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杨春明

双月刊

1000-2537

xbz@hunnu.edu.cn

0731-88872473

410081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湖南师范大学内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业科学、资源与环境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理科教师及研究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湖南省空气质量时空特征——基于函数型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科刘娅孟珍菊李姣...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函数型数据分析技术对湖南省 2015-2021 年空气质量(IAQ)的时空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看,湖南省IAQ的优良天数占比由 79.2%(2015 年)提升为 94.35%(2021年);从季节看,秋、冬季节IAQ值最高,春季次之,夏季最好;(2)从空间维度看,湖南省空气质量较差的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中北部地区,空气质量较好的是西部、西北部、南部和东南部地区;(3)在气象因素中,温度与降雨量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而风速则不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影响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温度、降雨量、风速;(4)在社会经济因素中,第二产业占GDP比例及城市化水平是导致湖南省空气质量变差的主要原因,而建成区绿地覆盖率有效改善了湖南省空气质量;(5)相比传统的时间序列模型,函数型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

    空气质量函数型数据时空特征影响因素预测

    城市三维形态空间分异格局对大气污染时空分布响应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杨妍于成傅安洲孙字祥...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化过程通常伴随着高层建筑和立体城市布局的发展,城市区域逐渐从"二维结构"转变为"三维结构".尽管这种三维城市结构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局部区域的空气流通,使得空气污染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城市问题.本研究以 2020 年长沙市主城区的三维建筑物数据和PM2.5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城市三维形态指标分析、随机森林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了长沙市主城区三维景观格局与PM2.5浓度的时空分布格局,并进一步探讨了三维景观格局对PM2.5浓度分布的驱动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内的三维景观类型多样,展现出一定的空间格局异质性;2)研究区域内PM2.5浓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但夏、冬两季差异明显;3)三维景观指数在 一定程度上驱动了PM2.5浓度的时空异质性,其中建筑数量和建筑高度标准差具有较强的正向驱动作用.

    三维景观格局PM2.5浓度空间自相关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丰水及枯水期岩溶区水库总有机碳时空分异特征研究——以平班水库为例

    李娟焦树林杨柳英韦宗校...
    22-2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岩溶区水库有机碳的浓度水平和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揭示岩溶区河道型水库的碳循环规律,分别于 2022 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在平班水库进行水样采集及总有机碳质量浓度(ρTOC)和其他理化因子的测定,并对ρTOC和主要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平班水库ρTOC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异规律,范围为 1.899~8.057 mg·L-1,丰水期平均质量浓度为 5.215 mg·L-1,枯水期为 3.336 mg·L-1;丰水期库区ρTOC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靠近坝址的 1 号采样点ρTOC最高,上游入湖区浓度最低,枯水期全湖TOC分布稳定.平班水库表层温度(TW)、pH值、硝酸盐氮质量浓度ρ(NO-3-N)的空间差异较小,电导率(γCOND)、总溶解固体物质量浓度(ρTDS)的标准差较大,各点位数据离散程度明显;相关分析表明,ρTOC与TW,pH值,ρ(NO-3-N)及ρ(NO-2-N)显著正相关.研究发现,平班水库ρTOC与其他湖泊相比处于中等水平,这与库区水体面积、库容有一定关系;平班水库有机碳是径流携带营养盐入湖和浮游植物生长进行光合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

    总有机碳丰、枯水期平班水库时空分异

    农户分化对耕地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以常德市为例

    张凤张馨瑶文高辉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追求绿色低碳农业的背景下,提高耕地碳生产率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的途径.研究基于 2020 年湖南省常德市农户调研数据,运用T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户分化对耕地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表征农民分化特征的两个变量中,农户职业分化程度对耕地碳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收入分化强化了职业分化对偏非农型农户耕地碳生产率的负向影响效应;收入分化对耕地碳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受到农户职业分化程度的制约,收入分化对偏农型农户耕地碳生产率有正向影响,职业分化强化了收入分化对偏农型农户耕地碳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效应;职业分化削弱了收入分化对偏非农型农户耕地碳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此外,在其他控制变量中,受教育程度和集镇距离对耕地碳生产率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农户分化耕地碳生产率碳排放Tobit模型交互效应

    土壤模拟增温装置对碳排放监测的影响分析

    邓展乐王磊聂小东李忠武...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土壤碳的微弱变化会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对未来气候变暖产生正反馈.目前全球开展了许多有关野外原位模拟增温的实验,主要集中在土壤碳排放与土壤微生物对增温的响应方面.在研究过程中,不同增温装置的增温效果、增温时间以及增温实验开展地点上的差异对研究结果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基于以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相关成果,本文系统总结了常用增温装置的特点及不足,研究结果表明:(1)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动增温装置的可控性与增温效果较好,主动增温的效果优于被动增温;(2)大部分增温实验的持续时间集中在 1~5 年,且增温装置的增温效果仅局限于浅层土壤,建议开展长时间尺度与深层土壤增温实验;(3)增温实验多集中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未来可以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开展更多的野外原位增温实验;(4)未来应将增温、氮沉降、降雨变化以及CO2 倍增实验结合起来,探究不同全球变化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后续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土壤碳模拟增温气候变暖增温装置

    基于能值的广西"两山"价值转化评价

    张礼黎胡宝清张泽梁高都...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广西"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的价值转化效率,通过能值法构建"两山"价值转化输入输出模型,评价 2009-2020 年广西"两山"价值转化水平与生态资本减值强度,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 5 年"两山"价值转化率.结论如下:(1)2000-2018 年间,广西"两山"价值转化水平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大幅调整过程,2018-2020 年有小幅下降趋向.(2)在研究期间,广西生态资本减值强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推动广西生态资本减值的绝对驱动力量是工业废物排放.(3)2000-2020 年间广西"两山"价值转化率预测值与实际值呈较一致的变化趋势,2021-2025 年能值转化趋向表现为持续上升.因此,需减少水土流失、工业"三废"以及碳排放对环境的负压,降低生态系统的功能损耗.

    能值法"两山"价值转化灰色预测模型广西

    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帅红吴珍李鑫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关系到长江流域绿色协调发展能力,深刻影响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社会 3 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改进TOPSIS方法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在 2011-2020 年,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由东向西沿轴线逐步扩散.(2)各子系统建设水平异质性特征显著,生态经济建设水平东部高于西部,以长江下游地区和省会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发展;生态环境水平在各省会及其周边城市增长较快,而工业发展型城市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生态社会水平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江浙沪地区,低值区分散分布于中上游各省会城市.(3)地形、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占比、恩格尔系数、科技财政支出占比均正向影响了研究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对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弱负相关.

    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基于熵权改进TOPSIS和GWR模型

    "乡土—生态"系统视域下县域城镇化的时空演变及影响机制——以湖南境内武陵山片区为例

    李奥莎唐健雄蔡超岳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土—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是县域城镇化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点,基于"乡土—生态"系统视域考察县域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空间尺度置于湖南境内武陵山片区 37 个县域,构建"乡土—生态"系统下县域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运用泰尔指数、核密度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索 2009-2019 年湖南境内武陵山片区县域城镇化的时空演变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呈快速增长态势,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要素综合作用于县域城镇化发展,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皆存在差异.(2)分版块来看,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呈"湘西州板块高于怀化板块,娄邵板块高于张家界板块"的非均衡特征,其中湘西州板块差异最明显.(3)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核密度曲线重心与区间呈右移趋势,移动幅度逐渐增大,整体发展水平增长后劲较足.(4)县域城镇化发展受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乡土文化、生态资源等内外源因素的共同影响.

    "乡土—生态"系统县域城镇化时空演变湖南境内武陵山片区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业竞争力时空特征演变研究

    时朋飞徐艳清龙荟冰田子业...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背景,从竞争和合作两个维度构建了城市旅游业竞争力模型,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研究区域,借助线性加权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了该地区城市旅游业竞争力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成渝地区城市旅游业竞争力呈明显分层特征,成渝两地长期位居前两个层次,而其他城市出现低水平俱乐部趋同,同时位序变化不明显,且中间呈现序位缺失态势;(2)城市旅游业竞争力受内部和外部竞争力的共同影响,内部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外部竞争力具有调节作用;(3)成渝地区城市旅游业竞争力在空间上呈现以成都和重庆为双核心的蛛网结构,成都与重庆扮演着"发动机"的角色,同时整体空间网络逐渐趋于复杂、稳定.(4)成渝地区城市旅游业竞争力核心区范围扩大,核心区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于边缘区城市,同时边缘区城市的内外部联系均较为松散.上述结论在该地区城市旅游吸引指数时空演化特征分析中再次得到证实.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培育与打造旅游业发展增长极提升旅游业全要素效率、完善多维度合作与交通体系等举措,以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旅游业竞争力水平向高阶跃迁.

    高质量发展旅游业竞争力时空特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黄河流域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志强尹鹏孙菲杨友宝...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标准差椭圆、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黄河流域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开展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体呈现"东强西弱,下、中、上游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数量最多,青海省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数量最少;(2)黄河流域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空间分布方向为东西向,与黄河流域整体流向基本一致,中游地区的长治、晋城和安阳等是空间分布核心;(3)黄河流域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空间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大致呈现"多核辐射、连片分布"的空间分布密度特征,济南、青岛、郑州和西安等是热点区域;(4)人口规模是黄河流域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空间分布的首要影响因素,财政支出是次要影响因素,科教投入、市政建设等是重要影响因素.

    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空间分布影响因素黄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