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社会科学
河南社会科学

朱彤晖

月刊

1007-905X

sheke@public.zz.ha.cn

0371-63933724

450002

郑州市丰产路23号

河南社会科学/Journal Henan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河南社会科学》 自2012年起改为月刊,每月1日出版。为保证每位投稿者的切身利益,请按如下方式投稿:信件邮寄至河南省郑州市丰产路23号,河南社会科学编辑部,邮编 450002;唯一投稿电子邮件地址为sheke@public.zz.ha.cn;编辑部联系电话为0371-63933724。河南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本刊是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河南省一级期刊。本刊立足学术前沿,以应用理论为主,兼顾基础理论研究,密切关注社会科学方面的前沿性、应用性成果,注重原创性、互动性和应用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马福运李嘉玮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新时代全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标志着我们党对新时代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通过对生产力演进理论和生产力范畴的原发性创新,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的问题;通过对生产力衡量标准理论和发展目的理论的推进性创新,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通过对生产力要素理论和动力理论的拓展性创新,回答了怎么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

    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原创性贡献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结构解释论

    单平基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实施,亟须从解释论探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治理结构。对此,立法确立了"权力机构(成员大会)—执行机构(理事会)—监督机构(监事会)"的基本框架。从权力机构看,成员权具有强烈的身份性特征,无法以投资取得;成员大会的决议不应均采取绝大多数决,否则会导致决议难以形成,应允许章程对一般事项和重大事项进行区分,前者采取多数决,后者采取绝大多数决。同时,要警惕出现成员代表大会绕过成员大会表决的情景。从执行机构看,对理事长或理事的选任,不应以成员为限;理事会表决并非一定要采取多数决,意味着总人数不限于单数。从监督机构看,关于监事会或监事的设置规定应理解为倡导性规范,而非必须强制设立监事会或监事,设置权限宜交由章程规定,且监事的选任应不受成员身份的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结构的选择,应考量不同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而非采用单一的治理图景。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结构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退出补偿规则研究

    高飞朱婷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退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丧失成员身份,将不再享有成员权。基于农村集体所有权是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法律实现形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集体所有权的实现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是农村集体财产利益的最终享有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确立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退出补偿规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退出补偿规则的内容较为粗略,以致在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决策制度和成员退出的风险防范等方面均面临实践的挑战,应当系统解读其中与成员退出相关的法律规范,确立成员退出的补偿标准,明晰成员退出的补偿方式,细化成员退出补偿方案的民主决策制度,建立成员退出补偿规则实施的风险防范机制,以化解成员退出补偿的实践难题。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自愿退出法定退出补偿

    论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

    伊士国郭子梦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行性。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再加上党内法规体系与国家法律体系匹配度不够等原因,导致当前还存在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良性互动不足、部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之间协调性不足、部分党内法规越位调整国家法律调整范围内的事项、党内法规向国家法律的转化机制不够健全等困境。为此,应在遵循国家法律融通党内法规、党内法规严于国家法律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健全立法立规衔接和协调机制、健全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厘清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适用边界,健全党内法规向国家法律转化机制等途径,以实现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

    党内法规国家法律衔接协调

    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研究

    宋宗君李斌雄
    3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断深化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规律性认识对党的建设、党的长期执政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10余年中国共产党人对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形成过程及其制度化表达进程为标准,划分为深化认识阶段、全面深化认识阶段和认识高度自觉自信阶段。党对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规律性认识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既表现为规律性认识的对象、直接思想指引、重点内容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又突出地表现为规律性认识的成果的发展。这些主要成果既体现在对"三大规律",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更表现为对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性认识、党的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化,还具体地表现为对党的自我革命的规律性认识和对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迈向新征程,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的主要内容可从利益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角度,概括为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实质和建设原则等七个方面。

    党的自我革命党的自我革命规律性认识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

    区域市场一体化与企业数字化转型

    钞小静张天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市场一体化作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环节,是信息高效流通、资源有效配置的有力保障,对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基于"软信息—硬信息"分析框架的研究表明,区域市场一体化会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一结论在替换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区域市场一体化能破除软信息—硬信息瓶颈,通过数字知识获取和外部融资支持渠道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区域市场一体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效应在地区—行业—企业层面呈现差异,对东部沿海和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地区、对竞争度较高和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对主动变革型和规模较小企业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全国统一大市场区域市场一体化数字化转型数字知识获取外部融资支持

    以中心城市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富逻辑与实践进路

    刘国新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能向周边区域溢出,实现区域共同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是促进集聚的有效方式,可以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引领性和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性,通过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而,共同富裕是优先发展中心城市的目标导向,而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是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撑。以发展中心城市促进共同富裕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构建由渐次性富裕的时空逻辑、新空间赋能的联合逻辑、公平效率的市场化逻辑构成的整体性框架,路径上围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目标,在渐次性富裕发展道路中以人的流动促进时空正义,拓展人口流规模,优化流要素形态,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统一推进效率与公平的优化。

    中心城市共同富裕区域协调发展集聚经济

    具身主体的数字化:公、私道德失范的伦理研究

    胡大平沈守涛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网络作为现代人生存的场域,具有雅努斯(Janus)头颅式的双面性,在促进主体的主体性解放的同时,也遮蔽了主体与对象、社会的距离,造成主体在道德上的结构性失语和功能性弱化,使主体的"具身存在"和"数字存在"同时受社会技术和自我技术的双重规范,诱发主体性畸变,其危害同时冲击数字网络和现实社会。因此,立足于具身主体的现代技术遮蔽,以康德、霍克海默、福柯对"启蒙"的界定为出路,有利于挖掘主体在数字网络"座架"中的道德失范现象,揭示现代社会启蒙事业的"未竟性";同时在道德失范现象的基础上以现象学为视角、以"反思性判断"为方法来探索个体和社会作为双重主体伦理启蒙的可能性,不仅可以展现二者理性转向的内在互构关系,即完成主体间互为主体的内在自主启蒙和社会自身的双向变革,还可以实现道德由"施动型的知识灌输"向"自主型伦理启蒙"的转向,为揭橥"自由人与自由人的联合"的理论进路、形塑"非社会的社会"的存在样态开显可能的未来视域。

    数字存在道德失范交往理性群己权界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儒家经典诠释理论的现代转型

    吴晓琴林胜强
    8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家经典诠释理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炼中华文化价值精髓的重要方法。在"第二个结合"视域下,推进儒家经典诠释理论的现代转型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推进儒家经典诠释理论的现代转型,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方法,继承创新"体常尽变"的历史性精神和"乐道自得"的生命性观念,同时积极扬弃圣人崇拜意识和人民主体缺位等消极因素。只有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才能实现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型,继而实现儒家思想的"阐旧邦以辅新命"。

    "第二个结合"儒家经典诠释现代转型

    数智化子公司分工、本地聚集与上市公司绩效提升

    逯建李涵王骁
    8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数智化转型是企业数字化改造后又一发展方向。通过对数智化进行概括定义,利用数智化行业二位代码精准识别数智化公司,创新性地提出以企业是否设立数智化子公司为企业数智化转型的新判断标准,并据此统计数智化子公司占母公司所有子公司比例。利用CNRDS数据库中2000-2021年长三角区域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智化子公司分工程度越高的上市公司,其绩效提升越多,而在研究调节效应时发现,企业周围分布过于密集的数智化子公司会削弱此正向影响,若公司处于成长期则会放大该促进作用。在异质性分析上,主效应对于设立在二线城市的企业、自身为非数智化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更为显著。通过研究对推动我国公司从数字化向数智化的转变,促进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能提供若干参考建议。

    数智化子公司分工公司绩效企业周期本地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