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angHe S&T Colleg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内涵与实施路径

    黄奇帆
    1-17页

    仰韶晚期黄河中下游之交城市群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

    陈建魁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与文明的概念有所不同,中国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随着中国考古学的进展而逐渐被大家认知的。大约5300年前至5000年前,浙江良渚古城、湖南城头山古城、甘肃南佐古城以及城址内连成一片的数十万、数百万平方米的都邑性聚落,特别是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及其周围规模巨大的聚落群和城址群,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河南偃师二里头发掘出的文化遗存,见证了双槐树古国到夏朝王国大约1500年历史的发展成果,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

    文化文明双槐树遗址二里头遗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河洛文化区:中原文明的史前基础

    王文华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环嵩山地区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原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其史前考古学文化遗存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渊源、特征鲜明的陶器组合、持久的考古学文化传统和稳定的时空分布范围,在中国史前文化的格局中具有独立的文化区地位,可以称之为河洛文化区。其史前考古学文化特点兼具东方东夷集团和西方华夏集团特征,其性质应该是文献记载的颛顼族团的文化遗存。其文明化进程具有自己独特的模式,是二里头文明的直接来源。河洛文化区是中国史前文化互动交流最剧烈、影响最深刻的地区之一,正是这种深彻的文化开放和兼容,使得河洛文化区孕育了中国最早的王国文明。

    河洛文化区颛顼族团中原文明起源

    "中原"之"中"的历史演进与逻辑展开

    叶平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华文明演进道路的历史进程中,既有"常"也有"变"。"常"是本质性规律,"变"是创新发展,在"常"中已孕育着"变"之机,在"变"中又蕴含着"常"。中华文明的演进,只有在对其创新发展规律的考察中,才能揭示其本质特征,也唯有此,才能在新时代更好地以不变之变应对世界变局的万变,拿出解决中国问题、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方案。"常与变"可以用"中"字来概括,"常"就是"中正""中庸""中和",变就是"中通"。"中"的概念由地理与政治上的"中原"发展而来,继而从文化层面上升到哲学的概括:由"中"而"中道"——"中庸""中正""中和""中通","中原"之"中"是中国文化的本根。

    中原中国历史演进

    关于全面推行民办高校党组织书记选派工作的研究

    徐绪卿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推行民办高校党组织书记选派工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民办高校党的领导的重要举措,是民办高校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当前此项工作开展很不平衡,缺乏统一规范,缺乏刚性要求,缺乏具体指导,导致工作开展随意随性、落实不够。为确保我国民办高校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民办高校党组织书记选派工作,统一标准规程,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制度建设,保证目标实现。

    民办高校党组织书记选派

    2016年以来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国内研究现状与展望

    余中根张香艳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16年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高校实施分类管理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究。已有研究涉及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多方面议题,包括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一般性问题、"营非选择"困境、制度设计问题、分类管理风险、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分类管理的地方政策问题、分类管理的个案研究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丰富了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理论成果,并有助于分类管理的实践推进。然而,已有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包括研究群体不够广泛、研究深度有待深入、个案研究偏少、分类管理政策的地方实施研究不够深入等,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民办高校分类管理文献综述

    五年规划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三重逻辑

    范井玲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五年规划指导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目标和任务。历次五年规划始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及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高质量发展以及坚持中华文化立场,是五年规划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宝贵经验。

    五年规划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自强中国式现代化

    我国农村经济非农化引起的思考

    许经勇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民、农业、农村的内涵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农村经济非农化是城乡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农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中城市工商业人口的集中,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也是城乡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势利导推进农村经济非农化,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村经济非农化有个度,即不是要把农业化掉,而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我国农村经济非农化,不是建立在消灭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基础上,而是以发展农村经济为目标,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指针,以就地转移农业劳动力为条件。

    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经济非农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协调发展

    平凡苦乐中的人间烟火味——读墨白散文

    徐继英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墨白的散文创作,表现出两个方面的鲜明特征。一是对真实的尊重。这对他的创作来讲意义重大,文字表面的象征渗透得更多是思想和感觉的真实,正是这种铿锵有力的真实感觉契合了读者对于生命本真的追求。二是对于底层民众的关注。故乡给了他最好的精神支撑,故乡几十年的行走给予他深刻的影响,也自然而然成就了其作品可贵的精神世界。

    墨白散文苦难真实

    传统民间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以临清驾鼓为例

    胡梦飞甄思辰
    69-7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临清驾鼓是一种纯打击乐合奏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其他传统音乐一样,以口传心授为主的临清驾鼓在传承过程中也面临经费不足、缺乏演出场地、后继乏人等困难和问题。针对这一情况,相关部门应采取加强宣传推介、完善保护机制、推动非遗进校园等措施,扩大临清驾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民众的保护意识。临清驾鼓传承人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潮流的艺术作品。同时,要将临清驾鼓与运河文化旅游相结合,深入挖掘临清驾鼓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为临清驾鼓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传统民间音乐临清驾鼓保护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