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杨林

双月刊

1000-2359

hnsdwkxb@126.com

0373-3326281,3329293,3329252

453007

河南省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广泛吸收国内外高质量的来稿,强调学术性、创新性和实践性,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把握和富有启示性的理论探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同富裕背景下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李荣华张磊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事关共同富裕的全面实现.本文基于2005-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推动城镇化,但城镇化对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遮掩效应;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政府财政支出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在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背景下,以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与城镇化为载体,完善城乡间人力资本配置机制,优化政府财政支出方向,充分释放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资源配置和生产率提升效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城乡收入差距共同富裕

    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法关系的历史逻辑及现代反思

    魏长领冯展畅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简称德法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夏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时期,这一时期,德和法统一于"礼".西周文化就是"礼乐文化".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到秦汉,特别是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德法之争、王霸之争不仅出现在思想领域,也应用于政治军事实践中.这一时期是德法分离时期.第三阶段孕育于汉朝、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通过"引礼入法""阳儒阴法"及儒生涉政后以儒释法等途径,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形成了长达一千多年的德法统一的主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法关系的合理性包括:其一,"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其二,"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体现了中国传统德法文化的人文性质.其三,"子帅以正""为政以德"的政治道德观,强调从政者的道德素养是政治和法律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法关系的历史局限性包括:其一,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礼治(礼德法混合)文化阻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二,君权神授、"三纲五常"阻碍了法治的民主化.其三,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阻碍了法律和法治的独立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德法关系历史逻辑

    走向道德共情: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伦理向度阐释

    宋德伟贾丹丹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匠精神作为我国新时代技术伦理的精神表征,其伦理价值不仅是为了强调工匠在技术伦理规范方面的认知能力,而且揭示出当前"人—技术—物"之间的关系问题.以西方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工匠精神中的道德共情,可以发现"善"是技术伦理的道德基础,"仁"是技术伦理构建的轴心.这种道德共情内涵丰富,在情感、认知和社会方面呈现出工匠精神应有的伦理品质.工匠精神以道德共情为其伦理表征,突显了其在人格培养、技术伦理调适和道德构建方面的时代价值.

    工匠精神道德共情共情伦理

    史学与生物学的对话:常乃惪生物史观新探

    陈娇娇
    9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常乃惪批判地吸收了生物学、物理学和赫胥黎等人的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物史观.其生物史观的要义包括四点: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人类的历史,人类历史不能超出生物学公例的范围;重视对"关系"和"组织"的探究;以变动的眼光看待万物运行;事物的发展不是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而是在肯定之中包含着否定.生物史观虽从生物学的观点看待历史,但却从生物学升华到了历史哲学的层面.常乃惪认为单纯记录历史现象不能称为史学,史学是时代命题,映照一代思想,须表现一种意义.一种史观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它的哲学水准,还要看它在历史解喻上的成绩.常乃惪的中国文化史阶段论、"文化病"学说和社会生成理论颇能表现其生物史观的特点.他将文化改造看作核心内容,不愧为民国时期启蒙和救亡运动的一种新尝试,但无法推动社会的变革,反映出民国时期学者救亡的努力与局限.

    常乃惪生物史观史学理论

    民国时期的童书业与唯物史观史学

    贾鹏涛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作为史料派阵营的童书业,因受陈独秀、郭沫若的影响,从学术研究起步时就给予唯物史观史学很大的关注.此外,童书业对唯物史观史学的看法,还部分受到傅安华的影响.童书业一方面批评唯物史观史学在考证上的错误,认为其存在公式主义先行的弊病,另一方面又运用唯物史观史学中重视经济因素、通贯的理论及辩证法来解释中外历史,试图引领实现考据与义理并重的学风.纵向来看,童书业对唯物史观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与丰富的过程.抗日战争结束后,童书业提出学术界的潮流由向外的考据学研究渐次转移为向内道理的探求,具有深刻的历史眼光.

    童书业史料学派唯物史观史学

    废科举前后翰林文人群体的自救活动与知识转型

    杨芹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十年,长久以来地位尊崇的翰林文人群体,受到新政持续冲击,面临"政""学"双重危机.如何调适因应,找到新定位,实现转型,成为一大难题.为此,编纂新书、办讲习馆,皆是翰林文人群体持续不断的尝试和努力,可以视为他们的"自救活动".这些自救活动既往所知有限,现可通过深度解读翰林文人群体的文集、日记而揭示出来.这既反映了新政时期安置旧人的复杂较量,也展示了政治和文化格局剧变时代,旧精英群体寻找新定位和知识转型的艰难历程.

    翰林文人群体清末新政孙家鼐恽毓鼎徐兆玮

    马岛战争视角下英美"特殊关系"的特质及启示

    郭琰洪邮生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进行案例分析,发掘美国在这场危机中的立场转变与英美两国的深度合作,对英美"特殊关系"的特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英阿马岛战争中,美国的公开立场虽表现为由中立逐渐转向偏袒英国,然偏袒英国的态度可能发生在更早的时期.两国对于马岛战争的处理显示了在战争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特殊关系"的稳固性.独特的血缘联系与文化渊源、共同的利益追求、多向度的精英层级合作,可以解释马岛战争中美国"弃阿亲英"的选择,亦显示了英美"特殊关系"的特质所在.而英美两国在马岛战争及其他国际事务上的同气连枝,亦给中国在面对类似问题之时提供了启示.

    英美关系英美"特殊关系"马岛战争美国外交

    论先秦文献中时间概念的多重隐喻

    钱建成李梦姣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善于从生活中的事物入手,用具体普遍的事物来表达不可言说的抽象概念.在认知能力有限的条件下,中国早期先民借助空间方位、客观实体实现了对抽象时间概念的具体化表达,并逐渐内化为人们对时间的自觉认知,这一实现过程正是隐喻作为思维方式的结果.先秦文献中对时间的隐喻主要包含对动态时间推移的表达,以及对静态历法、时令、四季节气的描述,形成"时间是空间"与"时间是客观实体"两个根本性隐喻.

    概念隐喻空间方位客观实体隐喻思维

    论宋代的妒妇

    李建霞胡胜
    136-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人对妒妇现象特别重视,相关记载不绝于书.按照发泄嫉妒情感的方式的不同,宋代妒妇可分为悍妒型、狡妒型、自虐型三种类型.从情感、家庭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宋人对妒妇现象多持批评态度.宋代妒妇产生的原因众多,礼制和法律对妻、妾、婢判然有别的地位规定,宋代社会对"齐家"的重视,婚姻不尚阀阅、以财产论婚姻以及士大夫以离婚为耻,都助长了妇妒之风.宋代妒妇现象的出现,既是不平等婚姻制度的产物,也是女性主体意识畸形觉醒的体现.宋人止妒的失败证明了不推翻旧有的婚姻制度,任何措施都不能解决妒妇问题.

    宋代妒妇士大夫

    郑伯奇戏剧批评论纲

    刘竺岩徐强
    14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剧批评是郑伯奇文艺批评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人们对其关注的却不多.郑伯奇对左翼戏剧实务的贡献非常卓著,但是他长期专注于文学批评与电影批评,其戏剧批评成熟得相对较晚.郑伯奇的戏剧批评集中于对文学大众化的设想之中,在革新旧剧与校正国防戏剧理论方面尤为突出.郑伯奇的戏剧批评是其文艺批评体系的最后拼图,也是其文艺批评体系趋于成熟的一种标志.

    郑伯奇戏剧批评文学大众化批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