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黄从新

双月刊

1671-8852

mjwhu@whu.edu.cn

027-68755966

430072

武汉大学出版社大楼前楼6楼东侧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Medical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武汉大学主办的以刊载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前瞻性论文为主、面向广大医学及相关学科科研工作者、介绍医学科研动态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接受校内外优秀医学论文,欢迎广大医务工作者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干扰素调节因子4介导治疗性亚低温在缺血性脑卒中小鼠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余信远简志宏刘仁忠冯艳萍...
    631-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介导治疗性亚低温(TH)在小鼠缺血性脑卒中(IS)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对野生型和IRF4基因敲除型IS小鼠开展TH.TH结束后,分别检测缺血半暗带脑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M1、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以及IRF4的表达水平.随后进行神经功能测试,利用TTC染色检测小鼠脑梗死体积,同时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TH显著减少IS小鼠脑梗死体积并改善神经功能;IRF4基因敲除致使TH的保护作用消失:TH并未减少IRF4基因敲除IS小鼠脑梗死体积,亦未改善其神经功能.结论:TH可能通过上调IRF4表达,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和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最终发挥抗炎和脑保护作用.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性亚低温干扰素调节因子4巨噬细胞极化炎症反应

    乙酰葛根素纳米制剂联合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调节自噬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杜立杨振兴孙倩
    637-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乙酰葛根素纳米制剂——乙酰葛根素-聚乳酸-乙醇酸纳米颗粒(AP-PLGA-NPs)通过与Wnt/β-catenin通路的联合作用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期间对自噬的影响.方法:将48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6只/组):实验组(AP-PLGA-NPs联合Wnt/β-catenin激动剂氯化锂)、CIRI组和对照组.制备AP-PLGA-NPs后,采用大脑中动脉缝合闭塞法,在缺血2 h后再灌注24 h,建立CIRI大鼠模型.然后使用Garcia神经功能评分评估所有组的神经行为表现.使用2%三苯基四氮唑(TTC)对脑梗死体积进行鉴定和染色,并通过Western Blot和密度测定法测定皮层β-catenin、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与CIRI组相比,实验组神经行为评分明显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相应减小(P<0.05);与CIRI组相比,实验组β-catenin表达增加,皮质Bax和Bcl-2表达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AP-PLGA-NPs联合Wnt/β-catenin信号可以下调自噬水平、减轻大鼠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乙酰葛根素-聚乳酸-乙醇酸纳米颗粒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自噬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保护

    Ghrelin通过促进Sirt1表达激活自噬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廖师师张乐乐张贻帼丁可...
    643-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和Sirt1在肠缺血再灌注(I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n=6)、肠缺血再灌注组(IIR组,n=6)、肠缺血再灌注+Ghrelin组(IIR+G组,n=6)、肠缺血再灌注+Ghrelin+Sirt1抑制剂EX527组(IIR+G+E组,n=6).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根部45 min,恢复血流2 h的方法制备小鼠IIR模型.再灌注结束后处死小鼠取小肠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肠组织亚细胞结构,检测小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水平、ATP含量,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GHSR-1α、Sirt1及自噬关键分子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Sirt1和LC3B的共表达情况.结果:与S组相比,IIR组Chiu's评分升高,线粒体明显肿胀且空泡化改变显著,嵴结构破坏严重,肠组织MDA生成增加,SOD活力及ATP含量降低,肠组织自噬体增多,Sqstm1 mRNA、p62蛋白表达下调,Becn1 mRNA、Beclin1蛋白表达上调,Map1lc3b mRNA、LC3Ⅱ/LC3Ⅰ蛋白表达比值升高,Ghsr-1α mRNA、GHSR-1α蛋白及Sirt1 mRNA、Sirt1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IIR组相比,IIR+G组Chiu's评分降低,线粒体超微结构破坏部分逆转,能量代谢改善,ATP含量显著增加,MDA生成减少,SOD活性增加,肠组织自噬体增多,Sqstm1 mRNA、p62蛋白表达下调,Becn1 mRNA、Beclin1蛋白表达上调,Map1lc3b mRNA、LC3Ⅱ/LC3Ⅰ比值升高,Ghsr-1α mRNA、GHSR-1α蛋白及Sirt1 mRNA、Sirt1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IIR+G组比,IIR+G+E组Chiu's评分升高,线粒体减少且结构破坏加重,肠组织MDA生成增加,SOD活力及ATP含量降低,自噬体减少,Sqstm1 mRNA、p62蛋白表达上调,Becn1 mRNA、Beclin1蛋白表达下调,Map1lc3b mRNA、LC3Ⅱ/LC3Ⅰ蛋白表达比值降低,Sirt1 mRNA、Sirt1蛋白表达下调(P<0.05),Ghsr-1α mRNA、GHSR-1α蛋白表达与IIR+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hrelin可能通过促进Sirt1表达激活自噬减轻IIR损伤.

    GhrelinSirt1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自噬

    抗CD20单克隆抗体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

    贺基龙章宗悦左小淑林琪斌...
    651-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抗CD20单克隆抗体(简称抗CD20单抗)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将15只6~8周龄的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哮喘对照组和抗CD20单抗治疗组,每组 5只.哮喘对照组和抗CD20单抗治疗组以屋尘螨(HDM)致敏和激发,正常对照组以等量PBS代替,其中抗CD20单抗治疗组在第1次激发前2 d给予抗CD20单抗经鼻滴入联合腹腔注射,正常对照组和哮喘对照组给予等量同型对照抗体代替.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糖原(PAS)染色观察肺部炎症和气道杯状细胞增生;瑞氏-吉姆萨染色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HDM特异性IgE及BALF中IL-4、IL-5、IL-13、IFN-γ和IL-10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肺CD19+B细胞数量.结果:与哮喘对照组比较,抗CD20单抗治疗组哮喘小鼠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减少,气道基底膜杯状细胞数量以及BALF中细胞总数、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血清HDM特异性IgE及BALF中IL-4、IL-5和IL-13水平明显降低(P<0.01);BALF中IFN-γ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BALF中IL-10水平明显增高(P<0.01).同时,抗CD20单抗治疗组哮喘小鼠肺CD19+B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经鼻滴入联合腹腔注射抗CD20单抗可以减轻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可能与其去除肺B细胞导致气道IL-10水平增高有关.

    哮喘抗CD20单克隆抗体气道炎症B细胞白细胞介素-10

    IGF-1R抑制剂通过调控自噬抑制碱烧伤小鼠角膜基质纤维化

    程思敏蒋维艳颜瑜琳万珊珊...
    657-662,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在碱烧伤小鼠角膜组织的表达情况,以及IGF-1抑制剂(PPP)对小鼠角膜基质纤维化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81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碱烧伤(AB)组、碱烧伤+溶剂组(DSMO)和碱烧伤+IGF-1R抑制剂组(PPP).除Control组外,其余三组建立碱烧伤模型.自造模前1 d,PPP组给予2 mol/L PPP滴眼,DMSO组给予相同剂量溶剂,处理14 d.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检测碱烧伤小鼠角膜组织中IGF-1R的mRNA和蛋白水平.裂隙灯显微镜观察IGF-1R抑制剂干预处理后小鼠角膜混浊情况,HE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病理损伤,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角膜组织α-SMA和LC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碱烧伤造模后14 d,与Control组相比,AB组IGF-1R蛋白和mRNA表达量增加;与DMSO组相比,PPP组角膜混浊和组织病理损伤减轻,α-SMA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降低,LC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增加.结论:抑制IGF-1R可能通过促进自噬,抑制角膜基质纤维化,进而减轻碱烧伤小鼠角膜损伤.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角膜碱烧伤角膜基质纤维化自噬

    脓毒症患者外周血HMGB1、LncRNA Peg13的表达及相关性

    马梦洁王丹于丽侠沈佳聪...
    663-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长链非编码RNA(LncRNA)Peg13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44例,另纳入同期健康体检患者(非脓毒症)3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中HMGB1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外周血LncRNA Peg13相对表达量,采用Spearman及Pearson相关性检验评价外周血HMGB1、LncRNA Peg13以及炎症因子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并分析LncRNA Peg13的表达与HMGB1及炎症指标(WBC、CRP、PCT、ESR)和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α、IFN-γ)的相关性.同时将脓毒症组分别按照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及是否发生休克进行危险分层,分析外周血HMGB1、LncRNA Peg13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脓毒症组外周血HMGB1含量(pg/mL)高于非脓毒症组(2 965.18±1 389.71 vs 27.64±8.56,P<0.001);且LncRNA Peg13在脓毒症组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非脓毒症组(20.80±8.07 vs 0.00±0.00,P<0.001).外周血HMGB1用于脓毒症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09(95%CI:0.824~0.962,P<0.000 1),90.91%,100%;外周血LncRNA Peg13用于脓毒症诊断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 0.989(95%CI:0.934~1.000,P<0.000 1),97.93%,100%.脓毒症组患者外周血HMGB1 水平与外周血LncRNA Peg13相对表达量呈一定负相关(r=-0.521,P<0.001),与外周血CRP水平及ESR水平呈正相关(r=0.516,r=0.310,P<0.001);与外周血WBC、PCT、IL-2、IL-4、IL-6、IL-10、TNF-α、IFN-γ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脓毒症组患者外周血LncRNA Peg13相对表达量与外周血CRP水平及ESR水平呈负相关(r=-0.375,r=-0.315,P<0.05);与外周血WBC、PCT、IL-2、IL-4、IL-6、IL-10、TNF-α、IFN-γ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脓毒症组中MODS组外周血 HMGB1 含量(pg/mL)高于非 MODS 组(3 748.90±637.72 vs 2 249.84±1 082.71,P<0.001),而LncRNA Peg13相对表达量MODS组低于非MODS组(18.95±5.96 vs 25.64±8.27,P=0.004);脓毒症组中休克组与非休克组之间外周血HMGB1含量与LncRNA Peg13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结论:脓毒症患者中HMGB1含量及LncRNA Peg13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两者含量呈负相关.且HMGB1水平对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脓毒症长链非编码RNAHMGB1炎症因子

    NLR、LMR、PLR及CAR预测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价值

    马文雯彭清臻
    670-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预测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市中心医院诊治的46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局限期组,52例转移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广泛期组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纳入的98例患者中根据是否出现死亡患者,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收集并分析临床资料、血常规检查.结果:广泛期组NLR、LMR、PLR及CAR值高于局限期组的水平(P<0.05),生存组NLR、LMR、PLR及CAR值低于死亡组(P<0.05);生存组和死亡组在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泛期肺癌患者血清NLR、LMR、PLR及CAR水平高于局限期组,可为临床工作中预测小细胞肺癌预后提供参考.

    小细胞肺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

    基于MIMIC-Ⅲ数据库研究合并房颤的危重症患者短期死亡风险预测模型

    杨婷童传凤
    674-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MIMIC-Ⅲ数据库研究重症病区合并房颤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MIMIC-Ⅲ数据库患者出院诊断包含心房颤动,通过纳入及排除筛选标准纳入6 555名研究对象.通过SQL语言提取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出入院时间,死亡记录、院内死亡情况等并记录患者90 d全因死亡率.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合并房颤的危重症患者90 d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COX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模型并且绘制Nomogram列线图,同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进行内部验证,最后进行曲线校正评估模型.结果:在90 d内1 639名患者死亡,4 916名患者存活,预测模型中基线特征提示死亡组较存活组在年龄、性别、充血性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慢性肺疾病、瓣膜疾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阴离子间隙(AG)、血肌酐、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尿素氮、白细胞、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住院时长及疾病严重评分(SAPSⅡ、OASIS、SOF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预测模型提示年龄、充血性心力衰竭、瓣膜病、电解质紊乱、慢性肺疾病是重症患者合并房颤患者90 d内发生死亡事件的风险因素,入院24 h内RDW、AG、PLT、HCT值能用于预测短期死亡.根据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建立预测 模 型 为 Y=1.116×X1+1.064×X2+1.283×X3+1.199×X4+1.165×X5+1.246×X6(X1=RDW;X2=AG;X3=充血性心力衰竭;X4=瓣膜疾病;X5=慢性肺疾病;X6=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模型及其他独立预测指标进行ROC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的AUC=0.753(P<0.001).由Cox回归结果绘制列线图,其C-index值为0.719.最后进行Bootstrap内部验证并绘制校正曲线.结论:预测模型对合并房颤的重症患者90 d全因死亡风险预测良好.

    心房颤动危重症患者预测模型MIMIC-Ⅲ数据库

    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铜死亡相关特征基因的鉴定

    贺天文朱浩彦鲁志兵
    681-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鉴定铜死亡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相关的特征基因.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下载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数据集GSE163154、GSE41571、GSE43292.合并三个数据集,根据收集到的铜死亡相关基因(CRGs)对合并后的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分析.使用三种机器学习算法筛选差异表达的CRGs中的特征基因,并通过外部数据集GSE28829验证了结果.结果:共鉴定出27个差异表达的CRGs.基于3种机器学习算法(LASSO、RF和SVM-RFE),筛选出5个特征基因ATOX1、NLRP3、MAP1LC3A、SLC31A1和ATP7B.在外部数据集中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验证诊断效能.结论:结果表明,铜死亡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为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

    铜死亡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因表达机器学习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儿童血液疾病患者血清中伏立康唑浓度及临床应用

    钟莉莉陈君王榆雅吴琼诗...
    68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一种人血清伏立康唑(VRC)血药浓度高效液相测定法,能快速、准确、稳定为儿童血液疾病患者监测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为指导临床用药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反相-HPLC法,色谱柱为Eclipse XDB-C18柱,4.6 mm×150 mm,5 µm.流动相:甲酸铵水溶液(pH 4.0):乙腈=66:34;流速:1.0 mL/min;波长:256 nm;Waters Sep-Pak C18固相萃取小柱对血样进行预处理.结果:VRC和内标峰保留时间分别为9.7 min和11.0 min,分离良好,血样中内源性物质无干扰;回归方程Y=0.295 3X-0.004 3,R2=0.999,血清中VRC线性范围为0.10~19.87 μg/mL,定量下限为0.10 μg/mL;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RSD均<5%.对6名患者进行了血样监测.结论: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在儿童中个体差异大,对儿童血液疾病患者开展治疗药物监测,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适用于临床中伏立康唑的治疗药物监测.

    伏立康唑高效液相色谱法治疗药物监测儿童血液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