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黄从新

双月刊

1671-8852

mjwhu@whu.edu.cn

027-68755966

430072

武汉大学出版社大楼前楼6楼东侧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Medical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武汉大学主办的以刊载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前瞻性论文为主、面向广大医学及相关学科科研工作者、介绍医学科研动态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接受校内外优秀医学论文,欢迎广大医务工作者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风险与衰弱的横断面研究

    刘灵芳方燕红董佳殷瑶...
    1082-1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衰弱情况,探讨老年COPD营养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其营养状况与衰弱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的老年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营养风险筛查表(NRS2002)量表及FRAIL衰弱量表对老年COPD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衰弱情况调查,并收集患者白蛋白、血清C反应蛋白指标,统计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急性发病次数等参数.通过Kendall's tau-b分析患者衰弱状况与营养风险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来分析患者营养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120例老年COPD患者中,60.83%(73/120)的患者存在营养风险,65%(78/120)的患者存在衰弱,且其营养风险与衰弱存在正相关关系(r=0.739).营养风险组患者的衰弱得分、白蛋白水平、BMI等低于无营养风险组患者,而平均年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1年内急性发病次数等高于无营养风险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状况、白蛋白水平、BMI、年龄、血清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AR)、急性发病次数等因素对老年COPD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老年COPD患者营养风险及衰弱发生率高,其营养风险与衰弱情况相关,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老年COPD患者营养状况、白蛋白水平及炎症指标,并实施阶段化干预措施,动态化营养管理,降低衰弱率,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衰弱营养状况白蛋白血清C反应蛋白

    基于深度学习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模型在临床中的诊断效果

    夏梅青郑翠李娜谢友利...
    1088-1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人工智能(AI)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模型在真实临床环境中的诊断准确度.方法:选取收集江夏中医院2022年8月—2023年8月期间行胃镜检查的患者案例作为真实世界测试集,评估该模型的泛化能力.内镜医师根据病理结果将活检部位采图分别标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再按照6大解剖部位细分为:倒镜胃体、胃底、胃窦、胃角、正镜胃体中上部、正镜胃体下部.评估指标包括对全部案例采图和分部位采图的识别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同时,选取低中高年资各一名内镜医师进行人机对比,比较AI模型与内镜医师对CAG的识别能力.结果:共收集 200例患者共 2 248张清晰胃腔采图(CAG/CNAG,1 165/1 083)作为真实世界测试集.在该测试集上,AI模型识别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2.27%(1 075/1 165)、88.73%(961/1 083)、90.57%(2 036/2 248).与三名不同年资的内镜医师相比,模型识别准确率与高年资医生水平相当,而显著优于中低年资医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AI模型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稳定的诊断能力,与高年资内镜医师水平相当,有望成为内镜医师的有效辅助工具.

    人工智能(AI)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泛化能力诊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拔管失败的预测因素分析

    李雪英王亚飞周长治耿爽...
    1093-1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拔管失败的预测因素.方法:收集COPD急性加重期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 80例,以是否成功拔除气管插管为标准分为撤机成功组(62例)、撤机失败组(18例).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导致患者撤机拔管失败危险因素.结果:撤机成功组自主呼吸试验(SBT)前下腔静脉衰减指数(IVCCI)及SBT后氧合指数(PaO2/FiO2)、IVCCI均高于撤机失败组(P<0.05).撤机成功组SBT前肺部超声评分、24 h液体负荷及SBT后心率(HR)、呼吸频率(RR)、肺部超声评分、PaCO2、24 h液体负荷均低于撤机失败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SBT后RR增快及24 h液体负荷正平衡是撤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SBT后IVCCI增高是撤机失败的保护因素.SBT后的RR、24 h液体负荷、IVCCI预测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9、0.730、0.752,其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0.5 次/min、-329 mL、24.26%.三者联合预测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89,敏感度为0.919,特异度为1.000.结论:SBT后RR增快及24 h液体负荷正平衡是撤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SBT后的RR、24 h液体负荷、IVCCI对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有较好预测价值,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更大.

    下腔静脉衰减指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撤机

    同轴导管技术在经肛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杨光耀胡红耀余笋李腾飞...
    1100-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同轴导管技术在经肛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份于襄阳市襄州区人民医院采用同轴导管技术经肛门行肠梗阻导管置入的35例结肠梗阻患者;另选取同期采用传统方法(未采用导引导管同轴交换技术)经肛门置入肠梗阻导管的35例肠梗阻患者.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在手术时间、术中射线曝光时间以及治疗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肠梗阻导管均顺利经肛门置入,技术成功率达100%.其中采用同轴导管技术组患者,手术时间较采用传统术式置入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80.69±21.85)min vs(157.06±48.48)min,P<0.001],术中射线曝光时间较传统术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04±7.11)min vs(49.19±14.40)min,P<0.001);两组患者预后比较,其中19例(27.1%)患者痊愈(同轴组8例,传统组11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0);19例(27.1%)患者后期行一期手术切除/结肠支架植入(同轴组11例,传统组8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0);27例(38.6%)患者术后肠梗阻症状得到明显好转(同轴组13例,传统组14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6);余5名患者(7.1%)经内科治疗无效和(或)失去手术机会,最终院内死亡或自动出院(同轴组3例,传统组2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在经肛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中采用同轴导管技术可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术程,减少射线曝光时间,降低术者及患者射线辐照量.

    同轴导管技术导引导管肠梗阻经肛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置入

    构建电视胸腔镜继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预测模型

    熊娟江万里黄婷
    1106-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电视胸腔镜(VATS)继发术后认知障碍(POCD)的预测模型,并改进相关评判体系.方法:开展横断面调查,构建专项优化预测模型;将预测模型转换为可视化的优化评分量表,从而量化VATS继发POCD的概率;再以现行的预测模型为参照,探寻优化评分对于VATS继发POCD的评判效能.结果:①经过样本量计算和充分纳入-排除标准,连续选取202例VATS患者作为本次横断面研究的模型组样本,累计22例继发POCD、180例认知功能正常.②组间比较人口学特征发现:BMI数值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临床资料发现麻醉耗时、术后置管时间、术后至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NSE、TNF-α,及其TNM分期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将上述指标依次纳入单因素及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筛选得出麻醉耗时、术后置管时间、住院时间、NSE、TNF-α为独立影响因素,且均为危险性因素.以列线图形式将预测模型转为可视化的优化评分量表,获知相应评分对应的预测概率.④应用ROC曲线检验优化评分与参照评分对于VATS继发POCD的评判效能,按照两种评分信息提取验证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获取每例验证组患者的最终评分.将评分与预后结果代入ROC曲线以评价不同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优化评分与参照评分的评判临界值(cut-off)分别为172分、219分,优化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1、Youden指数为0.52,均大于参照评分,且优化评分对于继发POCD的评判效能显著优于参照评分(Z=2.871,P<0.05).结论:本研究为VATS患者构建专项继发POCD的预测模型,并转化为易于临床使用的优化评分,其评判效能可靠.

    电视胸腔镜继发认知功能预测模型横断面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随机森林模型建立与验证

    王优陈双倩许品杨靖...
    1115-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评价急性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3年1月—2020年12月的179例ATAAD患者,以是否在确诊后30 d内发生死亡、主动脉破裂或即将破裂导致紧急手术分为两组,以随机森林建立模型对纳入的病例进行计算,使用Boruta算法对随机森林模型进行特征可视化,最后用传统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研究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随机森林建立了一个敏感度、特异度、AUC分别为 0.783、1.000、0.891的高效诊断模型,模型的重要特征为Penn分级、收缩压、心包积血、主动脉周围血肿、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主动脉直径;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Penn分级、收缩压、主动脉周围血肿、CRP水平、升主动脉直径为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但是其诊断效能较随机森林模型低,该传统模型的敏感度、特异度、AUC分别为0.674、0.895、0.844.结论:随机森林算法能够建立一个高效的模型对ATAAD确诊后30 d内的严重不良事件进行预测,可为外科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随机森林预测模型

    237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

    管红霞廖大红江洋朱英男...
    1121-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2023年2月就诊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23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专科检查及转归等.结果:237例患儿中,男性149例(62.87%),女性88例(37.13%);年龄5月至12岁,以学龄期儿童居多.就临床分型而言,有症状感染222例(93.67%),其中轻型感染193例,中型感染29例,其余为无症状感染者,无重型及危重型患儿.患儿临床症状以发热、鼻部(鼻塞、流涕等)和咽部(咽痛、咳嗽等)症状多见,其中鼻部、咽部症状除婴儿期稍高外,随着年龄增长,发病人数逐渐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部症状(除婴儿期外)、发热、过敏均随年龄增长发病人数递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CT表现以磨玻璃样改变、微小结节状为主,专科检查主要表现为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鼻黏膜充血或苍白、腺样体及扁桃体肥大等.大部分患儿以门诊治疗为主,少数患儿转住院治疗,所有患儿预后均较好,部分患儿核酸或抗原检测转阴后仍遗留有鼻部或咽部症状.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多有临床症状,以发热、鼻塞、流涕、咽痛等为主,但临床症状一般较轻,经治疗后预后均较好.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Omicron变异株临床特征儿童

    miR-146、ApoE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印章凡洋朱冬梅付永波...
    1126-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微小RNA(miR)-146、载脂蛋白E(ApoE)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100例ACS患者,其中轻度组(Gensini评分≤45分)46例、重度组(Gensini评分>45分)54例,另取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miR-146a、miR-146b和ApoE,分析其与ACS的相关性.结果:三组间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以及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miR-146a、miR-146b、ApoE、Gensin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轻度组、对照组的miR-146a、miR-146b、ApoE、Gensini评分依次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iR-146a、miR-146b、ApoE均与Gensin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miR-146a、miR-146b、ApoE及Gensini评分是影响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ACS患者miR-146a、miR-146b、ApoE水平均明显较高,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密切,也是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危险因素.

    miR-146载脂蛋白E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性

    线粒体途径治疗肌腱病的研究进展

    张旺孙商益刘航航朱庆贤...
    1131-1135,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肌腱病是运动医学的常见疾病之一,通常以疼痛、肿胀和功能受损为特征.肌腱病的发病机制直到目前为止仍未完全阐明.在临床上,肌腱病仍是采取保守治疗为主,尚且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线粒体作为细胞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工厂,在调节细胞凋亡、自噬和坏死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线粒体可作为治疗肌腱病的潜在策略,本文主要对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肌腱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线粒体在肌腱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线粒体途径治疗肌腱病的可行性.

    线粒体肌腱病治疗研究进展

    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在童年创伤及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

    许腾欢张慧凤卢文仙彭代辉...
    1136-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是一种在炎症状态下由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受体(uPAR)切割或脱落产生的可溶性蛋白.由于其性质稳定,能更可靠地反映持续或慢性感染,近年来被广泛用作研究疾病中新型炎症的生物标志物.本文旨在综述suPAR与童年创伤经历及抑郁症的相关研究.在童年创伤及抑郁症方面,suPAR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都显示出极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将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炎症抑郁症童年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