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叶金云

双月刊

1009-1734

xuebao@hutc.zj.cn

0572-2321073

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学士路1号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邓小平理论,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报道校内外科研新成果,推动学术交流,促进教育、科研的发展,为繁荣科学文化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本体论基础与美丽中国建设

    程广丽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概念和本体论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念在本体论层面表征着人与自然之间休戚与共、共生共荣的关系,既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与美丽中国建设在价值论指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二者共同推动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生命共同体"理念引领美丽中国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立足于唯物史观研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本体论基础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关系,有利于从理论上阐释"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从而更好地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生命共同体"本体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建设

    资本循环理论视角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及逻辑建构

    张学华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问题是推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的重要课题.生态产品要成为商品,通过交换以实现其价值,需遵循商品在"生产—交换—分配"全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关"商品价值实现过程"和"资本循环过程"的理论阐述,通过剖析"商品—货币—资本"规律,以期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生产—交换—分配"全过程的运作逻辑,即:资本生产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逻辑前提,资本交换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逻辑关键,资本分配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逻辑旨归.遵循"货币资本1—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2"循环规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构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的闭环双向转化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产品价值商品价值资本循环

    茅维生平与文学活动及其意义

    赵红娟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茅维的一生是极其悲剧的一生.名家之裔,自负才高,力求出生平筹划以匡济时艰,结果却怀才不遇,科举与仕进均无任何突破,甚至还被搅进党争,入狱破家,如此等等,深刻地折射出晚明社会现实的黑暗.然而,茅维把自己的日常生活、理想抱负和对黑暗现实的愤懑发之于诗文戏剧,其作品写实而果敢,从而成就了他在晚明文学史上的非凡意义.因为细节丰满,态度鲜明,他的诗文戏剧令人着迷,引人入胜,可为晚明文人的生态史和心灵史研究提供最生动的材料.

    茅维生平文学活动文学史意义

    论茅坤对柳宗元"与故人书"的重估及其影响

    黄文浩付琼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茅坤之前,柳宗元的"与故人书"往往被认为乞哀望援,格调不高,其评价以否定居多.茅坤仕途坎坷,中岁削籍,一腔郁愤,与柳宗元为近,乞哀望援,亦所不免,因而能够揣情度理,拨弃旧见,第一次全面肯定"与故人书"的文学价值.茅坤认为,柳宗元"与故人书"的"沉郁"风格,源自司马迁《报任安书》和杨恽《报孙会宗书》,实系"发愤著书"的产物.他还认为,柳宗元"与故人书"代表了其在古文运动中的最高成就,与此前带有六朝锦色的骈散相兼之作判然有别.这就从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继承和中国散文骈散分流的宏大视角肯定了柳宗元"与故人书"在中国散文史上的重要价值,可以看作柳宗元散文批评的分水岭.清人基本接受了茅坤的新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刻、详尽地阐明了柳宗元"与故人书"的审美价值.茅坤对柳宗元"与故人书"的重估是柳文经典化过程中的关捩,对清代柳文地位的提升具有先导意义.

    茅坤柳宗元"与故人书"重估

    亚里士多德友爱论视角下的生生之爱

    李长伟和壮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生之爱是学生身心整全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生生之爱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丰富学生情感.为此,有必要借鉴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来培养健全的生生之爱.友爱是平等之人间的一种德性,是在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爱己与爱人的和谐统一,这是亚里士多德友爱内涵的核心要义.亚里士多德友爱论与生生之爱的适切性体现在以双方的平等、相似为发生条件,都以公共的教育生活为过程载体.为构建具有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特色的生生之爱需要坚持育德导向,为生生之爱锚定价值坐标;培育学生自爱能力,为生生之爱提供内在支撑;培养学生共同生活素养,为生生之爱提供外在保障.

    学生友爱尼各马可伦理学德性

    二十世纪中国教育良知论的百年回溯与现实镜鉴

    马进卢昱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作为教育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价值.回溯二十世纪中国教育良知论,其思想以传统良知论为历史根基,孟子的"良知良能说"体现了道德教育的先验基础,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指明了主体教育的实践方向,而熊十力的"良知呈现说"阐释了良知论在生命教育中的可能性.基于此历史基础,二十世纪中国教育良知论的内蕴表现为"完满人格的教育践履、达济天下的仁爱之心和矢志报国的教育信念",同时,在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上表现出"源于求真尚善的传承接续,基于时代使命的现实召唤,终于润己泽人的生命关怀"的逻辑理路.纵观二十世纪中国教育良知论,其在"成己与立志、规范与德性、觉知与信仰"等方面给予现代教育重要的镜鉴意义,有助于促进现代教育良知论的发展.

    良知教育良知论百年回溯现实镜鉴

    英语自由与黏附语素的形义博弈及其应对方略

    林有苗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当代英语中确实存在着部分自由语素(即自由词根)与黏附语素(含黏附词根或构词形式、前缀、后缀)之拼写形式巧合相同、读音或重音模式略有不同、语义或语言学功用却存在显著差异之情形.鉴于此类客观语言事实,探讨英语中"貌"合"神"离的自由语素与黏附语素之本质区别,试从自由语素的语法化和英语外来语素之同化等历时视角探究其相关成因,并提出功能语义优先和外在拼读形式相助等策略手段以辨别或应对自由语素与黏附语素、复合词与派生词等之间的形义博弈,希冀能廓清英语派生形态学中的若干模糊概念,有助于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与理解.

    自由语素黏附语素形义博弈语法化同化

    副文本与样态重塑:《荀子》乐思的英语译释与嬗变

    武越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荀子·乐论》为儒家学说体系中第一篇论乐专文,直接影响了儒家乐论的形态与立场.英语世界现有《乐论》的译介多附加了丰富的副文本.以《乐论》所秉乐教观为例,考量多维度的副文本再建构形态,可发现译者以副文本为乐教价值建构的主要场域,将中文世界所论的和谐自由的生命状态改写为带有鲜明功利性的集权主义、精英主义乐教观.《乐论》英语副文本建构中音乐价值与形式的嬗变,彰显了译者与作者于认知框架和文化语境层面的本质性差异.从副文本视角考察乐典的海外建构样态,对西方汉学做反向追溯与批评性研究,对提升中华文化域外传播的质量或有启发意义.

    《荀子·乐论》副文本美善相乐样态重构

    现代汉语动词性存在糅合句语义分析和事件融合机制研究

    黄金金邓兆红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存在句一直是汉语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对动词性存在糅合句的关注却略显薄弱.基于学界前期研究成果,聚焦考察动词性存在糅合句的界定与构成,着重分析动词性存在糅合句的语义特点,并尝试从事件融合理论的角度对其形成机制作出认知阐释.研究发现:动词性存在糅合句一般是无语音停顿的单句,且通过存在句和动词性后续结构的杂糅和合并而形成;"VP1+NP人/物+VP2"在句法上主要表征为述补结构、连动结构和状中结构,不同的结构在语义特征、语义关系和语义指向方面展现了不同的语义糅合关系;动词性存在糅合句形成的认知机制是事件融合,在时空、参与者和事件关系三方面的语义认知维度中得以体现.

    存在糅合句动词性结构语义分析事件融合

    动态重构与意义共享:短视频建构城市形象的传播符号学考察

    任广镇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焦哈尔滨旅游"出圈"个案,结合相关理论,揭示了短视频在建构城市形象过程中的核心机制,即符号的动态重构与意义共享.研究发现,相关短视频利用"产消者"参与、细节挖掘和多感官刺激,营造了极富张力的叙事情境;通过彰显故事、主题、意义等多维价值,成功触发了受众的深度共情;借助多元符号的运用、互动社群的构筑以及对城市内涵的纵深开掘,哈尔滨的全新城市形象得以立体建构.短视频在建构城市形象时应创新叙事主题与手法,引入多元叙事主体,拓展叙事空间,以互动与对话持续推动城市形象的深刻重塑.

    短视频城市形象符号动态重构意义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