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核农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核农学报
中国原子能农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核农学报

中国原子能农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华跃进

月刊

1000-8551

hnxb5109@126.com

010-62815961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核农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前原子能利用研究所)联合主办,是报道核技术和生物物理技术在农业和生物学领域应用的唯一学术期刊。本刊是农学类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并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收录。主要报道核技术(包括辐射、太空技术、离子注入等生物物理技术、各种人工诱变技术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等)在农业上的研究进展,此外还报道农业生物技术、功能成份育种,栽培对农产品加工质量的影响、生态农业,食品贮藏加工、食品科学等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理论和新方法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诱变技术选育高产麦角硫因的榆黄菇菌株

    冉思婷张嘉琪王杰
    213-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麦角硫因是食用菌中的天然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和螯合金属等作用。为进一步提高生物发酵法生产麦角硫因的产量,本研究利用紫外诱变(UV)、甲基磺酸乙酯诱变(EMS)、航天诱变(SFM)技术对榆黄菇菌株进行诱变处理,以菌丝生长速度和液态发酵麦角硫因产量为评价指标,选育高产麦角硫因榆黄菇菌株。结果表明,UV诱变、EMS诱变和SFM诱变处理后分别得到了 46、40、48株突变菌株,其中UV诱变产麦角硫因菌株的正突变率最高,为43。48%。UV诱变、EMS诱变和SFM诱变分别得到8、3、1株液态发酵麦角硫因产量极显著高于出发菌株的榆黄菇菌株(P<0。01)。在12株高产麦角硫因诱变菌株中,UV-30株产量最高,是出发菌株的2。16倍,UV-13的生长速度最快,是出发菌株的1。02倍。遗传距离分析表明SFM诱变菌株变异程度高于UV诱变菌株,且两者变异程度均高于EMS诱变菌株。本研究结果为麦角硫因生物合成途径基础研究提供了材料,同时为榆黄菇高产麦角硫因菌株诱变选育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麦角硫因榆黄菇诱变育种液态发酵

    不同苦荞种质资源耐荫性评价及鉴定指标的筛选

    张鲜赵少迪胡传伟吴晓梅...
    223-232,中插1-中插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耐荫性评价模型以筛选苦荞耐荫种质资源,以60份苦荞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遮荫和自然光两种处理,测定株高等9个形态结构指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6个生理指标,计算各指标的耐荫系数。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苦荞耐荫性进行综合评价及耐荫指标的筛选。结果表明,15个指标的耐荫系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范围为7。87%~85。84%,除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外,其他各单项指标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从15个指标的耐荫系数中提取了 5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9。307%。利用隶属函数分析法计算60份苦荞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值(D),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将种质资源分为耐荫型、中度耐荫型和敏感型3类。进一步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最优线性回归方程D=-0。176+0。115X1+0。313X5+0。140X6+0。057X7+0。176X10-0。015X13,筛选出株高、主茎粗第五节、主茎粗第八节、单株粒数、始花期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POD活性共6个耐荫性鉴定指标。本研究结果为苦荞耐荫抗倒伏种质资源鉴定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苦荞耐荫性评价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逐步回归分析

    毛木耳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曹雪莲陈影王迪唐杰...
    233-243,中插5-中插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毛木耳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变异分布和多样性特征,分析性状间关系,筛选毛木耳评价指标和性状优异的种质,本研究以我国56份毛木耳种质为材料,对其18个表型性状进行精准鉴定,采用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等进行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毛木耳种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毛木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090~1。978,数量性状变异范围为4。00%~40。39%。大部分表型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性状信息重叠。经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0。47处,可以划分为5个类群。主成分分析将18个表型性状转化为7个主成分/综合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4。75%。56份种质的主成分综合得分(F值)范围为-3。91~2。21,将毛木耳种质资源划分为6个群组,部分群组与聚类分析的类群重合。基于F值筛选出5份表型性状优良的种质,可进一步发掘利用。结合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经综合评估筛选出8个表型性状,可作为毛木耳的综合评价关键性指标,分别为菌丝体(栽培种)菌棒颜色变化、鲜耳片腹面主要颜色、鲜耳片背面颜色、干耳片腹面颜色、干耳片背面颜色、耳片质地、子实体成熟期和鲜耳片长度。本研究为毛木耳种质资源高效发掘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依据。

    毛木耳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综合评价

    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基因Frl的定位研究

    叶青静王荣青姚祝平阮美颖...
    244-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番茄颈腐根腐病是近年来极具破坏性的番茄土传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番茄的品质和产量。为挖掘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相关基因,本研究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GWAS)和遗传定位对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基因进行研究。首先对来自国内外的200份番茄材料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番茄9号染色体定位到抗颈腐根腐病的位点,再利用抗病材料KP13及感病材料T15196的双亲群体进行连锁作图,综合GWAS和连锁作图结果,将Frl定位于标记SSR105和FrlSNP20之间,遗传距离约为0。8 cM,物理距离约为93 kb。筛选出4个属于番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SlGST)家族成员的候选基因Solyc09g011510。2。1、Solyc09g011580。2。1、Solyc09g011600。2。1 和 Solyc09g011630。2。1。获得 1 个与抗病性状紧密连锁的标记FrlSNP25,利用该标记对94个番茄材料进行抗性鉴定,样品基因型与颈腐根腐病抗性鉴定表型吻合率92。55%。本研究为番茄抗颈腐根腐病种质创新和揭示番茄抗颈腐根腐病抗性机理奠定了基础。

    番茄颈腐根腐病基因定位抗性鉴定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CAPS标记的PARMS转换及其应用

    陈金金赵威徐小万衡周...
    25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Co1Mod1-CAPS是一个可广泛应用于筛选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源的CAPS分子标记。为了将其转化为可高通量检测的分子标记以提高选择效率,本研究以Co1Mod1-CAPS标记扩增10份不同类型的辣椒三系材料,分析其扩增产物在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材料间的序列差异,从而基于序列差异将其转化为PARMS高通量检测标记并对321份辣椒种质材料进行恢复源筛选。结果表明,在Co1Mod1-CAPS标记扩增产物第601个碱基处存在一个T→C碱基的变异,即不育系和保持系材料在该处的碱基均为T,而恢复系材料在该处的碱基为C,后基于该碱基变异成功将Co1Mod1-CAPS转化为高通量标记Co1Mod1-PARMS,并在321份种质材料中筛选出146份资源携带纯合恢复基因RfRf,其中小果形且辣味重的辣椒类型携带RfRf基因型的个体占比高,指形椒的占比最高,为59。5%,樱桃椒占比次之,为56。5%,甜椒类型辣椒(灯笼椒)携带RfRf基因型的个体占比最低,为8。3%。该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较为一致,表明该标记有效。因此,Co1Mod1-PARMS高通量检测标记可应用于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从而促使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选育效率的提升。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高通量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HSVd靶向性ds-sRNA对感病番茄miRNA表达影响的分析

    李经纬唐文琨严溢王娅...
    262-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序列与类病毒基因组一致的外源ds-sRNA可在短时间内沉默类病毒基因组,miRNAs广泛参与基因表达调控,在这一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挖掘参与外源ds-sRNA沉默类病毒基因组的核心miRNAs,通过对感染啤酒花矮化类病毒(HSVd)的番茄植株外源施用靶向基因组不同分区的ds-sRNA,并在施用后不同时间段测定类病毒全基因组滴度,确定靶向HSVd中央保守区的ds-sRNA施用36 h对HSVd沉默效率最佳。基于最佳处理,对样本进行miRNA-seq、降解组测序以及关键miRNAs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结果表明,与ddH2O处理对照相比,miRNA-seq中检出参与调控植物抗性的sly-MIR10528-p3和参与调控基因沉默的ptc-miR162a_R+1的表达量变化显著,qRT-PCR检出目标miRNA表达趋势与测序数据一致;降解组检测中,sly-MIR10528-p3和ptc-miR162a_R+1的表达趋势与miRNA-seq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另外检出参与调控病毒防御的sly-miR162、调控非生物胁迫抗性的 vvi-miR3630-3p_L-2R-1_1ss21AT和参与调控基因沉默的 bna-MIR169c-p3_2ss 12GC17TG 的表达量变化显著。本次检测共获得52个显著差异表达的新miRNA信息。本研究结果可为番茄抗病育种和分子药物开发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番茄啤酒花矮化类病毒靶向性ds-sRNAmiRNA-seq降解组测序

    脱落酸代谢及信号转导对胡萝卜CO2加富的响应分析

    宋红霞高崇真朱伟龙路强...
    275-284,中插8-中插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萝卜作为世界十大蔬菜之一,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周年供应。增施CO2可提高胡萝卜产量和类胡萝卜素积累,而脱落酸(ABA)是调控植物生长和响应外界刺激的重要激素。为了探究胡萝卜ABA代谢和信号转导响应CO2加富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分析CO2加富与对照条件下ABA含量和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NCED)含量的变化;利用RNA-Seq分析CO2加富条件下脱落酸代谢和信号转导过程中参与的关键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增施CO2抑制了 ABA的合成,降低了酶含量;转录组分析共获得48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16个直接响应ABA代谢或与ABA信号转导相关,7个与ABA代谢相关,9个参与ABA信号通路,初步揭示了 ABA信号和CO2感知之间的分子关联,ABA不仅高度响应CO2浓度变化,而且参与信号转导过程,调控生长发育。本研究结果为CO2加富条件下ABA积累机制和调控ABA信号转导机制探究提供了参考。

    胡萝卜脱落酸CO2加富信号转导

    丹参电子束辐照杀菌安全剂量的确定及质量评价

    庄新慧于敏王君淑焦连庆...
    285-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电子束辐照杀菌对丹参质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2、4、6、8、10、12、14、16、18kGy辐照剂量处理丹参样品,比较不同剂量下丹参微生物水平、8种化合物含量、抗氧化活性,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确定最佳安全剂量;建立丹参辐照前后指纹图谱,判断电子束辐照杀菌前后丹参化学成分一致性是否良好;选取6批丹参验证最佳安全辐照剂量。结果表明,丹参电子束辐照杀菌剂量达10kGy及以上时,微生物水平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规定标准;在10 kGy剂量内,辐照组与对照组的8种化合物总含量、4种抗氧化活性无显著差异,且10 kGy剂量组与对照组的抗氧化活性最接近。综上,确定10 kGy为丹参电子束辐照杀菌的最佳安全辐照剂量。辐照前后丹参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拉曼光谱(SERS)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提示化学成分一致性良好。6批丹参经10 kGy杀菌后的微生物水平符合药典规定;8种化合物含量、抗氧化活性、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存活率经t检验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电子束辐照杀菌技术在丹参生产中的应用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丹参电子束辐照杀菌抗氧化活性指纹图谱质量评价

    不同乳酸菌发酵蓝莓桑葚原浆营养品质及风味变化分析

    丁明可陈慧芝吴伟杰牛犇...
    297-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乳酸菌发酵对蓝莓桑葚原浆营养品质及风味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以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作为发酵剂,利用电子鼻和顶空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等方法分析乳酸菌发酵后蓝莓桑葚原浆中的功能营养成分和风味。结果表明,3个发酵组的营养品质和抗氧化能力差异显著,其中植物乳杆菌发酵组总酸含量最高(1。52g·L-1)、总糖含量最低(789。59mg·L-1)、总花色苷含量最高(6。04g·L-1),总抗氧化能力最强;电子鼻分析结果可有效区分3种菌种的发酵风味;气相色谱-质谱共检测出51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6种、酸类14种、醛类9种、酮类7种、酯类8种、其他物质7种,其中2-壬酮在植物乳杆菌发酵组中含量较高,赋予发酵汁果香以及花香。综合而言,植物乳杆菌发酵组在营养成分、气味及风味物质方面均有较大提升,更适用于蓝莓桑葚原浆的发酵,有助于开发出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益生元蓝莓果浆。本研究可为蓝莓桑葚深加工提供一定的借鉴。

    蓝莓桑葚乳酸菌营养成分风味物质

    调控生鲜猪肉过冷保鲜的逐步降温循环程序构建

    陶雨刘浩泉叶可萍
    307-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生鲜猪肉在冰点以下稳定过冷贮藏,本研究分析了逐步降温过程中初始温度和降温时间间隔对生鲜猪肉过冷的影响,构建调控生鲜猪肉过冷的最佳逐步降温循环程序,并评估生鲜猪肉在此条件下贮藏12 d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降温时间间隔显著影响生鲜猪肉的过冷点和过冷度。相较于12和18 h降温时间间隔组,6 h降温时间间隔组样品的过冷点显著降低、过冷度显著升高。在此基础上确定初始温度-1。5 ℃、降温时间间隔6 h、最低温度-3。5 ℃的逐步降温循环为调控生鲜猪肉过冷的最佳程序,此程序下贮藏12 d时生鲜猪肉过冷率达100%。与-3。5 ℃组冻结样品相比,各逐步降温循环程序显著降低了贮藏12 d样品的汁液流失率,延缓了猪肉中结合水和不易流动水向自由水的转化,提高了猪肉的持水力。相比-1至-3。5 ℃组,更低温度的-1。5至-3。5 ℃、-2至-3。5 ℃逐步降温循环程序可有效抑制贮藏期间生鲜猪肉中微生物的生长,延缓蛋白质腐败降解、更好地保持样品的新鲜度,且上述两组样品的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含量与-3。5 ℃组样品无显著差异。该研究可为高品质生鲜肉的新型贮藏保鲜技术开发和设备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我国生鲜肉冷链物流的发展。

    逐步降温循环程序过冷猪肉贮藏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