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农业科学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河南农业科学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张新友

月刊

1004-3268

hnnykx@163.com

0371-65739041

450002

郑州市农业路1号

河南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等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权威性农业科技期刊。全国农业核心期刊,河南省优秀期刊,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还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形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相当多的文章被英国CAB、美国AGRIS收录。本刊自1972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立足河南、面向农村经济主战场,重点报道全省农业科技界的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已形成了鲜明的个性与特色,深受农村干部、广大科技人员、农业院校师生和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民朋友喜爱。主要栏目有:作物栽培、育种,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果树、蔬菜,畜牧兽医,水产,特种种植与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新品种、新技术、产品等。本刊信息量大,发行范围广,已成为省内外农资企业、科研院所发布广告信息的重要媒体,广大读者获取技术信息、经济信息的主要渠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牧草的重金属胁迫效应及修复机制研究进展

    吴雅芬周柳婷王义祥罗涛...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是造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植物修复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是目前重金属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多数植物品种修复能力有限,不能达到良好的重金属去除效果。与之相比,牧草易栽培、生物量大、生长周期短,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中表现出较强的修复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开发价值。结合牧草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重金属胁迫下牧草的响应特征及其对重金属的富集效果和修复机制,旨在为高效利用牧草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参考。

    牧草重金属污染修复机制影响因素强化措施

    玉米逆境胁迫响应基因ZmTPR1的表达和功能分析

    曹丽茹梁小菡马晨晨叶飞宇...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前期干旱-复水处理玉米转录组测序基础上,发现了一个响应干旱胁迫的基因ZmTPR1(Tetratricopeptide repeat 1),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探究其在不同组织及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拟南芥中的同源基因AtTPR1,分析干旱胁迫条件下纯合突变体植株的表型和生理生化指标,初步探究该基因的功能,为培育抗旱玉米品种提供基因资源。结果表明,ZmTPR1基因位于玉米的第3号染色体,编码421个氨基酸,具有保守的卷曲螺旋结构域,可能参与玉米对植物激素、干旱等胁迫的响应。ZmTPR1基因在玉米各组织中均表达,在幼茎中的表达量最高;干旱、高温、盐和缺氮胁迫均可诱导ZmTPR1基因的表达,干旱胁迫后表达量上调最明显;干旱胁迫后ZmTPR1基因在抗旱玉米自交系郑36中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敏旱玉米自交系B73。敲除AtTPR1基因后拟南芥抗旱能力下降,Attpr1突变体在干旱胁迫下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叶片萎蔫甚至干死,同时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极显著降低,丙二醛含量极显著升高。综合来看,ZmTPR1基因参与玉米对多种非生物胁迫的响应过程,并在响应干旱胁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玉米四肽重复蛋白非生物胁迫抗旱性表达模式

    不同播种灌溉方式对夏玉米出苗、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和产量的影响

    杨明达张素瑜李帅郑东方...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置地面灌溉常规播种(CK)、地表滴灌常规播种(DI)、地下滴灌深播(SDI)处理,研究不同播种灌溉方式对夏玉米出苗、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和产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夏玉米大田生产的播种灌溉方式。结果表明,播种后灌溉40 mm情况下,SDI处理土壤水分可以上移至种床层,下渗到距地表80 cm处,5~10、1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8。69%、75。35%;CK和DI处理土壤湿润体在60 cm以上土层。SDI处理显著延长夏玉米的出苗时间,导致其苗期单株叶面积和干质量较其他处理显著降低,但其出苗率并未显著降低。在生育期间灌溉的条件下,与CK相比,SDI处理降低拔节后期和灌浆初期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但增加40~1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DI处理增加拔节后期中上层土壤和灌浆初期土壤含水量。与CK相比,SDI和DI处理不仅能够促进花前干物质的转运,而且还能提高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以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SDI和DI处理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8。51%、11。22%、11。41%和6。18%、6。38%、9。94%。SDI处理较DI处理提高了夏玉米的穗粒数和产量,但两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综上,地下滴灌深播未显著影响夏玉米的出苗率,并且地下滴灌能够提高中下层土壤的含水量,对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及花后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提高有利,最终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夏玉米播种灌溉方式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地下滴灌深播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冀西北寒旱区不同鲜食玉米品种秸秆饲用品质特性研究

    谢世兴蒋超赵冰欣董晓旭...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适宜冀西北寒旱区种植的高产优质饲用鲜食玉米品种,研究13个鲜食玉米品种采穗后秸秆的营养品质、粗饲料品质、产量,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其饲用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鲜食玉米品种秸秆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在36。22%~53。68%,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在23。19%~30。73%,粗蛋白(CP)含量在 6。29%~8。96%,淀粉(ST)含量在 12。23%~43。28%,粗灰分(CA)含量在8。26%~10。31%,粗脂肪(CF)含量在 0。81%~1。51%;秸秆粗饲料的饲料相对值(RFV)在 113。78%~179。60%,粗饲料品质分级指数(GI)在6。83~21。32 MJ;收获时单株绿叶数在9。33~15。33片,鲜秸秆产量在19。20~64。47 t/hm2,干秸秆产量在4。04~12。47 t/hm2。对秸秆营养品质、粗饲料品质和产量性状的12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约为11时可将品种分为4类,其中,WCN6、WXN2000两个品种采穗后秸秆的CP、ST和CF等营养物质含量较高,平均分别为8。91%、40。12%和1。49%;影响动物采食的NDF和ADF等纤维类物质含量较低,平均分别为36。75%和23。77%;CA含量较低,平均为8。33%;RFV均为特级,GI均为2级;鲜秸秆和干秸秆产量较高,平均分别为53。00 t/hm2和10。63 t/hm2。综上,WCN6和WXN2000两个品种采穗后秸秆的综合饲用价值较高,适宜作为食饲两用优质品种在冀西北地区推广种植。

    鲜食玉米饲用品质品种筛选冀西北地区

    外源褪黑素对苦荞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马仲炼龚健福马永翠田虹...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不同浓度[0µmol/L(CK)、50µmol/L(T1)、100µmol/L(T2)和150µmol/L(T3)]褪黑素对苦荞生长、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褪黑素在苦荞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所有喷施褪黑素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苦荞单株粒质量(T1、T2、T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和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以T1处理最高),显著降低叶片丙二醛含量,但同时会使喷施后14d和21d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T1处理能显著提高苦荞茎粗和籽粒中黄酮、游离总氨基酸含量,T2处理可显著提高苦荞单株粒数和籽粒可溶性蛋白含量,T3处理可显著提高苦荞单株粒数和籽粒黄酮含量;但T2处理会造成苦荞千粒质量和籽粒还原糖含量显著降低,T3处理引起籽粒游离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运用模糊隶属函数法评价各处理的效果,发现CK、T1、T2、T3处理的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4518、0。5723、0。4944、0。5003,T1处理效果最佳,T3处理次之。综上,喷施50µmol/L褪黑素有利于苦荞生产。

    苦荞褪黑素生理特性产量品质

    贵州两地野生茶树叶片解剖结构比较及抗逆性分析

    杨春苏胜峰杨代星梁思慧...
    4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贵州省盘州市及三都县的野生茶树种质,以24份野生茶树为材料,比较两地野生茶树叶片形态特征和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共23个叶片性状,并结合隶属函数法分析野生茶树的抗逆性。结果表明,盘州和三都两地的野生茶树,在叶片表观上存在明显区别,盘州野生茶树的叶长、叶宽和叶面积极显著大于三都野生茶树,长宽比则极显著小于三都野生茶树。盘州和三都野生茶树在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细胞数、主脉厚度、草酸钙晶体密度等16个叶片解剖结构性状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相较于三都野生茶树,盘州野生茶树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主脉厚度更厚,栅栏组织细胞排列更紧密,草酸钙晶体密度更大,上(下)表皮细胞厚度更薄。相关性分析显示,23个叶片性状间相关性较强,有43对呈极显著正相关,23对呈显著正相关,17对呈极显著负相关,12对呈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4份野生茶树可分为4类,主脉厚度和维管束短径是主要划分依据。抗性评价结果显示,盘州野生茶树在抗旱性和抗寒性上略优于三都野生茶树。根据平均隶属函数值排序,筛选出SD-20-2、SD-20-3、PZ-05和PZ-09四份综合抗性较优的野生茶树,可作为高抗野生茶树种质选育抗逆性茶树品种。

    野生茶树叶片解剖结构栅栏组织抗逆性贵州

    雪茄茄芯和茄衣烟叶不同区段化学成分和品质差异性分析

    李晶晶荣仕宾秦艳青周骏...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雪茄烟叶不同区段的品质差异,以雪茄品种德雪1号发酵后分拣出的一等茄衣和茄芯烟叶为材料,对叶基至叶尖5个不同区段的常规化学成分、中性香气成分、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s)及前体物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感官评吸鉴定。结果表明,雪茄烟叶不同区段化学成分差异显著,还原糖、总糖含量在叶尖和近叶尖区段相对较高,总氮和蛋白质含量在近叶基区段较高,烟碱含量自叶基到叶尖先升高后降低。茄芯、茄衣烟叶的中性香气成分含量从叶基至叶尖均先增加后减少,其中茄芯烟叶在叶中区段最高,茄衣在近叶基区段最高。2种类型雪茄烟叶的TSNAs含量从叶基至叶尖均持续下降,但降幅不同,茄芯、茄衣烟叶叶尖较叶基分别下降68。25%、30。19%。除刺激性外,2种烟叶的6项感官质量指标得分及总分从叶基至叶尖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以叶中和近叶尖区段较优。综上,雪茄烟叶以叶中和近叶尖区段香气浓郁,有害成分低,评吸质量较好。

    雪茄茄芯茄衣烟叶不同区段化学成分中性致香成分烟草特有亚硝胺

    鸡矢藤叶绿体基因组分析

    吴民华吴子健叶晓霞谭靖怡...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阐明岭南特色药用植物鸡矢藤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特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鸡血藤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再借助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得序列进行拼接、注释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鸡矢藤叶绿体基因组为153456 bp的环状双链四分体结构,共编码133个基因。在鸡矢藤叶绿体基因组中发现54个简单重复序列,其中A/T单核苷酸重复最多,占比61。1%;共找到26983个密码子,第3位碱基是A/T的密码子具有更高的使用频次。序列比对分析显示,鸡矢藤等5种茜草科植物在基因间隔区和内含子等非编码区域存在显著的碱基突变。系统进化树清晰地展现了鸡矢藤在茜草科内的进化位置,且不同来源的鸡矢藤序列同源性高。

    鸡矢藤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特点序列比对系统进化分析

    香格里拉高寒区禾豆间作模式及青贮品质研究

    牟兰薛世明臧庆吉刘彦培...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缓解饲草匮乏对香格里拉高寒区畜牧业发展的限制问题,利用禾豆牧草开展不同间作模式和青贮品质研究,以探究适宜该地区的禾豆牧草间作模式。以燕麦(A。sativa)和光叶紫花苕(V。villosa Roth var。)为试验材料,以播种量配比13∶2(T1)、12∶3(T2)、10∶5(T3)、8∶7(T4)进行间作,对各处理的株高、产量、病虫害及杂草防控情况等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相较燕麦单作,除总盖度与燕麦盖度外,生长前期,间作对株高、缠绕程度及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影响较小(P>0。05)。生长后期,间作(T1、T2、T3、T4)处理对燕麦的株高(174。9、163。3、160。3、178。2 cm)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总鲜草和总干草产量较单作分别提高了32。0%~58。3%和35。2%~70。3%(P<0。05);间作处理下的总盖度极显著高于燕麦单作(P<0。01),其中T3处理燕麦叶斑病的发病率(13。50%)和倒伏率(6。50%)最低,T3、T4处理对于杂草防控效果较为显著(P<0。01)。间作处理的混合青贮品质显著改善,其中T3和T4处理的混贮粗蛋白含量较燕麦单作单贮提高5。20、7。51百分点,酸性洗涤纤维降低5。37、10。11百分点。综合株高、产量、燕麦倒伏率、杂草和病虫害防控、青贮品质等指标,香格里拉高寒区燕麦与光叶紫花苕间作播种量配比宜控制在10∶5。

    燕麦光叶紫花苕间作青贮品质高寒地区

    秸秆覆盖对黑土区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孔凡丹周利军郑美玉张作合...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秸秆覆盖量对黑土区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以垦丰16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无秸秆覆盖(CK)、0。5 kg/m2秸秆还田覆盖(T1)、1。0 kg/m2秸秆还田覆盖(T2)、1。5 kg/m2秸秆还田覆盖(T3)4种处理,测定大豆生育期内耕作层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以及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大豆产量,对比分析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全生育期内土壤细菌数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T2处理细菌总数量最大,分别较T1、T3、CK处理提高33。08%、9。30%、65。38%;真菌数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其中T2处理真菌总数量最大;放线菌数量整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脲酶活性表现为T1>T2>T3>CK,且秸秆覆盖处理分别较CK处理提高32。64%、29。42%、18。23%;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T2>T3>T1>CK,不同处理酶活性均在开花期达到最高。秸秆覆盖处理大豆产量显著高于CK,秸秆覆盖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并未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T2处理产量最高。大豆产量与脲酶活性、细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真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过氧化氢酶活性与脲酶活性、真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1。0 kg/m2秸秆覆盖是黑土区最优秸秆覆盖量。

    大豆秸秆覆盖黑土区微生物量酶活性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