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科技
河南科技

宋先锋

月刊

1003-5168

nhkjzzs@126.com

0371-65528536

450003

郑州市金水区政六街3号

河南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河南省科学技术厅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权威性科技期刊。系统、全面、深入地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思想与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科技方针政策,报道科技动态,传递科技信息,荟萃科技精华,促进成果转化,追踪科技热点,讴歌科技英才,为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发挥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已成为河南科技界一个重要的科技宣传阵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矿井瞬变电磁法在水平定向井注浆技术效果监测中的应用

    王东伟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查明赵庄矿1340工作面底板是否存在岩溶发育区,并研究矿井瞬变电磁法在水平定向井注浆技术效果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矿井瞬变电磁法进行工作面底板探测,发现2个视电阻率低阻异常区.针对底板灰岩赋水特性,在低阻异常区设计2个主孔,采用水平定向井注浆技术进行注浆加固,当主孔到达预定位置后再布置定向孔进行注浆.注浆后为监测注浆效果,采用矿井瞬变电磁法对低阻发育区进行二次探测.[结果]通过分析注浆后的数据结果,并与注浆前进行对比发现,低阻发育区视电阻率增大,注浆效果明显.[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矿井瞬变电磁法可以发现视电阻率低阻异常区,并能有效监测水平定向井注浆技术的效果.

    矿井瞬变电磁水平定向井注浆低阻异常区岩溶赋水二次探测

    长龄期混凝土构件强度现场检测对比试验研究

    康鹏陈顺超刘杰宋帅...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由于受到荷载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服役时间较长的混凝土结构劣化现象严重.在不破坏结构且不影响其使用的前提下,及时准确测定混凝土强度对评价桥梁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采用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后锚固法、钻芯法等4种检测方法,在现场检测9个长龄期混凝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并做对比分析.[结果]回弹法(国家测强曲线)、回弹法(地方测强曲线)、超声回弹综合法(国家测强曲线)、超声回弹综合法(地方测强曲线)、后锚固法与钻芯法的平均误差分别-6.69%、+29.65%、+10.65%、+46.81%、+7.53%.[结论]研究发现,通过采用回弹法与超声回弹综合法得出地方曲线的强度换算值均高于国家曲线的强度换算值.

    长龄期混凝土抗压强度无损检测对比试验

    赤平投影在高速公路岩质边坡地灾评估中的应用

    杨振辉杨力龙夏自卿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高速公路岩质边坡地灾评估是为了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高速公路岩质边坡深挖路堑施工前,对项目所在区域的地质条件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以评估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可能引发和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等级,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方法]以拟建渑淅高速公路淅川至豫鄂省界段两处岩质边坡为例,对赤平投影在高速公路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对两处岩质边坡进行地质灾害现状综合评估,并提出针对性的处治措施.[结果]结果显示,赤平投影能够定性直观预测边坡开挖后的稳定状态,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处治措施提供依据.[结论]赤平投影在高速公路岩质边坡地灾评估中,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确保项目安全、顺利进行,同时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指导.

    赤平投影高速公路岩质边坡地灾评估

    基坑围护结构监测分析

    冯林林张博楠刘彬
    6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保障基坑施工安全,需要对基坑围护结构实施变形监测并对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方法]以新乡市某房建工程深基坑开挖为对象,结合当地地质情况,通过建立变形测量控制网,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形变情况及周边建筑物沉降情况进行定期监测.[结果]研究表明,围护结构墙体向基坑内位移趋势明显,位移极大点随开挖深度下移,本基坑最大位移离开挖面向下1~2 m;周边建筑物变形位移量与至基坑的距离具有相关性,距离远则沉降量小,距离近则沉降量大,土方回填结束后沉降趋于稳定.[结论]针对基坑监测探讨了三类常见问题并提出了纠正措施,提高了基坑监测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保证了基坑施工过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基坑施工变形监测围护结构建筑物沉降

    冷拌冷铺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张光鹏吴艳丽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评价冷拌冷铺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并在路面设计过程中形成设计参数,有必要对其进行试验研究.[方法]采用高温车辙、马歇尔稳定度、低温稳定性、黏聚性、低温施工和易性、水稳定性等技术指标,对冷铺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系统分析,对比热拌、冷拌及掺入RAP冷拌冷铺混合料相关性能.[结果]混合料最佳乳化沥青用量5.5%,水泥外掺1.5%,动稳定度为936次/mm,具有良好的高温抗车辙性能;浸水马歇尔试验干湿强度为78.7%,冻融劈裂试验强度为82.5%,低温及水稳定相对稳定.[结论]与掺入30%的RAP料冷拌冷铺沥青混合料对比发现,高温稳定性能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冷拌冷铺混合料>掺入RAP的冷拌冷铺混合料,掺入RAP料冷拌冷铺沥青混合料低温及水稳定均能满足规范要求.

    冷拌冷铺路用性能RAP

    XBC电池的技术布局进展

    席晓丽
    7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梳理XBC电池工艺和设备的主要技术环节,着重研究当前光伏行业头部企业的技术布局现状.[方法]统计XBC电池主要技术环节的专利文献,以及国内外重要申请人,分析了主要技术环节的演变路线和头部企业的研发重点.[结果]头部企业基本采用多技术路线并行的研究策略,寻找工艺最优解,同时为未来的市场产品迭代储备技术力量.以隆基绿能、爱旭、Maxeon为首的头部企业已率先开启XBC电池扩产.[结论]简化工艺步骤、降低制造成本,是实现XBC电池产业化的关键因素.

    光伏技术XBC

    智能水凝胶的研究进展

    杨柳青张佩
    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智能水凝胶具有高稳定性、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以及多种刺激响应性功能.开发和研究具有多重响应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智能水凝胶,可以使其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获得更多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综述了智能水凝胶的制备工艺、不同智能水凝胶的响应性机制,以及智能水凝胶的具体应用方式,重点介绍了其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进展.[结果]智能水凝胶的原料来源广泛,制备工艺多样,具有温度响应性、pH响应性、电响应性、光响应性多重刺激响应特征.因特殊的理化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智能水凝胶在药物递送、组织工程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结论]刺激响应效应的引入可以增强水凝胶的功能,扩大其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范围.智能水凝胶的研究正朝着集成多种响应性方向发展,以实现更复杂的功能和更精细的调控.

    智能水凝胶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基于LIBS技术的SCR催化剂成分检测

    刘智湘肖芝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火电厂SCR 催化剂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烟气冲蚀、氯与钒发生反应等,催化剂中的活性成分V2O5流失和载体TiO2、结构助剂WO3含量改变,催化剂活性下降.因此,催化剂成分含量的检测对于SCR脱硝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实验室配制7个催化剂定标样品,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装置进行检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得到V2O5、WO3、TiO2质量百分含量和各自特征谱线强度之间的定标曲线方程.再对8号样品(现场取样的新鲜催化剂)进行测量,验证测量的准确度.[结果]结果表明,8号样品中V2O5、WO3、TiO2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r分别为:2.7%、1.5%、1.6%,相对误差值均小于5%,测量精度较高.[结论]为SCR催化剂成分的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检测方法,可为催化剂的更换、再生管理及火电厂脱硝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SCR催化剂成分检测

    基于可见光影像的黄河流域(郑州段)植被覆盖反演研究

    郭雪白任朝栋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寻求一种高效、低廉、准确的植被覆盖反演方法,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植被覆盖监测提供参考.[方法]以黄河流域(郑州段)为研究区域,采用高分辨率可见光影像作为数据源,开展植被覆盖反演的关键技术研究.通过计算植被覆盖指数和各种算法的准确度,确定最优的可见光影像植被覆盖反演算法.[结果]经过各类植被指数反演算法结果的比对,GLI植被指数算法总体准确度为96.59%,其他3种算法的准确度较低,分别为80.94%、83.3%和83.56%.证明GLI算法可被应用在类似的植被覆盖监测中.[结论]基于无人机可见光影像进行植被覆盖反演是一种低成本、效率高、易操作的方法.

    黄河流域无人机可见光影像植被覆盖

    基于夜间灯光遥感的成都市建成区扩张时序演变分析

    林玲吴明东
    9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2007-2017年成都市建成区扩张变化及发展趋势.[方法]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基于夜间灯光数据,利用支持向量机法提取2007、2012、2017年成都市建成区,结合城市扩张强度、扩张速度、重心等指标,探讨10年间成都市建成区扩张演变趋势.[结果]结果表明:①2007-2012年,成都市建成区面积扩张了106.87 km2;2012-2017年,成都市建成区面积扩张370.08 km2,10年间建成区面积扩张明显,城市发展迅速.②2007-2017年,成都市建成区主要以成华、青羊、武侯为中心向四周扩张,各区县建成区连贯性和面积均有所增加,城市发展重心逐渐往东南方向迁移,整体呈现"中心聚集,环状向外扩张"特征.[结论]研究结果能够为成都市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成都市夜间灯光数据城市扩张重心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