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惠州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惠州学院学报
惠州学院学报

赖美琴

双月刊

1671-5934

xb@hzu.edu.cn

0752-2527281

516007

广东省惠州市金山湖

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惠州学院学报》是惠州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81年,它的前身是《惠阳师专学报》,1994年更名为《惠州大学学报》,为季刊。2002年刊名更改为《惠州学院学报》,刊期为双月刊,每年第1、2、4、5期是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期为自然科学版。《惠州学院学报》乃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国内刊号为CN44-1553/Z;国际连续刊号为ISSN 1671-5934。本刊在突出办刊特色的基础上,学术质量不断提高。1999年,我刊在首届全国文科学报评优活动中,荣获质量进步奖;并获第二届广东高校学报三等奖。2003年4月,又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3年8月荣获惠州市第二届内部刊物评优活动三等奖。自1995年以来,我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已先后有50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复印。目前编辑部工作人员6人,其中副高3人,中级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硕士2人,本科3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野草》中的动物谱系话语

    朱崇科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野草》中的动物谱系耐人寻味,其动物再现既有简单的背景功能与契合界定再现,同时又有相对繁复的辨析,而部分超出了"刻板印象".而在意义的营构上亦有其超克的辩证:鲁迅可以借助动物批判国民劣根性,同时又吊诡地批判兽性,而难能可贵的是,他又借助动物弘扬个性,与其"立人"思想吻合.不容忽略的是,鲁迅先生也借助动物谱系返观与解剖自我,同时也探寻人与物和谐并存的途径,实现了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对话.

    《野草》动物兽性国民性个性

    主持人语

    朱崇科
    1页

    论爱姑的婚姻困境与无效反抗

    吕周聚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笔下的爱姑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形象.作为一个已婚妇女,她被丈夫抛弃,但她不愿离婚,进行反抗,身处家庭、社会和自我的困境之中,最终被迫离婚,成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许多人为爱姑的反抗所迷惑,实际上她反抗的目的只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封建包办婚姻中的合法地位和权力,因此她既不是"辛亥的女儿",也不是"五四的女儿",仍然是"老中国的儿女".鲁迅并非把爱姑作为一个正面形象来塑造,并不是歌颂其反抗精神,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离婚爱姑困境反抗

    论《鲁迅全集》中的《野草》注释及其修订

    鲍国华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鲁迅的唯——部散文诗集,《野草》的深邃复杂、难以索解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通过注释推进了《野草》的普及.但各版本《鲁迅全集》对《野草》的注释进行了不同的处理,既呈现出中国当代思想文化史上的若干现象和问题,又折射出鲁迅作品出版和鲁迅形象塑造的历史变迁.从1958年到2005年,近50年间《鲁迅全集》语境中《野草》注释形态的变化,彰显出全集编注者思想文化立场的调整.

    《野草》《鲁迅全集》注释修订

    论"风韵译"与"硬译"之争

    陈洁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韵译"和"硬译"这两种翻译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具代表性.二者的论争折射出郭沫若与鲁迅对五四新文学的不同理解.文章主要辨析郭沫若和鲁迅不同的翻译观,一直追溯到二人文学观的差异,对翻译的目的、作用、地位,翻译和创作的关系,以及翻译对青年的影响等问题的不同观点.鲁迅对翻译的功能和作用有着更多更高的期待.

    风韵译硬译鲁迅郭沫若

    文化熏陶在讲好"大思政课"中的影响、作用与实践

    方黎姚启凡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较之于传统的思政课堂,"大思政课"的视野更为宏大,其文化属性也更为鲜明与丰富,善用文化熏陶是讲好"大思政课"、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刻把握文化熏陶在讲好"大思政课"中的积极影响,准确辨别文化熏陶在讲好"大思政课"中的作用方式,积极拓展文化熏陶赋能"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对讲好"大思政课"具有重要意义.

    大思政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方式实践路径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德育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吕海涛陶庭马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德育教学起到"夯基础、强筋骨"的重要作用,对学生健康成长和人生发展具有"开好局、谋新篇"的重大意义.党史教育在高校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开展党史教育融入德育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是提升新时代公民道德水平的现实选择.明确党史教育融入德育教学的价值和要求,制定党史教育融入德育的落实细则,确证党史教育融入德育的实践逻辑,是实现党史教育融入高校德育教学的前提保障和路径选择.

    党史教育大学生德育百年党史

    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挑战与应对

    刘奇淇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在哲理认识上对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展开认识论审度,对人工智能重塑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作实践论阐释,对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历史作用进行存在论审视是实现二者创新融合的方法论前提.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观念、方式和内容的变革,但也引发了目标割裂、主体异化、认知屏蔽、法规缺位等现实风险与挑战.为推进变革和应对挑战,应从目标重构、理念转向、方法创新、环境优化四个维度促进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赋能,以实现技术育人与价值育人的融合创新.

    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挑战应对理路

    《诗经》中的劳动与美及其当代价值意蕴

    余礼凤明廷福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产生离不开当时的生产劳动,劳动创造了《诗经》,又以其美的艺术特质反映先民的劳动生活.一部《诗经》就是一部劳动与美的史诗.在《诗经》里,劳动不仅是维系生活的必要手段,也是人化自然之美、彰显人性之美的途径.继承《诗经》劳动与美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聚力量,为社会主义教育培根铸魂.

    《诗经》劳动

    "潘安"考论

    周童
    49-5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潘岳除了本名之外,还有一个知名度更广的称呼"潘安",在某种程度上,"潘安"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本名.从现有文献来看,至迟在广德元年杜甫创作《花底》时,"潘安"已经出现."潘安"之接受在不同的文学体裁中出现分流,这种分流可进一步从雅、俗文学两面而分别关照.具体来看,在唐、宋两朝,雅文学影响较大,而元、明、清三朝,俗文学成为"潘安"接受的主要阵地.两者相比,俗文学的影响更为深远,使"潘安"乃潘岳几乎成为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

    潘安《花底》接受雅文学和俗文学