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医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医学研究
河南医学研究

关方霞

双月刊

1004-437X

yxyj2006@yahoo.com.cn

0371-65952931,65952914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纬五路47号

河南医学研究/Journal Henan Medical Research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载河南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成果(包括新技术、新疗法、新经验等)的原始论文和学术论著,科研法规、科学管理和知识产权方面的论述,科研成果传播和转化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以及国内外医学科研动态和学术进展等。主编由第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理事暨河南分会副会长、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张广兴教授担任,十几位省内外医学界知名学者任编委。1992年创刊以来,在政治、学术、编辑、出版等各方面高标准、严要求,赢得了各界的肯定和好评,本刊已被多家权威期刊检索文摘、数据库收录,并被国内各医学图书馆、医学院校、科研部门和医学情报单位收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胸腔引流方案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对比

    户安喜
    1384-1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胸腔引流方案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胸外科接受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且术后给予单胸腔管引流的4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历资料,纳入单胸腔管引流组;收集同期于医院接受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且术后给予双胸腔管引流的4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历资料,纳入双胸腔管引流组,全部患者临床资料均保存完整.查阅患者病历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引流效果、术后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引流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 d时,单胸腔管引流组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双胸腔管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各时点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采用单胸腔管引流或双胸腔管引流的手术效果、引流效果和安全性相当,但前者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胸腔引流

    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伽玛刀放疗预后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秦德华卜亚静时昌立安全...
    1388-1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伽玛刀放疗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医院接受伽玛刀放疗的85例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随访1 a期间预后情况将资料分为病死组(n=40)与存活组(n=45).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伽玛刀放疗预后的因素,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利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风险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病死组年龄、最大肿瘤直径大于存活组,而靶区周边剂量、放疗前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最大肿瘤直径为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伽玛刀放疗后病死的危险因素(HR>1,P<0.05),而靶区周边剂量、放疗前KPS评分为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伽玛刀放疗后病死的保护因素(HR<1,P<0.05);绘制列线图构建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伽玛刀放疗预后病死风险预测模型,验证模型区分度显示一致性指数(C-index)值=0.876,具有良好的区分度;绘制标准曲线显示,校准曲线与Y-X直线相近,模型准确度良好.结论 年龄、靶区周边剂量、最大肿瘤直径、KPS评分为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伽玛刀放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风险模型对于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伽玛刀放疗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高级别脑胶质瘤复发伽玛刀放疗预后影响因素风险预测模型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减重手术患者的影响

    赵伟新王朋飞王琰
    1392-1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应用于减重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0年6月至2023年8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的8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比较两组患者入室时(T0)、切皮时(T1)、术毕时(T2)应激反应指标[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及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后6、12、24 h时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记录术后72 h内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整体分析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组间、时间及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T1、T2时E、NE、HR、MAP较T0升高,T2较T1升高(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T1、T2时E、NE、HR、MAP均低于对照组(P<0.05).整体分析术后疼痛:组间、时间及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术后12、24 h时VAS评分较术后6 h升高,术后24 h较12 h升高(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减轻减重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镇痛效果,降低全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减重手术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应激反应镇痛效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列线图模型构建

    顿少志刘畅王宝玉
    1396-1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并构建风险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170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检测两组血清和肽素、骨桥蛋白(OPN)、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Bootstrap法及Calibration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区分度及校准度情况.结果 170例患者中70例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3分,预后不良率为41.18%(70/170).预后不良组年龄≥60岁、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2.83、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RL)>130.50、梗死程度(重度)占比及和肽素、OPN、GFA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0 岁、PLR>2.83、NRL>130.50、和肽素>34.26 pmol·L-OPN>7.21 μg·L-1、GFAP>7.51μg·L-1、梗死程度(重度)是影响AC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ACI患者预后预测模型,以Bootstrap法进行验证显示模型区分度好(C-index=0.815);Calibration曲线分析显示拟合度好(Hosmer-Lemeshow x2=1.325,P=0.157).ROC曲线显示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0.827(95%CI:0.726~0.964)、90.40%、79.30%、70.70%.结论 年龄≥60岁、PLR>2.83、NRL>130.50、和肽素>34.26 pmol·L-1、OPN>7.21 μg·L-1、GFAP>7.51 μg·L-1、梗死程度(重度)均是影响AC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且该模型对AC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较高.

    和肽素骨桥蛋白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急性脑梗死列线图模型预后

    微创骨皮质切开术与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对成人正畸牙移动的临床效果对比

    杨雅娴李玉如彭德志
    1400-14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微创骨皮质切开术与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对成人正畸牙移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20例错颌畸形成人患者,依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即接受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治疗的患者60例纳入改良组,接受微创骨皮质切开术治疗的患者60例纳入微创组.统计两组牙排齐时间、间隙关闭时间、牙齿位置移动变化量、软组织变化量、硬组织变化量.结果 微创组牙排齐时间、间隙关闭时间短于改良组(P<0.05);术后1、2、3个月微创组牙位置变化量均大于改良组(P<0.05);两组软组织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硬组织上颌骨前后突距离、上颌骨鼻距离、A点至颧弓的垂直距离、上颌骨硬组织高度变化量均大于微创组(P<0.05),两组硬组织A点至第二上臼齿的垂直距离、上颌骨第二上臼齿的硬组织高度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骨皮质切开术与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加速成人正畸牙移动效果相仿,牙排齐时间、间隙关闭时间方面微创骨皮质切开术更具优势,但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在上颌骨和下颌骨调整方面更具优势.

    正畸牙移动成人微创骨皮质切开术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V-D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李慧
    1404-1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83例采用NAs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清学应答标准将其分为应答组(46例)和未应答组(37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治疗前及治疗3、6、12个月时血清HBV-DNA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检验血清HBV-DNA对CHB患者NAs抗病毒治疗未应答的预测价值.结果 治疗前,应答组和未应答组HBV-DN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至治疗12个月的HBV-DNA呈下降趋势,组间、时点、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显示,治疗3个月时HBV-DNA对CHB患者NAs抗病毒治疗未应答的预测价值较低(AUC=0.694,P=0.002),治疗6个月时HBV-DNA对CHB患者NAs抗病毒治疗未应答具有一定预测价值(AUC=0.751,P<0.001).结论 血清HBV-DNA表达在CHB患者NAs抗病毒治疗前后变化明显,且治疗6个月时血清HBV-DNA可作为抗病毒治疗未应答的预测指标.

    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γ-谷氨酰转移酶/血小板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杨晓曼
    1407-1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γ-谷氨酰转移酶(GGT)/血小板(PLT)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的表达.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商丘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5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完成入院时相关检查,包括Child-Pugh分级评估、血清GGT、PLT、GGT/PLT检测;均接受对症综合治疗并完成6个月随访.比较不同Child-Pugh分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清GGT、PLT、GGT/PLT水平,探究血清GGT、PLT、GGT/PLT水平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GT、PLT、GGT/PLT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65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Child-Pugh B级38例,Child-Pugh C级27例,患者随访期间存活42例,病死23例.Child-Pugh C级患者GGT、GGT/PLT高于Child-Pugh B级患者,PLT低于Child-Pugh B级患者(P<0.05).经Kendall's tau-b相关系数检验显示,GGT、GGT/PLT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r>0,P<0.05),PLT与患者Child-Pugh分级呈负相关(r<0,P<0.05).病死患者入院时GGT、GGT/PLT高于存活患者,PLT低于存活患者(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GGT、PLT、GGT/PLT预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近期预后的AUC均≥0.7,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 GGT/PLT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且早期检测患者GGT/PLT水平可用于预测患者短期不良预后风险.

    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γ-谷氨酰转移酶血小板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无痛胃镜检查中呼吸功能的影响

    付琦廉仲明秦菲菲黄亚茹...
    1411-1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接受无痛胃镜检查时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无痛胃镜检查且合并OSAS的60例患者,根据是否感染过COVID-19分为两组,对照组(未感染组)30例,观察组(已感染组)30例.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血压.比较两组呼吸抑制情况、生命体征、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呼吸暂停次数多于对照组,呼吸暂停总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呼吸暂停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率、SpO2及平均动脉压组内及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VID-19感染可使接受无痛胃镜检查时OSAS患者的呼吸暂停次数增加,呼吸暂停总时间延长,患者呼吸抑制风险显著提高.

    新型冠状病毒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无痛胃镜检查呼吸抑制不良反应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陈旧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对比

    李海建刘丁硕赵云昌
    1415-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前、后侧手术入路治疗陈旧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 收集并整理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陈旧性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行翻修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共47例,根据手术入路分为两组:A组,经前外侧截骨入路(24例);B组,经后方入路(23例).初次手术至翻修手术间隔6~12个月(平均9.6个月).两组患者分别经前外、后方入路行手术复位钢板内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负重时间、Rasmussen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8.7个月.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低于B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Rasmussen评分、HSS评分两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后侧入路相比,经前外侧关节内截骨治疗陈旧性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患者骨折复位、功能恢复均良好,临床疗效可靠.

    胫骨平台骨折截骨术关节畸形再手术

    类风湿因子亚型、抗CCP和抗RA33联合检测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任春锋
    1419-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类风湿因子(RF)亚型(包括IgG-RF、IgA-RF、IgM-RF)、抗CCP、抗RA33联合检测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医院收治的可疑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RA组(135例)和非RA组(1 556例),测定两组血清IgG-RF、IgA-RF、IgM-RF、抗CCP、抗RA33水平,比较各项指标阳性表达情况,分析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 RA组IgG-RF、IgA-RF、IgM-RF、抗CCP、抗RA33水平均高于非RA组(P<0.05);单项指标中,灵敏度和正确指数最高的是抗CCP,特异性最高的是IgG-RF;抗RA33灵敏度最低但特异性比较高.联合检测中以只要有阳性为判断标准,灵敏度和正确指数增加,灵敏度最高的是RF亚型/抗CCP/抗RA33(为99.26%),其次是RF亚型/抗CCP(95.56%);正确指数最高的是RF亚型/抗CCP/抗RA33(78.57%),其次是RF亚型/抗CCP(78.52%).如果以联合检测中所有项目均阳性为判断标准,特异性明显升高,特异性最高的是RF亚型+抗CCP+抗RA33(99.55%),其次是RF亚型+抗RA33(98.78%).结论 RF亚型、抗CCP和抗RA33等指标对RA诊断具有一定价值,这些指标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灵敏度、特异性,提高早期诊断效能.

    类风湿关节炎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抗RA33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