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外英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外英语
海外英语

杨辉(副主编)

月刊

1009-5039

hwsy@overszaen.com

0551-65690811

230041

安徽合肥市濉溪路95号双岗投递站006#信箱

海外英语/Journal Overseas English
查看更多>>《海外英语》杂志创办与2000年,隶属于安徽出版集团/安徽科学出版社。该刊是一本综合性的外语类期刊,内容涉及语言学、外语教育、翻译学、文学文化研究、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功能词典学视域下外向型双语词典的编纂——以马礼逊的《五车韵府》为例

    叶莹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礼逊的《五车韵府》在清朝时期广受母语非汉语学习者的欢迎,促进了当时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该文以词典功能学为理论框架,探讨《五车韵府》实现认知和交际功能的设计特征。研究显示《五车韵府》能满足母语非汉语学习者的需要是因为马礼逊综合考虑到词典潜在用户、需要查阅词典的场景以及用户需求三个方面,这三方面是外向型双语词典编纂的重要考量和成功要素。

    词典功能学《五车韵府》双语词典认知功能交际功能

    阐释学视域下《永州八记》英译比较研究

    罗琼
    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柳宗元山水散文《永州八记》英译备受国内外翻译家的关注,包括汉学家石听泉、国内翻译家杨宪益、徐英才、罗经国等。他们英译的《永州八记》体现了译者对于柳宗元山水散文的诗意认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侵入、吸收和补偿,将柳宗元的自然观和政治观移植到了英语世界中,引起了英语读者对柳宗元山水诗文的兴趣。文学翻译与译者主体性息息相关,是译者对原文的诗意阐释,也是具有"他者"特征的再创作。

    柳宗元《永州八记》阐释补偿

    新闻生态语篇的隐喻象似性分析

    李芳艳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全球生态环境逐渐恶劣。生态新闻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通过考查相关新闻报道,发现生态新闻语篇使用大量概念隐喻,其中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尤为突出。通过进一步探究语篇中的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证明语言具有隐喻象似性,即一种概念与另一种概念紧密相关。新闻媒体将具体熟悉的事物与抽象复杂的生态系统相联系,既表现出生态环境现状,又强调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进而激起人类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生态语篇概念隐喻隐喻象似性

    功能主义视角下地方名胜古迹中英互译的研究

    霍姣羽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翻译是巧借目的语文字在源语言文字中寻找理想对等契合物的过程,这一契合是"形合"和"神合"的高度统一,其本质是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迁移,这也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功能主义的本质要求。地方名胜古迹是各地域的文化瑰宝,它们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凝结,在地方名胜古迹的翻译中采用功能主义的译法,不但有益于文化创造,还有助于文化迁移,促进文化传播。

    功能主义翻译名胜古迹文化

    鲍康宁词典中词英译中探寻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李彦灵孙竹霖梁雨菲张祎曼...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饮食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具体体现之一。受地域气候、营养学、哲学观念、医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位。在进行有关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调查后,选取鲍康宁Baller(1900)Ana-lytical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词典,搜集有关饮食文化,将其归纳为烹饪技艺、原料食材、色香味形、食具食词四个方面进行中词英译分析研究,旨在探究存在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更好地进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饮食文化文化词英译

    框架理论视角下莫言小说习语英译研究——以葛译《天堂蒜薹之歌》为例

    刘嘉玲
    16-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从框架理论出发,选取莫言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及其英译本为研究文本,分析葛浩文在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中如何利用认知操作,创造性地对莫言小说中的习语进行框架重构。研究发现,框架理论视角下,《天堂蒜薹之歌》中的习语具体有三大表现:框架趋同、框架交叉、框架趋异。对于框架趋同下的习语翻译,葛浩文主要采用了保留框架的方式;对于框架交叉下的习语翻译,框架成分替换、框架成分增删的框架操作更易被目的语读者接受;对于框架趋异的习语,框架关系改变、框架层次调整能更好地实现框架间的对应。

    习语框架理论《天堂蒜薹之歌》英译

    语料库视角下政治文献外译语言特征研究

    刘营崔晗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宣翻译对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尤为重要,《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方向的重要手段。因此该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以2019-2022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及同期美国《国情咨文》为研究对象,使用AntConc3。5。8自建语料库,辅以Wordsmith6。0和TagAnt软件主要从词汇和句法两方面对两文本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使其达到预期的对外传播效果。研究表明:《政府工作报告》实词使用数量多,名词和形容词使用频率高,动词名词化现象多,规划类语块使用多,多能体现中国特色主题;多使用长句,并列结构使用多,从属结构使用少。

    语料库政治文献翻译语言特征《政府工作报告》《国情咨文》

    政治等效视角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隐喻认知翻译策略研究

    尚翼帆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为语料,以政治等效理论为研究框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书中出现的隐喻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出11种概念隐喻类型,包括运动隐喻、道路隐喻、旅行隐喻、旗帜隐喻、圆圈隐喻、动物隐喻、战争隐喻、人体隐喻、植物隐喻、建筑隐喻、自然隐喻和其他类型的概念隐喻。第一卷英译本采用了保留概念隐喻、具体化、意义替换三种翻译策略,实现了政治等效。

    政治等效隐喻翻译概念隐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

    儒家经典翻译的"功夫"路径——以《论语》倪培民译本为例

    王庚辰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中国文化"走出去",以此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论语》经过数百年的中西方文化交流,在学术界、传播界及海外文化圈都享有盛誉。倪培民在解读经典译本的基础上再译《论语》,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揭示儒家哲学与现实意义的联系。文章分析典型例证,发现倪译本以功夫路径为指导,提供长篇导言、注释、索引等,尽可能保留原文本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典籍翻译及其研究有启发意义。

    典籍翻译功夫《论语》倪培民译本

    法家典籍的法治思想英译探析:翻译伦理视角

    韦思聪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历史上,法家以"法"贯穿其理念核心,由法家先驱商鞅及其学派后人所撰写的《商君书》,业已成为展示中华古代法律文化的代表。文章以客观性、描写性、可操作性为参考要素,基于安德鲁·切斯特曼的三大翻译伦理,即再现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探析戴闻达和尤锐两位译者如何译介《商君书》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法治思想。研究发现,两位译者基本遵从上述翻译伦理,但对部分法治内容的表述仍有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适宜的翻译伦理模式,以更好译介我国古代优秀的法治思想。

    翻译伦理《商君书》法治思想商鞅法家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