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徐超富

双月刊

1671-6124

jkxb2002@126.com

0731-88872209、88872472

410081

湖南师范大学期刊社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教育思想创新推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郝文武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核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优秀文化而形成的教育学知识体系.教育思想的创新发展是教育学学科平台和团队建设、学科和学术话语发展、学科和学术人才培育、学科和学术治理等五个系统的灵魂、动力和关键,也是此五个子系统发生发展和成熟的标志、实力的象征、成效的标准.政治方向和思想影响力都是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成熟的标志、标准和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有效促进教育实践发展的教育思想创新成果是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资源.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以教育思想创新为核心,努力推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学学科建设

    学校美育如何立德树人

    王澍刘凤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校美育是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实践中,学校美育立德树人面临以下实践困境:审美无利害论遮蔽美育的育人价值、美育学科的自我参照性导致美育内容零散、艺术技巧化导致美育途径去生活化.艺术自律论是造成这些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美育在理论上需要树立大美育观,发扬美育的教育性、系统性、生活化原则;在实践中需要以价值伦理引领学校美育全过程,建构多元整体美感的系统认知和生活化的学校美育实践生态.

    学校美育立德树人艺术自律论以美育人大美育观

    重新发现教:再论教与学的关系

    王卫华徐星星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与学正在走向统一,在此过程中有一种以学替教的倾向.从历史上看,教与学一直都是相对独立的,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代更注重学,西方古代更注重教.自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开始,西方由教转向学.教的不断弱化与退让,可能造成的风险是使教的概念名存实亡,教的实践活动备受困扰,教与学的关系也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从现象学角度看教与学的关系共有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相应的发生过程.由此,带给教与学的实践启示是注重教的独立性地位和独特性价值,使教与学的关系超越单一的统一,走向和而不同的"和美"境界.

    教与学教学现象学

    教与学的非对称关系

    肖绍明
    25-3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和学的关系作为教育中最基本关系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非对称关系.教-学关系的二元对立论、交互共生论、统一论、辩证论把教和学置于主客体、因果性、封闭性的对称关系之中,需要对此进行否定辩证法批判.在中国教育史上,教育重心钟摆于"教"和"学"之间,教-学关系不平衡发展.在西方教育史上,教-学关系是一种不断自我否定的不确定性发展过程和关系.基于"教的过程即教学事件",教-学关系存在中断、停顿和维持等事件性特性.从学习的解蔽和自由来看,教-学关系具有探险性和独一性,存在启示、超越和责任等特性.总之,现代教-学关系必须坚持主体间平等、智力平等、话语民主等基本原则,在交往互动中接受他者的召唤,进行艰难的探索、试验和创新.

    非对称关系事件

    学科交叉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研究——来自S大学书院制的经验证据

    周沂陈圆月冯皓月
    33-4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交叉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书院制能够营造学科交叉的软硬"双环境".研究以S大学财经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书院制作为学科交叉培养的准自然实验,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学科交叉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及其机制,运用PSM方法解决选择性偏误造成的内生性问题,发现:学科交叉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业表现和英语能力,以及更扎实的学科基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成为具有更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研究为高校新一轮教育改革和学科交叉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和启发:抓牢学科交叉培养支点,撬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协调双院培养体系,优化学科交叉软硬"双环境";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夯实拔尖创新能力根基.

    学科交叉拔尖创新人才书院制教育改革

    谁更容易保研——保研经济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

    陈涛李点石鞠沁汝
    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研已成为"双一流"高校本科生读研深造的重要选择.但随着保研竞争愈加激烈,以经济交易和外部支持方式进行资源交换的"保研经济"现象也应运而生.对CCSVS-2022 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1)参与保研学生的家庭特征显著影响其教育投入;(2)参与保研学生的教育投入显著影响其保研产出;(3)参与保研学生的家庭特征间接影响其保研产出.综合来看,"保研经济"的发展逻辑是精英教育内卷化的结果,其运行机制是学校组织效率化的体现.因此,亟须构建公平而有质量的保研机制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一是建立高等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二是优化保研赛道产出多样化路径选择;三是构建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体系.

    保研经济拔尖创新人才"双一流"高校

    高质量劳动教育何以可能:基于现象学的考察

    赵蒙成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教育的价值不是固有的,而学界一直采用理论理性的进路来阐释劳动教育的价值问题.囿于理论理性的解释进路可能会导致对"劳动"本质的认知扭曲、模糊和抽象化,遮蔽劳动教育的真相和本质.现象学是与唯理论和实证主义迥然有别的认识方法论,对探索劳动教育的本质、价值与实践路向具有启发意义.通过现象学的悬置、还原,在本质直观中可以"看到",劳动是生活世界中普通人基本的生活方式,是他们最重要的日常活动.劳动不仅提供了人类持存的物质基础,还是人类精神活动和人性生成的底基.劳动包含多种多样的类型,其价值具有境域性.但是,简单、低阶的劳动教育价值稀缺.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异质性的"后来者",是由理论学说、政治制度及意识形态制造的"外来者".这些均具有自身被给予的明见性.受此启发,为了切实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必须大力声张人类全部教育意义的"劳动"指向,将劳动教育的主体内容由日常生活劳动转向富含劳动技术和知识的生产性劳动,努力促进普职融通,逐步将隐性教育变成劳动教育的基本形态.

    劳动教育高质量现象学本质直观

    如何优化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

    赵丹范先佐郭清扬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优化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更是确保乡村儿童接受公平优质教育的重要基础.但现实中,小规模学校布局仍存在诸多问题:布局分散程度高;决策中缺少科学的程序和技术;布局规划中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弱势学生入学机会不均等;校际空间隔离,跨校资源共享难以稳定持续等.因此,应进一步明确小规模学校布局优化的逻辑理路:以教育规划理论引领布局优化的教育功能发挥;以"公平、效率、质量"框架重构布局规划目标;以"集中+分散"布局结构为乡村振兴奠定教育服务基础;以"入学可达性提升"促进乡村儿童入学机会均等;以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同时,围绕"空间可达、服务范围、学校规模、校际发展优质均衡程度、能否促进学校传承乡土文化"等维度因地制宜设置学校布局标准,并提供支持性策略,主要包括:综合区位因素,构建小规模学校布局与乡村振兴规划融合系统;以参与式GIS技术为基础,优化学校布局规划程序;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妥善处理好布局规划中的伴生问题;共享教育资源,促进小规模学校与县镇学校一体化发展.

    城乡教育一体化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优化优质均衡

    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如何分配更加公平——基于三类模型数据模拟的空间分析

    赵冉关嘉琦戴特奇
    73-83,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障入学机会的起点公平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前提,但目前以公平为导向的入学机会空间分配优化研究十分有限.针对不同入学方式,研究团队以各小区义务教育适龄学生上学距离的最小值、各小区教育质量期望值的方差和概率分布相似程度最大化定义入学指标空间分配的公平程度,构建"就近入学""多校划片"和"概率—相似"模型,运用GIS技术寻求在现有条件下最优的学位分配方式,并在北京市海淀区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教育资源配置条件下,"多校划片"情境下教育质量方差降低了 99.38%,在控制上学距离的负面影响下显著降低教育机会分配的空间差异;放松最大上学距离的约束可以显著提升教育机会的空间公平.因此,推进义务教育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教育管理部门需周期化调整多校划片政策,增强入学机会分配的随机性,在不超过 6km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学生入学距离,通过统筹教师编制与流动、加强图书馆建设和优化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方式"均衡"各学校教育质量,在不同距离层级设定不同的入学概率,以此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教育公平就近入学多校划片概率相似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政策效应评估

    马浚锋
    8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政策旨在解决制约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然而,目前多数相关研究仍然集中于政策文本的质性分析.研究采用双重差分法(DID)构建计量模型评估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其一,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省属地方高校的科研课题立项数提高了 13.40%,科研成果产出提高了14.80%,科研成果获奖提高了 28%.其二,随着"中西部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的相继实施,中西部省域高等教育的专利授权转让数提高了22.1%,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参与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中西部省域高职称教师规模增量获得了5.50%的纯政策效应,充实了师资队伍的骨干力量,但青年教师却没有得到有效补充.展望未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重心应放在政策的可持续性和省域自足能力的培育上,并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空间.

    中西部省域区域高等教育政策效应政策评估双重差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