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牛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牛业科学
中国牛业科学

陈宏

双月刊

1001-9111

huangn2002813@yahoo.com.cn

029-87091423

712100

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农校区动物科技学院内

中国牛业科学/Journal China Cattle Scienc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75年,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黄牛育种委员会主办。双月刊。本刊是全国畜牧类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科学试验、调查研究、综述与专论、科技讲座、经验交流、高新技术、产品加工、专业户园地、牛病防治、国外动态、品种简介。可供大专院校、科技人员、农村养牛专业户、肉牛和奶牛饲养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干部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宁夏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纾困建议

    昝林森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肉牛产业在政策、市场、科技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规模小、效率低、市场价格波动等挑战。本文分析了中国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困境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特别是西海固地区肉牛产业的发展概况,并从保护母牛群、保障饲草料生产、服务生产经营主体、提高生产水平、坚持全产业链经营和推进产学研用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应对当前肉牛产业发展困境的建议,以促进肉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宁夏肉牛产业纾困高质量发展建议

    秦川牛发情周期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胎次差异

    杨本顺叶苗苗周正海张志鹏...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肉牛繁殖力低下始终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利用外源生殖激素调控发情周期可以提高繁殖力,但不同胎次的母牛在发情调控和超数排卵过程中对激素处理的响应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 ELISA 方法测定激素水平,监测秦川牛发情周期内的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雌二醇(E2)和孕酮(P4)浓度,比较青年牛与经产牛的激素水平差异。结果表明,在发情周期内,青年秦川牛的 FSH 浓度在第 15 天显著高于经产牛(P<0。05),E2 浓度在第0 天和第 20 天显著高于经产牛(P<0。05),P4 浓度在第 5 天,第 10天,第15 天,第20 天显著高于经产牛(P<0。05),LH浓度在整个发情周期中均显著高于经产牛(P<0。05)。这些发现为制定基于胎次的激素处理策略提供了依据,从而有助于提高肉牛的繁殖效率。

    生殖激素青年牛经产牛发情周期秦川牛

    延黄牛PLK2基因第6外显子多态性及与肌肉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的关联分析

    方文文杨少滢刘宇缪立生...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延黄牛PLK2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实验以 96 头延黄牛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扩增和测序的方法检测了PLK2 基因多态性,分析基因多态性与肌肉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的关联关系。结果显示,延黄牛PLK2 基因第六外显子存在1 个突变位点(Chr20:20,849,922C>T),产生三种基因型,CC为优势基因型。该位点基因纯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635、1。573;多态信息含量为0。298,属中度多态。关联分析发现CC基因型个体的缬氨酸含量显著大于CT型。CC、CT基因型个体的棕榈酸、棕榈油酸含量极显著高于TT型,油酸含量显著高于TT型;TT基因型个体的亚油酸含量极显著高于CC、CT型,硬脂酸、花生四烯酸含量显著高于CC、CT型。初步证明,PLK2 基因可作为延黄牛肉质性状选育提高的潜在分子标记。

    延黄牛PLK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氨基酸含量脂肪酸含量

    运用线性回归模型预测不同月龄肉用褐牛体重

    陈素梅刘梦张雨夏王骁...
    1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体尺体重是衡量牛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对饲养管理与选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构建新疆褐牛公母牛体尺与体重回归预测模型。[方法]在本研究中选取了不同月龄阶段健康状况良好、品种特征明显的新疆褐牛公母牛共2 045 头,对不同年龄和性别下的新疆褐牛进行体尺及体重指标测定,并将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13 个体尺指标和仅用相关系数最高的 4 个体尺指标与体重的关系,构建了相应的体尺与体重回归模型。[结果]通过对比建立的模型,我们研究发现胸围和腹围是影响体重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对于0~6 月龄的,使用13 个体尺指标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具有最高的拟合度分别为0~6 月龄的公牛和母牛,为 0。918 和0。942,0~6 月龄公牛线性回归方程:Y=-165。185+0。028X1-0。088X12-0。035X3+0。239X4+1。668X5+0。109X6+1。053X7-0。439X8+1。068X9+1。796X10+1。573X11-0。802X12-0。258X13(R2=0。918),0~6 月龄母牛线性回归方程:Y=-182。399+0。97X1-0。359X2+0。579X3-0。097X4-0。683X5+0。025X6-0。364X7+0。502X8+0。329X9+1。374X10+1。786X11-0。083X12+0。097X13(R2=0。942);使用 4 个体尺指标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具有最高的拟合度分别为 0。882 和 0。933,0-6 月龄公牛线性回归方程:Y=-162。511+0。555X2+1。218X9+0。986X11-0。127X12(R2=0。882),0~6 月龄母牛线性回归方程:Y=-175。941+0。436X2+0。449X9+2。073X11-0。213X12(R2=0。933)。不同性别的牛群在各年龄段生长发育速度不同,除13-18 月龄的公牛外,在此年龄段发育迅速,变化大,动态明显。导致体尺与体重的回归模型拟合效果不是很好,但是在其他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模型展现了良好的拟合效果。[结论]新疆褐牛的体尺与体重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建立了体尺预测体重的线性回归公式,且0~6 月龄、7~12 月龄以及30 月龄以上的牛群的模型通过成对样本t检验得出预测体重与实测体重呈现不显著,可以用来预测牛群的体重。这对新疆褐牛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生长发育检测,体重预测有了一定的生产实践。

    新疆褐牛回归模型相关性估测体重

    西门塔尔牛、褐牛与新疆天山牦牛的杂交效果比较研究

    袁立岗柳炜徐晶晶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同期发情和人工授精技术,分别以褐牛和西门塔尔牛为父本,与新疆天山牦牛开展种间杂交,结果:产犊率为43。5%。西犏牛、褐犏牛、牦牛,公母平均初生体重分别为:32。5 kg、31 kg、20。2 kg,公母平均初生体高分别为 72。5 cm、63。7 cm、58 cm,公母平均初生体斜长分别为63 cm、61。3 cm、55。6 cm,公母平均初生胸围分别为82 cm、82。7 cm、67。6 cm,公母平均初生管围分别为12。5 cm、11。3 cm、10。8 cm。犏牛具有明显优势。

    西门塔尔牛褐牛天山牦牛杂交效果

    安格斯牛与6个不同肉牛品种的杂交效果研究

    杨国荣鲁金强邓成松吴绍伟...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安格斯牛与不同肉牛品种的杂交效果,以引进澳大利亚黑安格斯母牛为基础,开展安格斯牛、云岭牛、和牛、短角牛、独龙牛和文山牛6 个品种公牛进行杂交组合试验,配种比例1:30(公母比例为1:30)。结果表明,安格斯牛群繁殖力高,参配母牛337 头,产犊牛314 头,产犊率为93。17%,牛群犊牛成活率为99。91%,繁殖成活率为97。64%。其中安格斯牛初生重平均34。16±4。01 kg、短安杂F1 34。61±5。87 kg、云安杂F1 33。57±5。80 kg和安杂F1 32。48±4。06 kg、文安杂F1 28。10±1。79 kg和独安杂F1 24。71±6。24 kg。黑安格斯与外来品种间的杂交效果很好,但初生重差异不显著(P>0。05);而文安杂F1 初生重明显低于引进肉牛品种的杂交后代(P<0。05),独安杂F1 初生重极显著低于引进品种的杂交后代(P<0。01),显著低于文安杂F1(P<0。05)。本研究中初步揭示了安格斯牛不同杂交组合的效果,为将来育种提供了积极的科学参考。

    养瑞牛杂交组合初生重

    弗莱威赫杂交牛育肥生产和屠宰性能测定及分析

    龚飞飞邵陶祺黄新宇刘佳...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测定弗莱威赫×黑白花F1 代新型乳肉兼用品种公牛的育肥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为选育和生产推广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参考。总计20 头F1 代公牛(BW=264。5±35。11 kg,平均8 月龄)用于本试验。试验牛只均为散栏饲养,后期自由采食,全期自由饮水。经过397 d饲喂试验,结果表明F1 代新型乳肉兼用品种育肥公牛从264。5 kg生长至698。2 kg,全期平均日增重1。09 kg/d,干物质采食量最高可达16。46 kg/d。在本试验的育肥环境和日粮条件下,育肥后期料肉比介于10。1~16。4 之间。经屠宰发现,F1 代杂交公牛屠宰胴体重394。3 kg,屠宰率平均可达60。1%。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F1 代杂交公牛表现出较高的采食潜力以及良好的高温环境下育肥性能,同时经过屠宰可获得较高的屠宰率,在育肥生产和屠宰性能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选育和推广潜力。

    弗莱维赫牛乳肉兼用牛育肥生产性能屠宰性能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肉牛疫病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刘文进李兆龙杨海峰赵璐...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调查新疆昌吉州地区肉牛主要疫病病原,本试验应用mNGS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昌吉州地区的肉牛养殖场、活畜交易市场和屠宰场中表现不同临床症状的46 份病样进行检测,结果检出病毒、细菌,血原虫病和支原体等78 种病原,结合当前国内外肉牛养殖过程中已经报道和流行的病原,与宏基因组检测的 46 份临床病例样品的检测结果进行临床比对,筛查出细菌13 种、病毒13 种,以及支原体、血原虫等其他病原 4 种,共计 30 个主要病原,为新疆昌吉肉牛养殖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肉牛宏基因NGS肉牛疫病

    牛粪有氧生物发酵及主要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何茂昌杨军祥郭海龙罗琰...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测定不同方式牛粪有氧生物发酵的发酵效果,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平均环境温度>16℃时,试验Ⅰ组的发酵升温速度最快,发酵温度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高于其他各组,发酵高温维持时间最长(50℃以上9 d、60℃以上7d);试验Ⅱ组的发酵升温速度次之,发酵温度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高于试验Ⅲ组和对照组,发酵高温维持时间(50℃以上8d)大于试验Ⅲ组(50℃以上3d)和对照组(<30℃)。平均环境温度≤10℃时,各组升温速度及发酵温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动态方式效果最优,静态方式次之,自然堆肥最差。添加有机物料腐熟剂能加快生物发酵效能,环境温度、供氧、含水率为牛粪堆肥生物发酵的重要影响因素。"水分调节预处理+堆垛静态自然通风"比自然堆肥能显著加快牛粪升温速度并维持较长时间的高温发酵。

    牛粪堆垛环境温度生物发酵

    探究维生素ADE对母牛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

    王思翰马桢叶治兵崔繁荣...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注射维生素ADE对母牛繁殖性能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饲养管理条件相同、不同胎次、怀孕 7 个月的西门塔尔母牛共 3 批次,每批次试验组 30头、对照组20 头,3 批次共计150 头。对照组母牛严格执行保健护理程序,在产后 14 d、28 d、42 d各肌注PGF2α4 mL,从第42 天注射PGF2α的次日起,每天全天候视频监控发情情况,连续观察15 d。试验组母牛产前60 d、产前30 d、产后2h内各肌肉分点注射维生素ADE注射液10 mL,其余程序均与对照组相同,从第42 天肌肉注射PGF2α的次日起,每天全天候视频监控发情情况,连续观察15 d。[结果]结果显示,试验组的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瘫痪、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的发情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的情期受胎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注射维生素ADE不仅能显著减少母牛产后胎衣不下、产后瘫痪、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还能显著提高产后母牛的发情率和情期受胎率。

    维生素ADE肉牛繁殖性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