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angHe S&T Colleg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文化基本问题的初步研究

    张新斌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文化是指发生在古今黄河流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其中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即"大黄河"与"黄河大文化"的理念。黄河文化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鼎盛期、衰微期和复兴期五个阶段。黄河文化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了根源性、主干性、系统性、融合性和本质性。研究黄河文化,需要把握黄河各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把握黄河文化与中原文化、华夏文明、黄帝文化的关系,需要把握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异同。黄河文化的核心是都城文化,基础是农耕文化,灵魂是思想文化。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表现为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和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

    黄河文化基本问题人文精神

    中原黄河漕路与秦汉隋唐帝国

    陈隆文
    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原黄河漕路是以现在郑州桃花峪以西至三门峡灵宝段的黄河河道为主干的漕粮运输通道,由灵宝至三门峡段、三门峡至孟津段、孟津至郑州桃花峪段等数段构成,敖仓、荥阳故城等地是中原黄河漕路上的关键节点。作为关中与关东之间唯一有效的运输渠道,其畅通与否和秦汉隋唐帝国的国运兴衰息息相关。在秦、汉、隋大一统的过程中,中原黄河漕路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桃花峪以西的中原黄河漕路转输军粮物资之便,帮助秦人在兼并统一战争中占得先机;而关中以东中原黄河漕路的畅通及其对敖仓之粟的控制,几乎成为刘邦战胜项羽的决定性因素。汉代时,经由中原黄河漕路转输的漕粮数额一直呈现攀升之势,最高在元封年间达六百万石,约为当今的18万吨。隋帝国借助中原黄河漕路控制了当时东亚大陆上最富庶的区域,更是以郑州桃花峪西至三门峡灵宝段黄河漕路为主轴,西引渭水,东连黄河下游与后来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永济两渠,构建了南至淮水、北达海河流域的水上交通运输系统。唐代关中长安对中原黄河漕路的依赖则超过了汉、隋,经由中原黄河漕路西输至关中长安的漕粮数量与规模随着唐帝国国运盛衰而不断起伏变化,可以说中原黄河漕路畅通、漕运制度不断完善,唐帝国蒸蒸日上;中原黄河漕路断绝,唐王朝政权亦随之衰亡。因此,中原黄河漕路足以称为秦汉隋唐帝国的生命线。

    中原黄河漕路秦汉隋唐帝国

    论黄河文化的精神特质

    薛瑞泽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是经过了漫长历史时期的积淀而形成的。对中华文明精神特质内涵的挖掘,有助于深刻认识黄河文化的精神特质。黄河文化的精神特质与理念均是在先秦时期萌生,并被后世继承的治国理政思想,显示出这一文化具有久远性的特色。黄河文化的精神特质塑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品格,也使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吸纳各种文化的长处,使黄河文化的内涵愈加丰富。黄河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秀品质,使中华民族能够凭借民族自觉性拓展民族发展的空间。黄河文化精神特质综合了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内涵,是中华文明精神特质在黄河文化方面深入渗透的结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黄河文化精神特质

    基于产教融合的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李晓旭
    23-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教融合是推进高素质创新性和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线,也是提高我国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重视产教融合,基于产教融合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机制、新策略,能够保障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以产教融合推动民办高校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教育观念陈旧、学校与企业结合能动性不足等问题,产教融合的深度合作难以推进,在校企合作以及发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缺乏实质性的进步。建议从整合产教融合目标、建设教师队伍、完善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合作保障机制五个方面构建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促进教育部门和产业部门的良性互动,实现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

    产教融合民办高校高质量路径

    政府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限价的理论依据与政策效应

    吴克明欧阳奥琪王一涛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民办中小学高收费、乱收费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地区颁布了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进行限价的政策。一方面,基于公共利益规制理论,对高收费类型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进行限价具有积极影响:有利于减轻家长教育负担,缓解家长教育焦虑;促进民办教育回归"公益属性",避免民办学校成为资本牟利的工具;促进优质教育机会公平。另一方面,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限价过低将挫伤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可能会减少民办教育供给,降低民办教育质量,削弱民办学校办学特色。因此,对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限价须谨慎决策,跟踪管理;尊重民办学校的合理利益,适度限价;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增加教育投资,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政府限价政策效应

    民办高校教师培养体系优化对策研究

    陈晓晖丁飞悦郭红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教师培养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针对当前民办高校教师培养工作状况,民办高校应在强抓师德师风建设基础上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建立健全有效的培养机制,通过"分类培养、拔尖引领、团队聚力、持续发展"教师培养体系,进一步夯实教师培养之基础,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增强民办高校的综合竞争力。

    民办高校教师培养体系必要性对策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治理

    韩俊
    40-4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人类社会的思想交流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网络舆论场的整体状态又深刻影响着意识形态安全。从目前来看,网络舆论场表现为网络论争的政治化意图明显,全时空主体利益诉求多元多样,网络意识形态的"选择性"表达凸显,网络社会思潮冲击主流意识形态。为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我们需要锚定舆论话语契合度,改进意识形态创新力;找准不同舆论"对接点""共振点",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遵循舆情"阈值"规律,发挥意识形态引领力;注重议程设置功能,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辨清网络社会思潮,突出意识形态解释力。

    网络意识形态国家安全网络舆论

    《共产党宣言》中"两个绝大多数"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当代价值

    伊竹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无产阶级正在积蓄力量准备革命的时代背景,得出了"两个绝大多数"的重要论断。"两个绝大多数"思想科学阐明了无产阶级运动的基本特征,详尽分析了无产阶级运动的主体力量,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两个绝大多数"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如何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以及如何理解和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当代价值。

    "两个绝大多数"无产阶级人民中国共产党

    新时代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

    苗洁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的核心要义是能够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吃饭问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新时代粮食安全不仅包括粮食数量安全,也包括粮食质量和粮食产业的安全,保障对象、保障目标和保障范围不断拓展。依据新时代粮食安全内涵变化,应强化从生态、资源到产业的全要素、全环节、全链条、全方位保障,着力解决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筑牢粮食安全多维防火墙。

    粮食安全农业强国路径选择

    河南省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杜文娟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河南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总体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内部结构不优、区域发展不平衡、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不深、要素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要从强化有效供给、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推动跨业融合、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助力现代服务业的优化提升,推动河南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现代服务业创新要素高质量发展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