括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要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素流动与资源配置的关系,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关系.

    城乡融合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土地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协同发展

    空间生产力视角下湖南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林道成王韬钦
    26-3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南省"一带一部"战略定位与"三高四新"的美好蓝图,凸显了空间及产业布局意义上该区域重要的枢纽作用.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相结合,分析了当前该省基于空间差异化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在生产力的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两个维度上探讨湖南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挑战,并基于空间差异化理论以及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际要求对湖南省作出了部分建议:一是以科技赋能产业为重点优化创新要素的空间配置;二是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加强产业、科技、社会的多维空间融合;三是构建以新型生产关系为手段激活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机制.

    新质生产力湖南省因地制宜空间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一种区域性生成模式:媒体深融、品牌战略与"网文湘军"赋能湖湘经济的实践路径

    祝丽君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聚焦区域内优质资源的整合.在融合创新的基础上发展有特色、可持续的区域经济.数字经济时代,新媒体文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凸显.作为文化产业引擎的网络文学,既是内容生产的源头,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的首要锚点."网文湘军"的当代书写应该着眼于湖湘文化的独特性,以塑造湖湘经典文化品牌为目标,利用湖湘媒体资源优势,赋能湖湘区域经济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区域性生成模式提供可行性样本.

    网文湘军区域经济新质生产力实践路径

    民国时期小学教材插图的编绘理念、特点及当代启示

    肖菊梅杨淑萍
    42-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教材插图的编绘折射出独特的图像理念与时代特色.教材插图在重视学生兴趣、提倡实用主义、彰显家国情怀等编绘理念的指引下,呈现出灵活多变的插图编排方式、审美多元的插图编绘风格、守正创新的插图绘制内容等重要特点.通过探究民国时期小学教材绘编的插图,可为当前小学教材插图的编绘提供镜鉴:注重教材图像启智育美,坚守插图编绘的童趣性;统筹个人与社会的需要,彰显图像绘制的实用性;提倡中华文化吐故纳新,助力插图设计的创新性.

    民国小学教材插图编绘

    挑战与重构:新时代小学英语教师专业身份研究

    张梦雪王璜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小学英语教师的生存状态和意义感受,也要求其专业身份进行相应的重构.当前小学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在制度执行、职业操守、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彷徨观望动力不足、职业倦怠责任感弱化等.新时代小学英语教师要勇挑改革重担,注重教学实效,做教育改革的推动者;要加强职业操守,弘扬师德师风,做社会道德的示范者;要筑牢专业根基,完善知识结构,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要提升信息素养,赋能英语教改,做智慧教育的实践者.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国家发展需求来调整和规划自身的专业发展,既要有顺势而为、借势而上的格局和担当,也要有聚势而强的信心和勇气.

    新时代小学英语教师专业身份挑战和重构

    乡村定向教师"在地化"专业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孙明娟郭梦欣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是补充乡村教师队伍的关键举措,"在地化"专业发展是当前教师教育领域回应乡村教师培养的新方向."在地化"专业发展包括空间在地、情感在地、发展在地三重内涵.定向教师"在地化"专业发展面临着生活学习隔绝于乡村空间、情感归属游离于乡村社会、专业发展悬浮于乡村场域三方面困境.其中,社会发展"城镇化"、培养模式"同质化"、教师队伍"边缘化"是导致定向教师难以在乡村社会中找到归属感的制约因素.为此,需要从创建嵌入乡土气息的生活叙事、打造涵养内在情感的文化生态、拓宽在地专业成长的发展渠道三个措施入手,紧抓乡村定向教师队伍建设,纵深提升育人实效.

    定向教师在地化专业发展乡村教育

    数字化红色资源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探究

    邓鹏赵学坤
    66-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思政课"代表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新形态,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是"大思政课"保持旺盛活力的必然要求.数字化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与高校"大思政课"育人目标高度契合,推动数字化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进程,有其坚实的理论依据、价值依据和现实依据.基于此,高校"大思政课"应坚持课堂首要性和阵地多元性相统一、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内容权威性和形式灵活性相统一、价值引领性和技术可控性相统一的原则遵循,通过布设数字化红色资源育人应用渠道、组建数字化红色资源育人共同体、盘活数字化红色资源育人数据库以及规范数字化红色资源育人全过程,使数字化红色资源持续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

    数字化红色资源"大思政课"育人

    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学——价值意蕴、切入点与理路取向

    简红江汪军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与使命,也更加坚定要以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为大学生人生定舵把脉的取向.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主阵地,必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奠定教学主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导向来明晰育人目标.基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探索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路方法,使大学生通过高校思政课的课堂引领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学价值与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